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兀(拼音:wù、wū)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漢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兀”最初與“元”是同一個字,都是突出頭部的人形,本義指人的頭。後來為了突出“人”上之“首”,就在上面加了一橫,成為“元”字,分化成了兩個字。頭是人體最高之處,所以“兀”有高聳突出的意思。

文字源流


容庚《金文編》元字條收有圖1(兀作父戊卣)一形,並引高景成云:“乃元字初文,與兀為一字。”從《金文編》知道,最早的元與兀是一個字。林義光《文源》亦說:“兀,蓋與元同字。”圖1實際上就是一個側立的人形而突出強調其頭部。它與甲骨文和金文的“人”字構形區別就在於突出代表頭部的填實的圓點。
甲骨文表示人的頭部的圓實點虛化為一橫(圖2、3)。至於後來,再在上加一橫,特指其頭部之所在(圖4)。再加一橫之後的字形4便成了“元”的基本結構,而沒有多出一橫的字形隸變后就成“兀”,於是與“元”分立為二字。元、兀二字本義相同,都指人頭,屬指事字。許慎不知“兀”“元”古本一字而將“兀”另立,且歸屬兒部,顯然是不妥當的。
西周金文不見兀字,因為兀元為一字,不必使用兀字。到了春秋戰國之際的侯馬盟書、春秋吳王劍銘文已經出現兀字,可以認為是元字之省,仍然用為元字,古文字在東方六國文字里多用簡省之形,兀元仍然不能區分為兩個字。《說文》對兀字的解釋,大概是兩漢時人根據“兀”字的形體特點賦予的新的詞義,漢代以後文獻中元字的一些用法,都是根據這一新詞義引申而來的,在用法上與元字完全不同了。因此,兀元二字到了漢代才從音義形上開始有所分工,成了兩個字,兩個詞,但字形、字音上仍有聯繫。
兀

基本釋義


兀 wù ㄨˋ
● ● 高而上平,形容禿山,泛指禿:~鷲。“蜀山~,阿房出。” 
● ● 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樣子;b.突然;c.昏沉無知的樣子)。突~。 
● ● 中國元曲中用作發語詞:~那。~的(dì)(a.這,這個;b.怎麼,怎的;c.突然)。

詳細釋義


兀 wū
● ● ——「兀禿」 wūtu:同「烏塗」 wūtu。
● ● 另見 wù
兀 wù
〈形〉
● ● (指事。從一,在人上。人頭上一橫,表示高平。本義:高聳特出的樣子)
● ● 同本義 [towering and level]
兀,高而上平也。——《說文》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 又如:兀岸(直聳挺拔);兀嶁(險峻)
● ● 光禿(如毛髮)的 [bald]
蜀山兀。——唐· 杜牧《阿房宮賦
● ● 又如:兀首(頭髮脫落)
● ● 茫然無知 [utterly ignorant]
臨文乍了了,徹卷兀若天。——柳宗元《讀書》
● ● 又如:兀兀陶陶(醉酒);兀楞楞(痴獃)
● ● 不夠穩定 [unstable]。如:兀突突(形容心跳不安)
● ● 獨立 [independent]
焉有翡翠橫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清· 吳從先《金小品傳》
● ● 昏沉 [dazed]。如:兀兀騰騰(昏昏沉沉)
兀 wù
〈動〉
動搖,搖晃 [shake]
兀其根本而能全於長世者也。——《後漢書
兀 wù
〈副〉
● ● 還;仍然;到目前依舊 [still]。如:兀子(仍然;還);兀自(兀子。還,仍然)
● ● 筆挺地 [upright]。如:兀坐(端坐)
兀 wù
〈代〉
● ● 這,那 [this;that]。如:兀是誰(那是誰;這是哪一位);兀底(這;這個);兀得(這個;這)
● ● [名]∶姓
● ● 另見 wū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八】【兒部】五忽切(wù)
高而上平也。從一在人上。讀若敻(xiòng)。茂陵有兀桑里。
〖註釋〗①高:《說文解字·長部》:“兀者,高遠意也。”②從一:王筠《說文解字句瀆》:“一在上,故日上平。”③茂陵:《漢書·地理志》:“右扶風有茂陵縣。”在今陝西省興平東北。
高而上平也,從一在兒上。
段註:兒各本作人,今正。一在兒上,高而平之意也。凡從兀聲之字多取孤高之意。
讀若夐。
段註:夐今韻在四十四諍。古音在元寒部。今韻十月者,元之入也。兀音同月,是以跀亦作?,其平聲讀如涓,在十四部。今音五忽切。
茂陵有兀桑里。
段註:《地理志》《右扶風》有茂陵縣。《郡國志》同。許多言鄉言亭。此言里者,蓋周秦舊名。

廣韻

五忽切,入沒疑 ‖兀聲物2部(wù)
兀,高皃。又姓,後漢改樂安王元覽為兀氏。五忽切。十六。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兒部】兀 ·康熙筆畫:3 ·部外筆畫:1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五忽切,音杌。《說文》:兀,高而上平也。從一在人上。
又刖足曰兀。《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
又柳宗元《晉問篇》:乘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湯突硉兀。註:危石也。
又兀兀,不動貌。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
又《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易·困卦》:於臲卼。
又姓。《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為兀氏。
又《韻會》:或作掘。《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兀

書法欣賞

篆書書法
篆書書法
隸書書法
隸書書法
楷書書法
楷書書法

音韻集成


方言集匯
客家話:[梅縣腔] ngut7 [海陸豐腔] ngut7 [客語拼音字彙] ngud5 [寶安腔] ngut7 [客英字典] ngut7 [台灣四縣腔] ngut7
粵語:ngat6
潮州話:溫4,ug4(uk 舊時又音ngurt)
上古音系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ŋuːd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五忽入聲一等合口入十一沒ŋuətŋuətŋuətŋuətŋuətŋuotŋwətwu4nguotnguot髙皃又姓後漢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五忽切十六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音譯音譯 修正音譯 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uu入聲
中原音韻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魚模合魚模入聲作上聲合口呼u
洪武正韻牋
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五忽二質入聲
分韻撮要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八賓稟嬪陽入岩密切高也不動貌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兀立、兀傲、兀鷲、兀自、兀者、兀硉、陶兀、兀爾、硉兀、峍兀

相關成語

兀兀窮年、突兀森郁、冥然兀坐、陶陶兀兀、騰騰兀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