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

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

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是一種用於計算機及其周邊設備之間(硬碟、軟碟機、光碟機、印表機、掃描儀等)系統級介面的獨立處理器標準。SCSI標準定義命令、通信協議以及實體的電氣特性(換成OSI的說法,就是佔據物理層、鏈接層、套接層、應用層),最大部分的應用是在存儲設備上(例如硬碟、磁帶機);但,其實SCSI可以連接的設備包括有掃描儀、光學設備(像CD、DVD)、印表機……等等,SCSI命令中有條列出支持的設備SCSI周邊設備。理論上,SCSI不可能連接所有的設備,所以有“1Fh - unknown or no device type”這個參數存在。

科技介紹


特點

●SCSI介面是一個通用介面,在SCSI母線上可以連接主機適配器和八個SCSI外設控制器,外設可以包括磁碟、磁帶、CD-ROM、可擦寫光碟驅動器、印表機、掃描儀和通訊設備等。
●SCSI是個多任務介面,設有母線仲裁功能。掛在一個SCSI母線上的多個外設可以同時工作。SCSI上的設備平等佔有匯流排。
●SCSI介面可以同步或非同步傳輸數據,同步傳輸速率可以達到10MB/s,非同步傳輸速率可以達到1.5MB/s。
●SCSI介面接到外置設備時.它的連接電纜可以長達6m。

歷史

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
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
最初的SCSI標準的最大同步傳輸速率為5MB/s(SCSI-1,又名Narrow SCSI,1986年,最大支持7個設備,時鐘頻率為5MHz),後來的SCSI II 規定了2種提高速度的選擇。一種為提高數據傳輸的頻率,即Fast SCSI(1994年,最大支持7個設備),由於頻率提高一倍,達10MB/s(10MHz);另一種提高速度的選擇是傳輸頻率提高一倍的同時也增大數據通路的寬度,由8位增至16位。即Wide SCSI,其最大同步傳輸速度為20MB/s (時鐘頻率為10MHz,1996年,最大支持15個設備)。
1995年左右出現了第三代SCSI,但沒有統一標準:
1. 最大同步傳輸速度達到20MB/s的Ultra SCSI(又稱為Fast-20 SCSI,時鐘頻率為20MHz);
2.最大同步傳輸速度達到40MB/s的Ultra Wide SCSI(同1);
3.最大同步傳輸速度達到40MB/s的Ultra2 SCSI(又稱為Fast-40 SCSI,時鐘頻率為40MHz,1997年)。
稍後,又出現了一些更新的SCSI標準:
1. 最大同步傳輸速度達到80MB/s的Ultra2 Wide SCSI(時鐘頻率為40MHz);
2.最大同步傳輸速度達到160MB/s的Ultra 3 SCSI(又名Ultra-160或者Fast-80 Wide SCSI,時鐘頻率為40MHz加雙倍數據速率,1999年);
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
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
3.最大同步傳輸速度達到320MB/s的Ultra 320 SCSI(又名Ultra 4 SCSI,時鐘頻率為80MHz加雙倍數據速率,2002年); 4.最大同步傳輸速度達到640MB/s的Ultra 640 SCSI(時鐘頻率為160MHz加雙倍數據速率,2003年,是目前最新的SCSI標準)
這種介面是一種便於系統集成、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介面標準,越來越多的設備將使用SCSI介面標準,因此,帶SCSI介面的硬碟和SCSI光碟驅動器也很多,但由於成本問題,主要用於中高端伺服器與工作站上。

類型

SCSI-1
SCSI-1是最原始的版本,非同步傳輸的頻率為3MB/S,同步傳輸的頻率為5MB/s。雖然幾乎被淘汰了,但還會使用在一些掃描儀和內部ZIP驅動器中,採用的是25針介面。也就是說,若是將SCSI-1設備聯接到你的SCSI卡,必須要有一個內部的25針對50針的介面電纜;若是用外部設備時,就不能採用內部介面中的任何一個(即此時的內部介面均不可以使用)。
SCSI-2
早期的SCSI-2,稱為FastSCSI,通過提高同步傳輸的頻率使據傳輸速率從原有的5MB/s提高為10MB/s,支持8位并行數據傳輸,可連7個外設。後來出現的WideSCSI,支持16位并行數據傳輸,數據傳輸率也提高到了20MB/s,可連16個外設。此版本的SCSI使用一個50針的介面,主要用於掃描儀、CD-ROM驅動器及老式硬碟中。
SCSI-3
1995年,誕生了更為高速的SCSI-3,稱為UltraSCSI,數據傳輸率也達到了20MB/s。它將同步傳輸鍾頻率提高到20MB/s,提高了數據傳輸率的技術。若使用16位傳輸的Wide模式,數據傳輸率更可以提高至40MB/s。此版本的SCSI使用一個68針的介面,主要應用在硬碟上。SCSI-3的典型特點是將匯流排頻率大大地提高,並降低信號的干擾,以此來增強其穩定性。
SCSI-3有很多型號,Ultra(fast-20)的傳輸頻率20MHz,數據頻寬 8位,傳輸率20MBps
Ultra wide 的傳輸頻率20MHz,數據頻寬16位,傳輸率40MBps
Ultra 2 的傳輸頻率80MHz,數據頻寬16位,傳輸率80MBps
Ultra 160 的傳輸頻率80MHz,數據頻寬16位,傳輸率160MBps
Ultra 320 的傳輸頻率80MHz,數據頻寬16位,傳輸率320MBps
Ultra 640 的傳輸頻率160MHz,數據頻寬16位,傳輸率640MBps

區別

除了SCSI,IDE也是一種極為常用的介面。從使用簡便的角度來看,IDE更加適合普通用戶,再加上個人電腦用戶不但需要配置的外設不多,而且對速度要求也不高,因此選用IDE介面更合適些。此外,IDE還具有性能價格比高、適用面廣等特點。而SCSI介面儘管具有很多無與倫比的特點,但不論從哪個角度看,該介面及其使用該介面的外設售價過於昂貴,一般用戶實在無法承受,這也就決定了它的實際使用範圍的局限性。
1.IDE的工作方式需要CPU的全程參與,CPU讀寫數據的時候不能再進行其他操作,這種情況在Windows 95/NT的多任務操作系統中,自然就會導致系統反應的大大減慢。而SCSI介面,則完全通過獨立的高速的SCSI卡來控制數據的讀寫操作,CPU就不必浪費時間進行等待,顯然可以提高系統的整體性能。不過,IDE介面為改善這個問題也做了很大改進,已經可以使用DMA模式而非PIO模式來讀寫,數據的交換由DMA通道負責,對CPU的佔用可大大減小。儘管如此,比較SCSI和IDE在CPU的佔用率,還是可以發現SCSI仍具有相當的優勢。
2.SCSI的擴充性比IDE大,一般每個IDE系統可有2個IDE通道,總共連4個IDE設備,而SCSI介面可連接7—15個設備,比IDE要多很多,而且連接的電纜也遠長於IDE。
3.雖然SCSI設備價格高些,與IDE相比,SCSI的性能更穩定、耐用,可靠性也更好。

優點

1.SCSI可支持多個設備,SCSI-2(FastSCSI)最多可接7個SCSI設備,WideSCSI-2以上可接15個SCSI設備。也就是說,所有的設備只需佔用一個IRQ,同時SCSI還支持相當廣的設備,如CD-ROM、DVD、CDR、硬碟、磁帶機、掃描儀等。
2.SCSI還允許在對一個設備傳輸數據的同時,另一個設備對其進行數據查找。這就可以在多任務操作系統如Linux、WindowsNT中獲得更高的性能。
3.SCSI佔用CPU極低,確實在多任務系統中佔有著明顯的優勢。由於SCSI卡本身帶有CPU,可處理一切SCSI設備的事務,在工作時主機CPU只要向SCSI卡發出工作指令,SCSI卡就會自己進行工作,工作結束后返回工作結果給CPU,在整個過程中,CPU均可以進行自身工作。
4.SCSI設備還具有智能化,SCSI卡自己可對CPU指令進行排隊,這樣就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多任務時硬碟會在當前磁頭位置,將鄰近的任務先完成,再逐一進行處理。
5.最快的SCSI匯流排有160MB/s的帶寬,這要求使用一個64位的66MHz的PCI插槽,因此在PCI-X匯流排標準中所能達到的最大速度為80MB/s,若配合10,000rpm或15,000rpm轉速的專用硬碟使用將帶來明顯的性能提升。

終結器

SCSI鏈的最後一個SCSI設備要用終結器,中間設備是不需要終結器的。一旦中間設備使用了終結器,那麼SCSI卡就無法找到以後的SCSI設備了。而如果最後一個設備沒用終結器,SCSI也是無法正常工作的。終結器是由電阻組成的,位於SCSI匯流排的末端,用來減小相互影響的信號,維持SCSI鏈上的電壓恆定。
絕大部分SCSI設備是內置終結器,並用一跳線來控制ON/OFF。SCSI設備智能化程度很高,能自動控制終結器ON/OFF,如一塊硬碟和一個CD-ROM相連,無論硬碟的終結器ON或OFF,CD-ROM都能正常使用。而當兩塊硬碟相連時,情況就變得複雜了,兩塊Seagate的硬碟相連前,一塊硬碟終結器必須是OFF,而當一塊Seagate的硬碟和一塊Quantum硬碟相連前,一個硬碟終結器無論ON或OFF,都能正常使用。

ID

系統中的每個SCSI設備都必須有自己唯一的ID(標識號),在8-bit匯流排上,這個號碼是0~7;在16-bit匯流排上,這個號碼從0~15。SCSIAdapter系統默認ID為7。這個ID可由位於設備前端的跳線器來設置。對於硬碟它位於驅動器的前端或後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