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陰虛

肝陰虛

肝陰虛又稱肝陰不足,指由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溫熱病後期,耗傷肝陰;或腎陰不足,水不涵木,所導致的肝之陰液虧虛而內熱上擾證候。症見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視力減退,面部烘熱或顴紅,口燥咽干,五心煩熱,潮熱盜汗,或脅肋隱隱灼痛,或手足蠕動等。治宜滋陰養肝為主。

簡介


● 英文名稱:Liver Yin Deficiency
● 又稱:肝陰不足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肝虛者,肝陰虛也。陰虛則脈絀急,肝之脈貫膈布脅肋,陰虛血燥,則經脈失養而痛。(《金匱翼》)

名詞解釋


● 肝之陰液虧虛,致筋脈、頭目、爪甲失於濡養,並虛熱內擾的病理變化。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肝陰虛,是指肝陰液虧虛的病理變化。

病機析要

● 生理功能:肝臟體陰而用陽,陰陽和調,剛柔相濟。肝主藏血,以血為體,血屬陰,具有涼潤、寧靜、抑制作用,充養肝體,柔養筋脈,潤養官竅,制約肝陽過亢。
● 病理變化: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肝病、溫熱病後期耗傷肝陰,或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可引起肝陰虛的病理變化。

證候表現

● 肝陰不足,不能上滋頭目,則頭暈耳鳴,兩目乾澀。
● 肝陰虛,陰不制陽,虛火上炎,則面部烘熱;肝絡為虛火所灼,而見脅肋灼熱疼痛;虛熱內蒸,則五心煩熱,午後潮熱;虛火內擾營陰,迫陰外泄,則為盜汗;男子者,虛熱內生,擾動精室,則見遺精。
● 陰液虧虛不能上潤,而見口咽乾燥。
● 肝主筋,肝陰虧虛,筋脈失養則手足蠕動;陰虛風動,則見肢體震顫。
● 舌紅少津,是陰虛內熱之徵。弦脈主肝病,細脈為陰虛,數脈為有熱,故肝陰不足,虛熱內熾,脈象為弦細數。

常見病症

● 肝陰虛,常可致眩暈、耳鳴、眼目乾澀、肢體麻木、男子遺精等病症。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4]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