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殼

刀豆殼

刀豆殼,中藥名。為豆科刀豆屬植物刀豆(Jacq.) DC.的果殼。分佈於北京地區及長江以南地區。具有下氣,活血之功效。常用於反胃,呃逆,久痢,閉經,喉痹,喉癬。

入葯部位


果殼。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脾、胃經。

功效


下氣,活血。

主治


用於反胃,呃逆,久痢,閉經,喉痹,喉癬。

相關配伍


1、治虛寒呃逆:刀豆殼燒灰存性,研末,每次6-9g,開水送服。(《福建中草藥》)
2、治久痢:刀豆莢飯上蒸熟,蘸糖食。(《種福堂公選良方》)
3、治腰痛:刀豆殼燒存性,研末,好酒調服,外以皂角燒煙熏之。(《萬氏家抄方》)
4、治婦女經閉,腹脅脹痛:刀豆殼焙為末,每服一錢,黃酒下,少加麝香尤妙。(《經驗廣集》)
5、治喉痹:刀豆殼(燒存性)、青黛,共研末吹之。(《泉州本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或燒灰存性研末敷。

炮製


採集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剝去種子,將果殼曬至全乾。

炮製方法

揀去雜質,用水洗凈,稍潤,切絲,曬乾。

形態特徵


一年生纏繞草質藤本,長達3m。三出複葉;葉柄長7-15cm;頂生小葉寬卵形,長8-20cm,寬5-16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闊楔形,側生小葉偏斜,基部圓形;托葉細小。總狀花序腋生,花疏;苞片卵形,早落;花萼鍾狀,二唇形,上萼2裂片大而長,下唇3裂片小而不明顯;花冠蝶形,淡紅色或淡紫色,旗瓣圓形,翼瓣較短,龍骨瓣彎曲;雄蕊10,連合為單體;子房具短柄,被毛。莢果大而扁,長10-30cm,直徑3-5cm,被伏生短細毛,邊緣有隆脊,先端彎曲成鉤狀;種子10-14顆,種皮粉紅色或紅色,種臍約佔種子全長的3/4,扁平而光滑。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北京地區及長江以南地區有栽培。原產美洲熱帶地區。

藥材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絲片。外表面淡黃色至黃棕色,具皺紋及粗肋,被有稀疏短毛及斜向排列的白色細條紋,散生黑色斑點。內面有白色海綿狀物。質硬,帶纖維性。氣微,味淡。

相關論述


1、《醫林纂要》:“和中,交心腎,止呃逆。”
2、《重慶草藥》:“散瘀活血。治腰痛,血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