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斑蟋蟀

直翅目蟋蟀總科動物

雙斑蟋蟀是典型的蟋蟀科昆蟲。由於其雄蟲前翅基部各具一塊圓形黃斑,因而獲得“雙斑蟋蟀”的名稱。此蟋蟀體形粗壯碩大。體長2.2~2.8厘米,全身光滑,有光澤。頭部飽滿,圓球形。又稱烏龍仔、赤龍仔、畫鏡、花鏡、黃頭頸。

雙斑蟋蟀分佈很廣泛,在我國的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廣西、雲南、海南、台灣、四川、湖北、安徽都有分佈。

形態特徵


前胸背板略鼓起,各部門都呈烏黑,而邊緣稍帶黃褐色,前翅略黑色而帶赤褐色。雄蟲前翅寬大,超出腹端,后翅發達,翅須呈須狀,超出尾須和前翅。雌蟲比雄蟲略大,產卵瓣平直,略長於後足股節端部,尖而長,如同拖著一把尖刀。
成蟲:雌體長約25毫米,大體黑色;前翅基部各有一黃斑;前胸背板羊角狀紋及中縱線不明顯;前翅翅脈網狀交錯;后翅長超過尾須;後足脛節有5對長刺;端距6枚;產卵管長於後足腿節。
卵:淡黃色,長橢圓形,略彎。
若蟲:共8齡,末齡體黑色,前中胸背面及第1腹節側面帶黃褐色。體長21毫米,有翅芽。

生活習性


雙斑
雙斑
野生的雙斑蟋蟀基本上都棲息於地表雜草叢和多種農作物的大田中,以及荒野的亂石縫隙中。它取食植物的根、莖和嫩苗。
此蟲生長比較多的地方,會對當地農作物造成危害。每年大約在7月開始發生,8-9月大量出現。它一般喜在夜間活動,雌蟲比雄蟲有更強的趨光性。
雙斑蟋蟀
雙斑蟋蟀
雙斑蟋蟀
雙斑蟋蟀
在中國東部和中部如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對這種蟋蟀也有很多愛好者,利用它們之間的咬斗來比賽勝負,來玩賞取樂。在這些地方,除了飼養的籠子是用竹子製成的長籠外,其他做法和都蟋蟀是完全相同的。
以卵在土內越冬,次年4-8月分若蟲活動,9-10月分成蟲活動。白天棲息於土縫、地面蔗葉、雜草暗處,夜間出來活動為害。

主要危害


雙斑蟋蟀在北京1年發生6代,台灣1年發生4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常棲息於地表雜草叢和多種農作物的大田中,躲於樹皮下、落葉及石頭間,取食植物的根、莖和嫩苗,且翅相互摩擦可以發出聲音,8-9月成蟲棲息在草叢間、甘蔗地,世代重疊。成蟲壽命40d左右,雌蟲產卵量630粒。若蟲共10齡。雄蟲善斗。雙斑蟋蟀生長比較多的地方會對當地農作物造成危害。每年大約從7月開始發生,8~9月大量出現。一段喜在夜間活動,雌蟲比雄蟲有更強的趨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