李正武

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

李正武(1916.11—2013.7),浙江省東陽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磁約束核聚變奠基人之一,核聚變與等離子體學會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名譽院長。

人物生平


李正武
李正武
1916年11月,出生於浙江東陽。
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后,曾任貴陽氣象所技士,江蘇醫學院、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
1946年,考取留美公費生,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攻讀研究生,
1951年,獲博士學位,任加州理工學院凱洛格實驗室研究助理、研究員。在美國望城醫學中心研究核技術和輻射應用,創製“鈷線治療機”。早期留美期間,主要從事輕原子核反應實驗研究,對愛因斯坦質量能量轉換關係作出當時最精確的直接實驗測定;
1955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突破重重封鎖,李正武夫婦與錢學森夫婦等,是第一批回歸新中國的科學家。回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核物理研究室副主任,第二機械工業部五八五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核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核學會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學會理事長,國際核聚變研究委員會中國成員等職。
回國后從事質子、電子靜電加速器研製工作,是我國第一台高氣壓型質子靜電加速器和第一台電子靜左者為李正武電加速器的主要研製者,同時積極倡儀在我國開展受控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方面的研究,這一倡儀被列入1956年制定的全國12年科學規劃;
1961年,轉入受控磁約束核變研究領域,倡儀、領導研製了一系列的實驗裝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項目“中國環流一號”就是由他親自指導的。在此期間,還在東北503所倡儀建造穩態“多用磁籠”裝置。
1965年,他負責三線基地,即原二機部585所的籌建工作。
1969年底,隨三線建設遷至四川樂山原二機部585所,即後來的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任二機部585所所長,任職期間,他指導了中國環流器一號裝置的設計建設,領導了這一裝置和全所的等離子體物理與聚變工程技術的研究工作。
70年代初,他在中國率先提出了聚變裂變共生堆的概念。他高瞻遠矚,從哲學的高度,研究了等離子體的總體性質,提出了托卡馬克等離子體的品質參數空間的概念,並在1986年國際原子能機構技術委員會會議上做了特邀報告。
1980年11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曾任第三、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西南物理研究院名譽院長。
1988年,為了指導中國受控聚變事業的發展,他及時提出了中國環流器二號的概念設計框架,成為中國環流器二號計劃的早期基礎。
2013年7月30日,在北京逝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李正武長期從事核物理、等離子體物理和受控核聚變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在輕原子核反應方面完成多項實驗研究,對愛因斯坦質量能量轉換關係作出當時最精確的直接實驗測定。提出了帶電粒子活化分析方法。是中國第一台高氣壓型質子靜電加速器和第一台電子靜電加速器的主要研製者之一,領導解決了若干重大關鍵技術問題。
學術論著
李正武撰寫的《中國受控核聚變的里程碑》、《中國環流器一號初步實驗報告》等論文和實驗報告,在中國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愛國斯坦常數的精密測定》
《帶電粒子活化分析》
《輕原子核質量》
《中國的受控聚變研究》

榮譽表彰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82年8月,獲四川省物理學會頒發的從事物理學會工作二十五年以上表彰。
1990年起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20年1月15日,中國核工業功勛榜發布,李正武上榜,被授予中國核工業功勛獎章。

社會任職


李正武為推動學術交流,創辦了《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期刊,任主編。李正武曾任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聚變研究理事會首屆中國成員,曾任該機構《NuclearFusion》期刊編委,並曾多次任國際有關專業會議的顧問委員會成員。李正武先生曾列席第三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是第四、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