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林萬里的結果 展開
林萬里
報人
林白水(1874年1月17日—1926年8月6日),男,福建省閩侯縣人。漢族,原名獬,又名萬里,字少泉,號宣樊、退室學者、白話道人等,福建閩侯(今福州)青圃村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記者、報人、新聞工作者。
1926年8月6日,因在社論中屢次抨擊軍閥張宗昌,被張逮捕殺害。遇害時,與同一地點遇害的著名記者邵飄萍相隔近百日。因此,林白水遇害后,北京《自立晚報》發表報道,其標題為:“萍水相逢百日間”。 1985年,他被民政部追認為烈士。
幼承家學,又拜名士高嘯桐為師。
1898年,應林啟之邀,赴杭參與創辦求是書院、養正書塾、東城講舍、蠶學館4所新式學堂,任求是書院總教習。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任《杭州白話報》主筆,宣傳禁煙,倡導破除迷信。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返福州,與表兄弟黃翼雲、黃展雲等創辦全省第一所新學——福州蒙學堂,在校秘密組織“勵志社”。後到上海與蔡元培、章炳麟等創立“中國教育會”、“愛國女學社”和“愛國學社”,出版《學生世界》雜誌。翌年,赴日本留學,參加中國留學生的愛國拒俄排滿活動,加入“軍國民教育會”。同年夏返滬,與蔡元培等創辦《俄事警聞》。十二月,以“白話道人”為筆名自辦《中國白話報》,公開鼓吹以暴力推翻帝制。
於國父孫中山合影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7月入東京早稻田大學主修法政,兼修新聞,有人說他是“中國留學外國學新聞學的第一人”。他先後與宋教仁、孫中山結識,開始宣揚孫中山及其領導的革命。孫中山曾書“博愛”二字相贈。后入光復會。辛亥(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萬里回國,任福建都督府政務院法制局局長和共和黨福建支部長。民國2年(1913年),當選國會眾議院議員,被聘為總統府秘書兼直隸省督軍署秘書長。次年,袁世凱解散國會,萬里回到福建。
民國4年(1915年),再度入京,附和袁世凱稱帝,被袁委為參政院參政。
民國6年(1917年),帝製取消,林重操舊業,與友人合辦《公言報》,任主筆,敢於講真話、揭露真相,在社會上影響很大。
民國8年(1919年)初,在上海創辦《平和日刊》。
民國10年(1921年)春,在北京創辦《新社會報》,自任社長,以白水為筆名,發表政論文章,揭露軍閥政客的黑幕醜聞。翌年遭查封,入獄3個月。出獄后,《新社會報》改為《社會日報》出刊。
林白水紀念碑
1926年奉魯軍進入北京后,以"討赤"為名鎮壓愛國運動,4月21日在《社會日報》登載《合肥政治閉幕》時評。他曾在報上自白“我這些說話,是著眼在國家利益,社會安危,與軍閥個人,哪些黨派,可是毫無關係”。
1926年8月5日登載《官僚之運氣》一文,揭露潘復與張宗昌相互勾結、狼狽為奸的醜聞。當晚遭軍閥張宗昌逮捕,翌晨被殺害於天橋。北伐成功后,由林森等資助扶柩回鄉安葬。有《林白水先生遺集》傳世。
《杭州白話報》主筆
1901年,他任《杭州白話報》主筆,提倡創辦學校,普及教育;提倡全國各地普遍創立報社。他還是最早提倡白話的人之一。因為他認為:“看白話的人越來越多,即新風俗、新學問、新知識必將出現在所處的老大中國了。”在《杭州白話報》第一天出版的啟事里,他寫了一段話:“因為我是一個平民,所以我說白話,是一般老百姓的語言,而不是一般士大夫階級的咬文嚼字或八股文的文章,我不滿風花雪月,也不像別的報紙一樣,捧戲子或歌頌妓女的美麗風騷。我只是把國內外發生的大事小事報告給一般老百姓。”1903年下半年,《杭州白話報》因鼓吹的改良主張漸漸失去原有的活力。無法維持下去,於1904年1月停刊。
創辦諸報
1903年,林白水應蔡元培之約來到上海,與他一起創辦《俄事警聞》,後來又改為《警鐘日報》。與此同時,林白水又獨立創辦了《中國白話報》,並給自己起了一個“白話道人”的筆名。那時候報刊不分家,名為“報”,實際上是期刊,先是半月刊,后是旬刊,《中國白話報》發行量從創刊時的數百份,到後來增至上千份。報上幾乎所有的欄目,幾乎全是林白水一人操刀執筆。
自己獨立辦報,工作上受到的牽扯和制約少了,他更是毫無顧忌地全心投入,堅守獨立不羈的新聞立場,倡導那個時代還沒有幾個人聽說過的言論自由。在《中國白話報》第一期的“論說”欄上,作者針對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說道:“這些官吏,他本是替我們百姓辦事的……天下是我們百姓的天下,那些事體,全是我們百姓的事體……倘使把我們這血汗換來的錢拿去三七二十一大家分去瞎用……又沒有開個清賬給我們百姓看看,做百姓的還是供給他們快活,那就萬萬不行的!”
1904年2月,他又在第七期“論說”欄發表《國民的意見》指出:“凡國民有出租稅的,都應該得享各項權利,這權利叫自由權,如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這些與貪官污吏叫板的文字,公開挑戰為官者的淫威,若沒有置生死於度外的勇氣,恐怕下筆一字都難。而一百年前,他竟然用大白話提出“納稅人的權利”思想,更是令人感嘆不已。
諷刺慈禧祝辰
在同一年,清廷籌辦“萬壽慶典”,為慈禧太后祝七十壽辰,林白水憤而寫下一副對聯: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頤和,何日再幸圓明園?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
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東三省!五萬里版圖彌蹙,每逢萬壽必無疆!
此聯既出,字字辛辣,令人拍案,傳誦一時。
民國以後,林白水也曾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1913年春天,他以眾議院議員的身份進京,但他還兼主《新中國報》的筆政。三年後,林白水厭倦了政壇的翻雲覆雨,也自知適應不了政客們爾虞我詐的生涯。於是,他決心告別政壇,專心於自己心愛的老本行:新聞。
與他人創辦《公言報》、《新社會報》
1916年8月,他辭去議員職位。9月,他在北京與梁鴻志、黃秋岳創辦《公言報》,開始了他生命中最後十年的悲壯旅程。這十年間,他將自己的精力、時間和智慧全部獻給了民國的報業。
他早年的好友林紓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公言報》的辦報資金就來自林紓的門生徐樹錚。這份報紙在當時而言已算是相當獨立了。林白水也有了用武之地,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大量地用“白水”這個筆名發表時評,筆鋒辛辣,庄諧齊出。
在1918年這一年間,林白水就“捅”破過不少驚人黑幕。
在《公言報》上,他發表了名為《青山漫漫七閩路》的時評,將財政總長陳錦濤、交通總長許世英貪贓舞弊案公之於天下,引起北京輿論一片嘩然。時隔不久,又有政客在津浦租車案中舞弊,又被林白水在《靳內閣的紀綱原來這樣》的時評中獨家揭露出來,又掀起一場軒然大波。結果,這些政客有的被革職入獄,有的畏罪辭職,使內閣總理段祺瑞狼狽不堪。林白水對此也頗為自得,說:“《公言報》出版一年內顛覆三閣員,舉發二贓案,一時有劊子手之稱,可謂甚矣。”
《公言報》完全採用通俗的白話,成為北京有史以來第一個用白話出版的報紙。1921年左右,《公言報》因揭發政府欠薪、拖餉、中飽私囊、作弊等內幕,被直系政府所封閉。
1921年3月1日,林白水和胡政之合作,又創辦了《新社會報》,對開四版,他任社長,胡政之為總編輯。既要辦報,就意味著開拓公共輿論空間,如此一來最容易觸及時諱。專制統治者歷來推行愚民政策,將政治神秘化,而林白水卻提出“樹改造報業之風聲,做革新社會之前馬”的口號,經常惹得官僚大老爺們橫眉瞪目。終於,《新社會報》因揭露軍閥黑幕,被警察廳勒令停刊三個月。
復刊后,林白水暗含譏諷地寫道:“蒙赦,不可不改也。自今伊始,除去新社會報之新字,如斬首級,示所以自刑也。”於是,《新社會報》就變成了《社會日報》。然而新聞的生命力源於真實,沒過多久,林白水“舊態復萌”,《社會日報》又刊登出揭露曹錕賄選總統以及諸多議員受賄的報道,當權者震怒之下,將林先生“請”去囚禁了三個月。
在當時社會,報紙在經濟上完全缺乏獨立性,賴以生存的根本不是發行與廣告收入,而是某個政治集團的資助和津貼。而對於軍閥政府而言,他們必然想壟斷傳媒,極盡一切手段封閉這個空間。
1925年,北京政府為了掌控輿論,給全國一百多家報館和通訊社發放了補助性的津貼,作為“宣傳費”,並將其分為“超等者”、“最要者”、“次要者”、“普通者”四等。林白水的《社會日報》和邵飄萍的《京報》同屬於六家“超等者”之列,每月有津貼三百大洋。林白水該老實點了吧,但此公又豈是區區數百元便可封口的軟骨報人?雙方的衝突至此也變得無可避免了。
《社會日報》除了以社論著稱外,還出了一種副刊,叫《生春紅》。《生春紅》是專門研究金石學、甲骨文、鐘鼎文一類的東西的,所以讀者很少。此外,《生春紅》也登載好的詩詞歌賦,其中文章完全是文言的。當時,凡是愛好古玩,對中國固有舊文化有興趣的人,都喜歡看這個副刊。戈公振在《中國報學會》中,說南方小報以《晶報》享有盛名,在北方便推《生春紅》。
敬重孫中山
林白水一生不攀附任何勢力集團,也決不順從某個鐵腕人物的意志,唯獨對孫中山有著極高的敬意。
1924年2月,孫中山抱病來京,林白水連續發表《吾人對孫中山先生的敬意》、《時局與孫中山》、《歡迎孫中山》等文章。
1924年秋天,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當了一年零二十多天總統的曹錕被趕下台去。林白水發表時評《哭與笑》,將那些竊居要位、貪得無厭的軍閥們試圖極力捂蓋的事實真相一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11月10日,他又發表時評《請大家回憶今年雙十節》中,以吳佩孚、曹錕這些軍閥濫行殺伐、終歸慘敗的事實為證,推導出“武力靠不住,驕橫亂暴貪黷之可危”的結論,同時發出警告:“繼曹吳而起的軍事當局”應當“就拿曹吳這一幕電影寫真,來當教科書念罷了”。
在這篇文章里,他也舉孫中山先生為例:“孫中山所以敢於隻身北來……就是他抱個三民的主義,能得一部分的信仰罷了……要是沒有主義,單靠兵多地盤廣,那末曹吳的兵,曹吳的地盤,何曾不多不廣,為什麼不及三禮拜,會弄得這樣一塌糊塗?”這是一篇見識不凡的文章,義正詞嚴,令人折服。
1926年4月,直奉聯軍進京,北京城一時大有烏雲壓城之勢。林白水仍挺身而出,迎刃而上,在時評中斥軍閥為“洪水猛獸”。8月5日,他在《社會日報》發表時評,譏諷抨擊那些在強勢者的卵翼下胡作非為的宵小之徒。這一次,依附於軍閥張宗昌幕下、號稱“智囊”的潘復撞到了槍口上:
狗有狗運,豬有豬運,督辦亦有督辦運,苟運氣未到,不怕你有大來頭,終難如願也。某君者,人皆號稱為某軍閥之“腎囊”,因其終日系在某軍閥之胯下,亦步亦趨,不離晷刻,有類於腎囊累贅,終日懸於腰間也。此君熱心做官,熱心刮地皮,固是有口皆碑,而此次既不能得優缺總長,乃並一優缺督辦,亦不能得……甚矣運氣之不能不講也。
次日晚上,京畿憲兵司令王琦奉張宗昌之命,乘車來到報館,略談數語,便將林白水強行擁入汽車。報館編輯見勢不妙,趕緊打電話四處求援,林白水的好友薛大可、楊度、葉恭綽等人急匆匆趕往潘復的住宅,找到正在打牌的張宗昌及潘復,為林白水求情未果。
第二天天色微明時,林白水被憲兵拉到天橋,連話都來不及說一句,就被槍殺。附近有居民聽見槍聲趕來,只見身穿灰色大褂的林白水倒在路邊,頭髮上沾滿血污,雙目微睜,還有微弱氣息,而劊子手們早已離去。
奉魯軍閥剛剛入京時,京報社長兼主筆的邵飄萍,就已經因宣傳“赤化”罪名而飲彈身亡,繼之勇士便是林白水,不足百日,又遇害天橋之下。此二人一去,很讓人有“廣陵散絕矣”之嘆。
一天,趙聲和劉光漢來找林白水,他們要到南京發動起義,請他代為籌款。白水手中既無現款,當時又無處借貸,苦思半日,最後想出一個辦法,用三天三夜的工夫,寫完《中國民約精義》。寫好后,又恐書局不肯出高價收買,因此刺破左手手指,用鮮血寫了一封悲壯的書信,詳述革命需款的迫切情形,懇請書店當局慷慨相助。他知道書局是同情革命的,所以大膽說出實話。
這封信使每個看過它的人,都潸然淚下,而這本巨著,又使他們如獲至寶。書局立即付給他1000元。林白水拿到錢后,全部用於支持革命。回家后,發現家中已3天無米了。
著名報人之一
林白水是辛亥革命時期中國資產階級的著名報人之一。他是甲午戰爭中作戰犧牲的揚威軍艦的指揮員林少谷的侄子,早年在林琴南主辦的《杭州白話報》當編輯,從此走上了新聞工作的道路。雖然他也曾在福州創辦“蒙學堂”,做過其他活動,但是,他的一生主要是在北京、上海等地從事新聞工作,也算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報刊的一個代表人物。查閱中國報刊史料,我們就會發現在辛亥革命以前,具有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報刊,曾經一度風起雲湧。其中有一個《中國白話報》,創刊於清代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即公元一九○三年,在上海出版,銷行國內外,主持人便是林白水。當時它的名字雖然叫做《中國白話報》,實際上是一份雜誌,而不是一張報紙,這好比當時梁啟超主辦的《新民叢報》也是雜誌而非報紙一樣。但是,他辦的不只是這個雜誌,還的確有其他幾種報紙。如在光緒三十年,即一九零四年,他繼續在上海和蔡元培等人合辦了一個《警鐘日報》,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後來因為刊登了德國在山東等地侵犯中國主權的消息和評論,受到德國總領事的無理干涉,要求清朝政府加以禁止。此外,他還曾參加過《蘇報》的編輯工作。
舊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
在辛亥革命的前夜,具有舊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革命的熱情也是很高的,他們不但到處寫文章抨擊當時的反動統治,而且進行了其他的實際行動。例如,當時清朝的廣西巡撫王之春,竟然主張把中國主權出賣給外國人,當他路經上海的時候,自稱為“革命軍馬前卒”的鄒容和萬福華謀刺之於“一枝春酒館”。據說,林白水也參加了那一次刺殺王之春的行動。他看到行刺不中,急速跑進四馬路的梅福里,將情況報告給黃克強等人,立即轉移,才免於被捕。雖然,這種脫離群眾的暗殺行為,並不值得稱道,然而,在當時看來,這畢竟也是由於他們的革命熱情所促使的。
辛亥革命以後,林白水在北京創辦了《新社會日報》。他發表文章說:“中國今日之政體,民主固善,而封建餘威曾未少殺,欲謀芟除,計須十五年之努力。”有人說,從他寫文章的時候起,到一九二五——二七年的大革命,恰恰是十五年左右,這一點也算是林白水的“預見”吧。然而,他的文章據說往往是“信手拈來”,發端於蒼蠅、臭蟲之微,而歸結及一政局”,“語多感憤而雜以詼諧”,所以特別惹起了一部分當權者的不滿。
《新社會日報》一度曾被勒令停刊,後來復刊的時候,他宣布:“自今伊始,除去新社會日報之新字,如斬首級,示所以自刑也,”這便是《新社會日報》改為《社會日報》的經過。那末,他後來為什麼被殺了呢?原來當魯系軍閥頭子張宗昌統治北京的期間,潘復為“國務總理”。此人是清朝的舉人出身,詭計多端,為魯系軍閥的策士,特別為張宗昌所器重,當時被稱為張宗昌的“智囊”。林白水在許多場合對潘復大加諷刺,有一次在報紙上公開發表的評論中,他把這個“智囊”叫做“腎囊”。潘複閱報大怒,派了憲兵司令王琦親至《社會日報》社,勒令林白水更正請罪,林白水嚴詞拒絕,於是就被捕了。潘復下令立即將林白水押至天橋南大道槍殺。那時正是夏天,有人見他身穿白夏布大褂,白髮蓬蓬,陳屍道旁。這不過是張宗昌、潘復之流的軍閥、官僚反動統治的無數罪證之一罷了。
現在看來,林白水的一生,無論如何,最後蓋棺論定,畢竟還是為反抗封建軍閥、官僚而遭殺害的。我們應該建議在編寫中國近代報刊史的時候,適當予以應有的評價。
位於閩侯縣青圃村的林白水烈士墓,瞻仰了林白水紀念碑,並參觀了林白水紀念館陳列館,以紀念這位中國報界先驅、革命烈士。
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宣武區棉花頭條(見棉花衚衕)。故居為兩進四合院,坐北朝南。前院是《社會日報》社所在地,有正房三間,進深七檁前出廊。兩廂房各兩間,進深五檁。倒座房三間,進深五檁,東面出半間通門道。正房東側有門道通後院。後院為林白水的住宅,有正房三間,進深五檁加前廊。兩廂房各兩間,西廂房進深僅三檁,東廂房加一步。正房東有一門道通後街。主體建築和東西跨院均保存完好,後由西城區少年宮使用。
1986年,民政部追認為烈士;其女(旅美華人、美國國防大學教授)林慰君捐資在故鄉建立紀念堂、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