鴕鳥心態
逃避現實的心理行為
“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心理學通過研究發現,現代人面對壓力大多會採取迴避態度,明知問題即將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只會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就像鴕鳥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把頭鑽進沙子里。與“鴕鳥心態”類似的說法即“掩耳盜鈴”。
遇到危險時,鴕鳥會把頭埋入草堆里,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不過有說法認為這其實是種誤解)。後來,心理學家將這種消極的心態稱之為“鴕鳥心態”。
事實上鴕鳥的兩條腿很長,奔跑得很快,遇到危險的時候,其奔跑速度足以擺脫敵人的攻擊,如果不是把頭埋藏在草堆里坐以待斃的話,是足以躲避猛獸攻擊的。“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是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
鴕鳥心態在心理學又稱鴕鳥綜合症(Ostrich Syndrome,美國心理學家Elliot Weiner提倡)。鴕鳥在遭遇危險時會把頭埋入沙坑,蒙蔽視線自以為安全,是種逃避現實、視若無睹、推卸責任、自欺欺人的心理。
現代人面對壓力大多會採取迴避態度。與“鴕鳥心態”類似的說法即“掩耳盜鈴”。
隱蔽說法:鴕鳥生活在炎熱的沙漠地帶,那裡陽光照射強烈,從地面上升的熱空氣,同低空的冷空氣相交,由於散射而出現閃閃發光的薄霧。平時鴕鳥總是伸長脖子透過薄霧去查看,而一旦受驚或發現敵情,它就乾脆將潛望鏡似的脖子平貼在地面,身體蜷曲一團,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偽裝成石頭或灌木叢,加上薄霧的掩護,就很難被敵人發現。
迷惑說法:出於保持體力的需要,鴕鳥在遇險而逃的途中,也可能突然立定,把頭插入沙堆,而將屁股翹得老高,擺出一副奇怪的姿勢,使追“兵”迷惑,不知虛實,就望而止步了。鴕鳥則乘機歇息一會兒,繼而又加足”鳥力“,箭步如飛而去。
伏擊說法:沙漠考察隊員還曾經目睹過另處一種情景:鴕鳥在遇敵而逃時,突然將頭插入沙堆,頸子跟著鑽進去;馬上又把頭向後變過來,並且把頭從沙堆下面伸出,彎向腹部。這樣就讓雙眼露在沙堆外,以便觀察。窮追的猛獸撲到時,冷不防被它那“鐵腿”踢得暈頭轉向,等到清醒過來,鴕鳥已不知去向。
其他說法:鴕鳥將頭和脖子貼近地面,可聽到遠處的聲音,有利於及早避開危險;可以放鬆頸部的肌肉,更好地消除疲勞;求偶過程中雄鳥追逐並接近雌鳥後會把頭埋進沙子,此時雌鳥不再躲避;甚至還有說鴕鳥埋頭進沙子是為了吃點兒沙子助消化;
總體來看應該是遇險前期偽裝隱蔽、被追逐過程短暫休息、以及無路可逃時的”回鳥腿(回馬槍)“這些解釋的可靠性更高。
後來,人們把鴕鳥的這種生理應對策略引申為人類的處事心態,被稱為“鴕鳥政策”。
在政治、經濟、社會學領域、鴕鳥心態領域還有“鴕鳥效應”“鴕鳥哲學”等說法。
殊不知,風險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也無法完全避免,你必須勇敢去面對,勇敢地去承擔,因為逃避不是辦法,逃避責任的同時你很可能就喪失了權利和成功的機會。
我們經常會遇到障礙與重擔,如果選擇繞過,可能會因此失去成功的機會,逃避的代價註定會是失望。面對危機,主動出擊是最好的防禦。只有迅速採取行動,果斷承擔責任,才會把損失降到最小。相反,如果遇到危機總辯解說“這不是我的責任”,試圖做“鴕鳥”,則後果不堪設想。
政府官員有了鴕鳥心態,就是無能;老師要學生髮言,學生一個個噤若寒蟬,都是鴕鳥心態。社會上有一些人“遇食頸如鶴,遇事頭如鱉”,這就是鴕鳥心態。很多人做事,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這也是鴕鳥心態。甚至說“天塌下來有高個兒頂”、“眼不見為凈”,乃至“因噎廢食”,都是鴕鳥心態。
在一個團體里,鴕鳥心態的人太多,這個團體的公權力一定不張;辦公室里,太多鴕鳥心態的人,辦事效率一定不好。逆境、困難,有助於激發潛能;有鴕鳥心態的人,無疑是扼殺自己的天分,終至自掘墳墓。
其實,動物學家已經在為鴕鳥翻案,他們觀察研究,發現鴕鳥的兩條腿很長,跑得快,遇到危險的時候,它逃跑的速度足以擺脫敵人的攻擊,不致於把頭埋藏在草堆里,束手就擒,因此要還原“鴕鳥心態”的真相。
現代的人,也要為“鴕鳥心態”翻案,做事時遇到困境,可以另覓他途,千萬不要消極的坐以待斃,也不要“因噎廢食”,應該以發揮能動性、智力,勇往向前。人生其實就如戰場,不要計較一時的成敗得失,在前方的戰士,打勝戰固然有成就,打敗仗而能夠全身而退,也是不容易的事。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對於沒有把握的事情躲避一個也未嘗不可,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大丈夫能屈能伸。所以希望有“鴕鳥心態”的人,要跟動物學家一樣,為自己翻案。
扁鵲見蔡桓公
古代神醫扁鵲發現蔡桓公體有病,三番五次勸說蔡桓公治病,但蔡桓公卻固執地認為自己沒病,不聽扁鵲勸告,堅決不治療,結果最後病入膏肓時再找扁鵲治病,此時扁鵲已知蔡桓公由於延誤了治療期而患了絕症,不可能再治好,於是他逃向了秦。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日前在上海市委九屆十六次全會上表示,面對各類輿情,迴避和敷衍,猶如把頭埋在沙中的鴕鳥,不能解決問題。正確的態度和辦法是改進執政方式、提高執政效能,加快推進信息化、網路化建設,努力在進網用網上有突破,在育網管網上見成效,爭做敢用善用網路的先行者。
“鴕鳥政策”是個廣泛使用的國際性成語,在歐洲各主要語言中,如英語、法語、俄語、德語中都有,而且已經被吸收為漢語成語。
那麼,“鴕鳥政策”一語是怎樣來得呢?
鴕鳥的目光銳利,聽覺靈敏,能覺察10千米外的敵人,且善於偽裝。人們有時看到,當鴕鳥遇到獵人追捕或者危險臨頭時,就會伸長脖子,緊貼地面而卧,甚至將頭鑽在沙中,身體蜷曲一團,以其暗褐色羽毛偽裝灌木叢或岩石等,這種現象,古代阿拉伯人就已有記載,人們把鴕鳥遇到敵情時,把頭鑽在沙中的滑稽行為形容為“鴕鳥政策”,用以譏諷那些在危險面前看不到危險的人。鴕鳥是世界上現存體積最大而又不能飛行的鳥類,體高2.5米,體重達150多公斤,有一雙強有力的腿,奔跑速度每小時最快可達65公里。由於鴕鳥的生存環境缺水,而鴕鳥奔跑的耐力又差,所以,為了不讓對手發現,鴕鳥有時便採取這種節約體能的自我隱藏方法。人們已經知道,鴕鳥遇到危險時只顧把頭埋入沙堆中的說法是不真實的;但以訛傳訛,卻把對鴕鳥錯誤的認識當成一種有趣的人世現象的比照,形成了“鴕鳥政策”這一成語。鴕鳥政策是經濟管理學中的名詞,也常用於政治場合。鴕鳥政策指的就是在周圍環境發生變化時,企業的管理政策不能及時隨之變化,從而導致決策失誤,也可以指一種迴避現實的主觀逃避政策,與“自欺欺人”意義相近。
鴕鳥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