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結法

凍結法

在不穩定含水地層中修建地下工程時,藉助人工製冷手段暫時加固地層和隔斷地下水的一種特殊施工方法,常用於豎井工程。

基本原理


將含水土體利用人工設置的凍結管,凍結管內循環冷媒劑,帶走土體中熱量從而形成強度高密封性好的凍土,起到承受荷載和密封防水的作用。它的適應性強、安全可靠、無污染,目前和其他方法相比造價略高。凍結法是在室外用熱砂漿進行砌築,砂漿不摻外加劑,砂漿有一定強度后砌體很快凍結,融化后的砂漿強度接近於零,當氣溫升高轉入正溫后砂漿的強度繼續增長。由於砂漿經凍結、融化、再硬化的三個階段,其強度會降低,也減弱了砂漿與磚石砌體的粘結力。結構在砂漿融化階段的變形也較大,會嚴重的影響砌體的穩定性。故規範規定下列工程不允許採用凍結法施工:(1)、空斗牆;(2)、毛石砌體;(3)、磚薄殼、雙曲磚拱、筒式拱及承受側壓力的砌體;(4)、在解凍期間可能受到振動或其他動力荷載的砌體;(5)、在解凍時,砌體不允許產生沉降的結構。

施工方法


在井筒開挖之前,從地面沿其外圍一定距離的同心圓周上按等間距向下鑽孔,孔底深入不透水層,然後向每個鑽孔中沉放用無縫鋼管做的下端封閉的凍結管;在地面安裝冷凍設備,採用氨(NH3)為製冷劑,將冷媒劑氯化鈣(CaCl2)溶液(習稱鹽水)冷卻到-20~-30°C,用循環泵和插至凍結管深處的聚氯乙烯供液管將鹽水送入凍結管。經低溫鹽水長時間連續地吸取管外的熱量,使周圍地層凍結。鹽水吸取地層的熱量后溫度上升,在循環泵的作用下,經迴路管回到冷凍設備和製冷劑接觸而重新冷卻。原為液態的氨,在減壓的條件下蒸發時攝取鹽水的熱量后,經壓縮和冷凝又使其液化,在管道內循環流動,重複使用。在每一凍結管周圍形成的凍土圓柱體,其直徑隨時間而增大,這些圓柱體互相交接成密實而閉合的凍土牆,能承受水、土壓力並阻隔地下水,在它的保護下開挖地層和修築襯砌(見圖)。
採用凍結法施工時,須根據施工進度、凍土牆的需要強度、開挖順序等,確定凍土牆的厚度、凍結管群的間距與行數,以及其長度、凍結順序和解凍順序等,從而選擇必要的凍結設備。還須制訂施工中的測定溫度計劃和測定點。根據測定結果,以連續或間斷的供冷方式保持凍土牆的凍結。同時研究地層凍結時的膨脹和解凍時的下沉情況,預先制定測定方法和對策。此外,在地下構築物施工時,必然要在接近-5~-10°C的凍面處灌築混凝土,因此最好採用低溫早強混凝土,否則要埋設加熱器或敷設絕熱材料,以減少凍土牆對混凝土的影響。地下構築物完成後,要對凍結的地層進行均勻而連續的解凍,對埋深不大的地下工程,可停止供應鹽水,令其自然解凍;如埋深很大時,則供應溫度逐漸提高的鹽水,進行人工解凍。此外,各國還有用液態氣體蒸發製冷的。進行凍結時,只需用儲氣罐將液態氮運至工地直接注入凍結管即可,因此工地設備簡單,但其缺點是液態氮使用不安全,有一定的危險性。
凍結法既適用於鬆散不穩定的沖積層和裂隙發育的含水岩層,也適用於淤泥、鬆軟泥岩以及飽和含水和水頭特別高的地層。對於土中含水率非常小或地下水流速相當大的處所不適用。1883年德國最早用凍結法開鑿豎井,隨後比利時、荷蘭、英國、波蘭、蘇聯、美國、加拿大等國也主要用此法開挖豎井。近30年來,凍結法除廣泛地用於礦山井巷工程以外,也用於修建地下鐵道車站和自動扶梯斜隧道、地下洞室以及橋墩的深基礎等工程。中國於1955年首次在開灤林西煤礦應用此法開鑿風井以來,至1982年,已開鑿190多個井筒,累計凍結深度超過3萬米,最大凍結深度為415米。

參考書目


《井巷工程施工手冊》編寫組編:《井巷工程施工手冊》,第16篇凍結法施工,煤炭工業出版社,北京,1980。
日本土木學會編,葉家駿譯:《隧道》,中國鐵道出版社,北京,1984。(日本土木學會編:《土木工學ハンドブツヶ》1974年版,第22編トンネル,技報堂,東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