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主

美國伯內特創作中篇小說

《小公主》是美國女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內特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05年。《小公主》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在其父親去世前後的生活。

一個英國女孩薩拉,剛生下來母親就去世,父親在印度經營煤礦,十分富有。在薩拉七歲的時候,被父親送到寄宿學校讀書。父親給她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她在寄宿學校里過著公主般的生活。但是,隨著父親的突然離世,她在學校的生活與地位也一落千丈,受盡校長的折磨。但薩拉依舊保持著樂觀向上的心態,最終苦盡甘來,繼承遺產。

《小公主》不僅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吸引人,而且其中所塑造的人物充滿魅力。小女孩薩拉的出現,給當時的讀者帶來一股清新之風。這個堅強、勇敢又善良的小姑娘也從此成為美國少女小說的代表人物。

內容簡介


英國駐印度軍官的獨生女兒薩拉出生後母親就去世了。她七歲的時候。父親把她送進了倫敦一所學校讀書。由於家境富裕,她理所當然地成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小公主”。可是。正當她站在快樂的頂峰時,不幸卻慢慢地靠近了她。薩拉的父親,由於事業上的失敗,再加上一場重病,去世了。這時的薩拉突然跌入了不幸與苦難的深淵,一夜之間,她變成了一文不名的“小女傭”。在遭到突如其來的打擊之後,在艱難的處境中,薩拉仍然善良並且樂於助一人,她關心身邊的每一個夥伴。奇迹再次發生:在她父親朋友的幫助下,她終於又重新獲得了久違的幸福,再一次成為一個名不虛傳的小公主。

創作背景


《小公主》出版於1905年,那時正是工業迅猛發展的時期,所以人們認為錢比什麼都重要,覺得強大的國家主宰其他國家,並將其作為殖民地是理所應當的。尤其是英國,此時正是它的鼎盛時期,在全球各地都有殖民地,所以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在這部小說里也描寫了英國人在其殖民地印度做生意的狀況,他們成為有錢人之後,便隨意驅使印度人。
西方一直流行這樣一個故事模式:曾經幸福的人突然變得不幸,在經受了各種艱難困苦之後重新獲得幸福,白雪公主的故事便是這一模式的體現,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也是受到了這一原型的啟發而創作了《小公主》。

人物介紹


薩拉
薩拉出生時母親就去世了,她和父親便成了世界上彼此唯一的親人。富有的克魯上尉為她提供她想要的一切,但薩拉並不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她有著孩子的天真,同時也比較成熟、明事理。薩拉知道有一天她會被送去很遠的學校,她捨不得與父親分開,所以這件事一直困擾著她。在她五歲的時候,她曾天真地說:“你不能和我一起去嗎,爸爸?你不能也去學校嗎?我會幫助你學習的。”故事開始時薩拉才七歲,她的小臉所流露出的表情卻是老道的,有點像十二歲。由於她的成熟,所以儘管才七歲,在與父親要分離的時候,她能感覺到父親話里的悲傷。即將求學的地方—明卿小姐的私立學校,正如薩拉後來經常想的,這座房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和明卿小姐一模一樣。“樣子體面,傢具精良,可是裡面的每樣東西都很醜陋,就連每一把扶椅都顯得像是裡面有硬骨頭”,她一點也不喜歡這裡。獨生子女,作為一個家庭的寵兒,往往比較愛使性子。他們可以說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只要自己不喜歡的就絕不會容忍。薩拉是克魯上尉的掌上明珠,也是其唯一的親人,他給予薩拉的愛應該會更多。但薩拉卻非常明事理,在喜不喜歡學校的問題上,她對父親說:“我敢說即使是勇敢的士兵,其實也不喜歡戰鬥。”儘管她不喜歡這所學校,她卻依然可以待在這裡。薩拉享受著父親深深的愛,享有著富足的物質生活,但她不同於大多數被寵壞的孩子,她孩子的天真中飽含著些許的成熟懂事。
明琪
身為私立學校校長的她,從身份角度顯然屬於社會上層階級。在學生與周圍人眼中,她是權力的化身。但從認同角度出發,她除了無意識地盲目認同自己的貴族身份,也一定程度地受薩拉影響,被動地質疑自己的身份,動搖其自我認同。她氣質高雅、知書達理,本該是完美的女性,然而在讀者心中卻樹立著黑臉形象。她總是毀滅美麗,缺少人性中善的一面。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小公主》一書,將小主人公的成長置於樂觀主義、理想主義的敘事情境中,力圖在這樣的情境中創造出一種新的兒童形象。小女孩撒拉出身世家,被父親送到寄宿學校讀書,家庭富有的時候,校長十分優待她。后家道中落,校長、老師對她變得十分刻薄。最後,撒拉繼承了遺產,又轉為富有。小說深刻地反映了世態炎涼,著重描寫了女孩撤拉麵對這種境遇的轉變如何自處,她能始終以樂觀的、自得其所的心態面對世事變遷。
小說寫了腐敗的學校,將老師、校長作為糟糕透頂的制度的代表,對它進行批判和揭露。學校是孩子社會化、文明化的必然途徑,小說中卻描寫了孩子們在社會化、文明化過程中所遭受的野蠻和非人性的影響。教育演變成了一種從肉體到精神上的折磨,給孩子造成了心理創傷。而這種心理創傷通過宗教得到了治癒。

藝術特色

首先吸引小讀者的,肯定是無巧不成書的故事。薩拉的命運,歷經“公主——女僕——公主”的跌宕,每一次轉折都充滿了張力,她是在明琪小姐為她專門舉辦的十一歲生日茶會上被告知她父親破產並病逝的噩耗的;她的命運急轉直下,幾乎沒有任何過渡就從雲端跌入塵埃;在她淪為廚娘的出氣筒、明琪小姐發泄淫威的對象的同時,另一條情節線竟在明琪優等女子學校的隔壁展開——搜尋失蹤的薩拉·克魯的工作一直在漫無頭緒中進行,讓人直為“命運弄人”唏噓不已。薩拉與父親的朋友的重逢也頗具感人的魔力——牽線人竟是一隻來自印度的猴子。讀到此處,所有的小讀者都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沒有浪費一點筆墨,故事中出現的旁枝斜出的小情節,看似與故事的主幹沒有緊密的關聯,其實都為故事的延拓埋下了深深的伏筆:要不是薩拉有在閣樓上看雲、喂麻雀的習慣,她就不會第一次遭遇那隻猴子,也就不會遇上只會講印地語的男僕拉姆·達斯;拉姆·達斯也就不會有他的“閣樓魔法計劃”,而尋找薩拉·克魯的印度紳士也就不會接見將出逃的猴子送回來的薩拉,這樣,薩拉與父親的朋友彼此相認,也就遙遙無期了。正因為情節設置得環環相扣,讀者才為薩拉的命運緊張得透不過氣來,也才能領會到小說的戲劇衝突中充滿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美。
其次,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也為《小公主》這本書增色不少。主角薩拉·克魯內心的敏感與堅強,她的充滿幻想氣質的心靈魔法固然十分動人,作為薩拉·克魯對立面的明琪小姐的形象,塑造得也十分成功。在19世紀的英國,像明琪小姐這樣唯利是圖、精明世故,表面上又十分莊重有教養的學校管理者、一心把學生塑造成馴服呆板的淑女的老小姐校長,有一大批,作者伯內特牢牢地抓住其翻臉不認人、虛張聲勢、乖僻冷酷的行為本質,以一系列的對話和細節講述了其與“小公主”薩托的正面衝突,這已不僅僅是一顆麻木冷漠的心與一顆鮮活靈動的心之間的衝突,甚至也代表了屈從於現實的麻木功利的成人世界,與爛漫童心的衝突。明琪小姐一次次地把薩拉逼入生活的絕境中,憧憬著這個“倔犟的、令人生畏的”女孩精神上的垮坍,期待著如消防隊員一樣澆滅薩拉的幻想火苗,她卻一次次被薩拉擊敗,她的難堪與下不來台,正切合讀者的心理期待。
第三,小說在洞察兒童心理方面堪稱高手。作品借主人公薩拉·克魯之口,展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使場景在冷酷簡陋的現實空間與豐饒溫暖的想象空間之間自由切換;在薩拉的想象中,洋娃娃艾米莉可以跑跳、做遊戲和閱讀,只是在主人進門的一剎那才逃回椅子上端坐;用包裝紙剪出的紙花能夠化身為皇家宴會的鮮花;老鼠梅爾基戴得不但通人性,還是威嚴的一家之長等,這些感人至深的想象不但使整個故事的脈絡更清晰豐滿,使薩拉的形象更為真實可信——她不但要以高貴的品性來抵禦現實的霜雪,也要以幻想來烘暖被現實的泥濘弄潮了的心;她不是一開始就堅強,她是在無數次“假裝堅強”中拼起了自己破碎的心。伯內特女士以優美細膩的文筆,把“成長的內心秘密”與“伴隨內心秘密的成長”這兩大主題披上了帶有“魔法”色彩的外衣。

作品影響


20世紀30年代,《小公主》曾經被美國導演瓦特·蘭改編為電影,並且由秀蘭·鄧波兒領銜主演,一舉奪得奧斯卡特別獎。後來這本小說又不止一次拍成電影。

作品評價


“在我年少時,是《小公主》給了我衝出陰影的勇氣。”——希拉里·柯林頓

作者簡介


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
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
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女,英國世界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作家,1849年11月24日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一個五金工廠主的家庭。1853年父親去世,母親繼續經營,直到工廠倒閉。 1865年隨全家移民美國田納西州。1872年與伯內特博士(Dr. S.M.Burnett)結婚,育有二子。1905年,正式成為美國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