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經濟學

應用經濟學領域的重要分支

產業經濟學 關於產業的要素、結構、功能、性質、發展規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屬於部門經濟學範疇。

產業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應用經濟學科,仍在發展之中。雖然其完整學科體系的基本確立時間尚短,但其思想的形成則是源遠流長,甚至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代。比如戰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李悝就已經提出“重農抑商”的觀念,而商鞅荀子等則更是明確提出了“農本工商末”的思想,反映了我國古代思想家對農業與工商業這兩個經濟組織集團之間關係的認識。產業經濟學的各方面理論已經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隨著對其研究的不斷深入,它的應用範圍也在不斷擴展,產業經濟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已越來越大,對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與應用已越來越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定義


產業經濟學關於產業的要素、結構、功能、性質、發展規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屬於部門經濟學範疇。

釋義


產業經濟學(Industrial Economics)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探討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之間的關係結構、產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經濟發展中內在的各種均衡問題等。通過研究為國家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為制定的產業政策提供經濟理論依據。產業經濟是居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中觀經濟,是連接宏微觀經濟的紐帶。
產業經濟學是以產業為研究邏輯起點,主要研究科技進步、勞動力等要素資源流動、空間發展與經濟績效的學科以及產業的動態變動規律,主要研究經濟數據的工具有計量經濟學工具(用sas、spss eviews等軟體運算) ,主要分析方法有博弈論分析方法、各種力量博弈、均衡與非均衡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來源是哲學中的矛盾對立統一思想、辯證法思想,主要模型來源於自然科學模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根本聯繫上是相通的、一致的。構建由微觀開始、從而中觀層次到宏觀層次知識體系和邏輯大廈。試圖尋求產業的發展規律性,產業經濟學是研究實體經濟的踏實的學問。實體經濟決定虛擬經濟。虛擬經濟是引擎,實體經濟則是輪胎。產業發展必然由非均衡趨向均衡,”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東部、中西部經濟發展失衡,必然東部會有”災難“,經濟危機對東部衝擊是最大的。產業經濟學是預測性較好的學科。
主要代表人物
產業經濟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日本最先發展起來的。日本學者有筱原三代平、馬場飛雄、宮澤健一、佐貫利雄。美國學者有邁克爾·波特等。
研究意義
一、研究產業經濟學的理論意義
有利於統一的經濟學體系的建立;
有利於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溝通;
有利於應用經濟學的學科建設。
二、研究產業經濟學的現實意義
有利於建立有效的產業組織結構;
有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落實科學發展觀;
有利於產業的合理布局,降低能耗,提高效益。

主修課程


產業經濟學課程共有13講,包括產業經濟學導論、規模經濟與市場集中、博弈論與企業策略性行為、漫談產業關聯、產業組織與政策等內容。

學科領域


產業組織理論
產業組織理論主要是為了解決馬歇爾衝突的難題,即產業內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活力的衝突。
傳統的產業組織理論體系主要是由張伯倫、梅森、貝恩、謝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理論範式(又稱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基礎,以後各派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對SCP模式的繼承或批判基礎之上的。
產業結構理論
產業結構理論主要研究產業結構的演變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它主要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研究產業間的資源佔有關係、產業結構的層次演化,從而為制定產業結構的規劃與優化的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產業結構理論一般包括:對影響和決定產業結構的因素的研究;對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的研究;對產業結構優化的研究;對戰略產業的選擇和產業結構政策的研究;產業結構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應用性的研究等。
產業關聯理論
產業關聯理論又稱產業聯繫理論,側重於研究產業之間的中間投入和中間產出之間的關係,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法解決。
能很好地反映各產業的中間投入和中間需求,這是產業關聯理論區別於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一個主要特徵。
產業關聯理論還可以分析各相關產業的關聯關係(包括前向關聯和後向關聯等),產業的波及效果(包括產業感應度和影響力、生產的最終依賴度以及就業和資本需求量)等。
產業布局理論
產業布局是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的基礎,也是其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其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
產業布局理論主要研究影響產業布局的因素、產業布局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產業布局的基本原則、產業布局的基本原理、產業布局的一般規律、產業布局的指向性以及產業布局政策等。
產業發展理論
產業發展理論就是研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發展規律、發展周期、影響因素、產業轉移、資源配置、發展政策等問題。
對產業發展規律的研究有利於決策部門根據產業發展各個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律採取不同的產業政策,也有利於企業根據這些規律採取相應的發展戰略。
產業政策研究
從縱的方向來看包括產業政策調查(事前經濟分析)、產業政策制定、產業政策實施方法、產業政策效果評估、產業政策效果反饋和產業政策修正等內容;
從橫的方向來看包括產業發展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布局政策和產業技術政策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從其作用特徵來看包括秩序型(或稱制度型)產業政策以及過程型(或稱行為型)產業政策。
“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是產業經濟學的重要內容。它是由著名的經濟學家----麥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於80年代初]提出,對企業戰略制定產生全球性的深遠影響。用於競爭戰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戶的競爭環境。包括: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新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行業內現有競爭者的競爭。

學科分佈


國家重點學科分佈
擁有應用經濟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高校:
擁有產業經濟學國家二級重點學科的高校(不含已擁有應用經濟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高校):
經濟學歷史起源
[古希臘經濟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獻中,有色諾芬的《經濟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論和亞里士多德關於商品交換與貨幣的學說。色諾芬的《經濟論》,論述奴隸主如何管理家庭農莊,如何使具有使用價值的財富得以增加。色諾芬十分重視農業,認為農業是希臘自由民的最好職業,這對古羅馬的經濟思想和以後法國重農學派都有影響。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從人性論、從國家組織原理,以及從使用價值的生產三個方面考察社會分工的必要性,認為分工是出於人性和經濟生活所必需的一種自然現象。這個社會分工學說,縱然旨在為他設想的奴隸主理想國提供理論根據,但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提出了一個理論分析。這種分析與中國古代管仲的“四民分業”論和孟軻的農耕與百業、勞心與勞力的“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的理論,基本上是一致的。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與《倫理學》兩書中有關經濟思想方面的貢獻,不僅在於他指出了每種物品都有兩種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與其他物品相交換,而且說明了商品交換的歷史發展和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職能,指出貨幣對一切商品起著一種等同關係即等價關係的作用,從而成為最早分析商品價值形態和貨幣性質的學者。但是他對追求貨幣財富的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都從公正原則出發持否定態度。]
[古羅馬的經濟思想,部分見於幾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圖(公元前234~前149)、瓦羅(公元前116~前27)等人的著作中。]
[19世紀末期,]隨著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演變,即更傾向於對經濟現象的論證,而不注重國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經濟學家改變了經濟學這個名稱。英國經濟學家W.S.傑文斯在他的《經濟學理論》[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確提出應當用“經濟學”代替“政治經濟學”,認為單一詞比雙合詞更為簡單明確;去掉“政治”一詞,也更符合於學科研究的對象和主旨。[1890年]A.馬歇爾出版了他的《經濟學原理》,從書名上改變了長期使用的政治經濟學這一學科名稱。[到20世紀,]在西方國家,經濟學這一名稱就逐漸代替了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