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鎮

海南省海口市美蘭下轄鎮

江鎮,隸屬海南省海口市美蘭區,地處美蘭區東部,東鄰文昌市錦山鎮,南接大致坡鎮,西連雲龍鎮和紅旗鎮,北臨演豐鎮,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22.62平方千米。

1983年9月,改為三江區公所。1987年3月,改設三江鎮。2002年10月16日,撤銷瓊山市,將其併入海口市,三江鎮劃歸美蘭區管轄。截至2018年末,三江鎮戶籍人口32134人。截至2020年6月,三江鎮轄2個社區、8個行政村,另轄1個村級單位,鎮人民政府駐勤政路2號。

2011年,三江鎮財政總收入0.3億元,比上年增長17.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2億元,比上年增長6.5%。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0.2億元,增值稅0.0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5%、2.3%。截至2018年末,三江鎮有17個工業企業,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或綜合商店6個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三江屬瓊山縣第六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至1950年4月,屬瓊山縣第三區。
1950年5月,屬瓊山縣第四區。
1950年4月,解放,
1952年,進行土地改革。
1955年,辦起初級社。
1956年,組建高級社。
1957年,成立三江鄉。
1958年9月,由14個高級社聯合成立東方紅公社,同年12月改為三江公社,實行政社合一。
1964年,割原三江公社咸來地區6個大隊為咸來公社。
1983年9月,改為三江區公所。
1987年3月,改設三江鎮,隸屬瓊山縣管轄。
1994年1月,瓊山撤縣設市,隸屬瓊山市管轄。
2002年10月16日,撤銷瓊山市,將其併入海口市,三江鎮劃歸美蘭區管轄。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22.62平方千米。
三江鎮位於海口市東部,地處北緯19°53′,東經110°36′。東望國營三江農場,南鄰大致坡鎮,西與瓊山區的紅旗、雲龍鎮交界,北與演豐鎮接壤。境內有三條溪(美敏溪、紅化溪、羅牛溪)分別從南、北、中自西向東北橫穿境內而流入東寨港,故名為三江。三江鎮距海口市區38公里,距海口美蘭國際機場15公里,距文昌市區29公里。瓊文幹線公路和海文高速公路穿鎮而過,交通十分便捷。
三江鎮地勢較平坦,少許屬半丘陵地,全鎮土地總面積7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0535畝(水田9710畝,旱田3417畝,旱地17408畝);林地37615畝,灘塗4710畝,淡水面積3075畝,其他用地22805畝,海岸線長11公里。

自然資源


三江鎮土地幅員廣闊。全鎮水田9710畝,旱田3417畝,坡地77828畝,淡水面積3075畝,沿海灘塗4710畝。水電資源充足。三江鎮有3條溪流穿境流入大海,故名三江。一是美敏溪、二是紅化溪、三是羅牛溪。有中型水庫1宗,小二型水庫4宗,年蓄水量約1500萬立方米,地下水十分豐富。境內建有12600千伏安變電站一座,水庫發電機組一部,電力供應十分充裕。海資源多姿多彩。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瓊州大地震,下陷72個村莊,形成了東寨港,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陸陷成海的地震廢墟,海水退潮時,石碑、石橋等遺物依稀可見,成為聞名國內外的“海底村莊”。三江鎮海岸線長11公里,紅樹林約2000畝,灘塗4710畝,是人們旅遊、度假、避暑、垂釣、旅遊的勝地,有很大的旅遊開發價值。石礦資源豐富。地勢較高的江源、上雲、蘇尋三等3個村委會,地下均藏有豐富的石礦,開採規模較大的石場有5家。

行政區劃


1958年,原三江公社包括國營三江農場、咸來公社的6個大隊。
2011年末,轄三江居民委員會和三江、眼鏡塘、江源、上雲、茄南、蘇尋三、道學、茄芮8個村委會,下設10個居民小組、101個村民小組。
三江鎮
三江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三江鎮轄2個社區、8個行政村,另轄1個村級單位,鎮人民政府駐勤政路2號。
三江鎮區劃詳情
三江社區三江居社區三江村茄南村
道學村茄芮村蘇尋三村上雲村
眼鏡塘村江源村沖坡嶺農場生活區/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三江鎮轄區總人口14766人,其中男性7796人,佔52.8%;女性6970人,佔47.2%;14歲以下3083人,佔20.9%;15~64歲9745人,佔66%;65歲以上1938人,佔13.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08人。
截至2017年末,三江鎮常住人口15879人。
截至2018年末,三江鎮戶籍人口32134人。

政治


職務姓名
鎮委書記王山
鎮人大主席王標
鎮長、鎮委副書記陳克伯
鎮委委員、副鎮長陳桐
副鎮長李海花
副鎮長兼任三江派出所副所長吳東

經濟


綜述

2011年,三江鎮財政總收入0.3億元,比上年增長17.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2億元,比上年增長6.5%。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0.2億元,增值稅0.0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5%、2.3%。
截至2018年末,三江鎮有17個工業企業,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或綜合商店6個。

農業

2011年,三江鎮有耕地面積3.0535萬畝,人均1.76畝;可利用面積3.9437萬畝,林地面積4.3萬畝。
三江鎮的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0.4萬噸,人均363.6千克。
2011年,三江鎮有農業總產值19350萬元。主要經濟作物有水稻、橡膠、花卉、熱帶水果等。
三江鎮的畜牧業以生豬及禽畜養殖為主。2011年,養豬出欄23000頭、羊2580隻、牛1240頭,養雞106000隻,年末存欄14萬隻;家禽飼養量40.6萬隻;畜牧業總產值0.51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6.4%。
截至2011年,三江鎮累計造林0.14萬畝,其中防護林615畝,經濟林785畝,林木覆蓋率43%。
2011年,三江鎮有水果種植面積1.086萬畝,產量8731噸,主要品種有香蕉、荔枝、蓮霧等,其中香蕉5870噸,荔枝335噸等。

工業

2009年,三江鎮工業總產值284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303萬元。
2011年,三江鎮有工業企業12個;從業人員373人,其中工業企業77人。

商業

2011年末,三江鎮有商業網點250個,職工783人;城鄉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2000多萬元。

電信業

2011年,三江鎮電信業務收入達200萬元
三江鎮委、鎮政府堅持“科技興鎮”的發展戰略,認真研究和探索三江經濟發展特點和發展方向,結合三江優越的自然環境和特殊的區位優勢,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使全鎮經濟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高。2012年全鎮社會生產總值達24982萬元,同比增長7.84%;其中,農業總產值達21895萬元,同比增長8.1%;工業總產值達2075萬元,同比增長4.3%;第三產業總產值達1012萬元,同比增長1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100元,同比增長7.5%。
三江鎮是有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現有花卉基地27個,面積2880畝,其中海南繽紛園藝公司三江花木場佔地1000多畝,是全省最大的花卉基地之一,產品遠銷大陸市場及東南亞部分國家。熱作種植以橡膠為主,現有種植面積5507畝,年產干膠203噸。現有100畝以上的水果基地25個,8490畝,其中荔枝1988畝,香蕉2260畝,年產量4979噸,產品遠銷大陸市場。海水養殖以放養蝦、蟹、牡蠣為主,面積達3030畝,是沿海農民的支柱產業。依靠石礦資源優勢,石料加工業蓬勃發展,現有石料加工場15個,產品遠銷廣東省各地。全鎮現有外引內聯企業47家,總投資額達2.5億元,其中紅牛飲料廠、江島化肥廠、繽紛花卉場,美頓養豬廠等較大型的企業,對三江鎮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

文化


語言民俗

三江民風淳樸,重教興文,人民勤勞堅毅,知禮樂善,勇於進取,一直以來遵循著漢族海南人的風俗,在穿著、飲食、居住、行乘、歲時習俗等與海口地區大體相同。全鎮人口漢族佔99%,語言講海南話,語音帶有文昌地區口音。

特色文化

1961年,成立三江鎮文藝創作組,1980年成立業餘創作組,所創作的作品曾在海南、瓊山等文化刊物上發表;1968年,曾成立三江業餘瓊劇團,到全省各地進行過表演,1980年改散;1980年成立農民業餘木偶劇團,現今發展為3家。全鎮現有文化站1個,管理人員2名,擁有影劇院1間,面積480平方米,建於1995年,投資額為80萬元。全鎮文化生活豐富,擁有卡拉OK茶座3間,影片出租店4間,網吧2間,賓館有九龍、文華兩家,並有6家瓊劇團在鎮上設立聯繫點。全年,各類瓊劇表演,排賽、歌舞表演豐富多彩。三江鎮民俗文化歷史悠久,蘊涵深厚,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項目有舞虎隊、公仔戲、盅盤舞、八音隊等,其內容豐富,技藝精湛。
舞虎隊
舞虎表演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據稱從南宋時期由中原傳入海南,特別是在三江地區極為活躍,因而三江羅梧村舞虎隊應運而生。全鎮共有舞虎隊6支,參與表演人數達150人。舞虎隊主要以扮虎和打虎進行表演。其間還有扮演土地公、土地婆助興。舞虎表演以武術為基礎,虎由2人扮演虎頭虎尾組成,具舞、撲、滾、跳等招式。打虎者持雙刀、藤牌、棍棒、鐵耙等進行表演。此外,還有扮演兵、勇者數十人搖旗、擂鼓、吹螺助威,氣勢浩大,深受群眾歡迎。舞虎隊原服務於每年農曆二月的“軍坡”節期,為冼太夫人出廟遊行助興助威。解放后,也為重大群眾活動營造氣氛。舞虎隊歷來以表演精彩、功夫過硬、場面宏大著稱,深受群眾和海外華僑歡迎,每逢村民辦喜事或華僑回鄉,都會請舞虎隊表演助興。
公仔戲
在文娛生活舞台上,有一個劇種叫公仔戲。公仔戲主要是流傳在廣大農村。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公仔戲是以公仔(木頭人)為主體,用人操縱支使動作,用方言念唱有樂器伴奏的戲。公仔戲它是吸收宮廷舞、梨園戲、京劇等戲曲創造演變過來的方言戲劇種。它誕生於元朝中期,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公仔戲的“公仔”它是由泥人、麵粉人演變為用木頭雕刻成各種臉形(譜)不同的惟妙惟肖的木頭人像,藝人們大膽嘗試有所創造,給這些公仔穿上衣服,在街市村寨搭個戲台演出。公仔的各種動作全靠藝人操縱行為動作傳神靈活滑稽,語言表白風趣、幽默、通俗易懂、音樂唱腔優美動聽,喜怒哀樂全由藝人用語音表達。
公仔戲,它的生命力很強。從古至今,它從藝人的配備,公仔的雕刻、戲服裝扮、劇目、音樂、燈光設備,戲台框架、布幕畫簾、鑼鼓等都沒有多大改進。經過漫長的年月,它能為老百姓所接受並喜愛,這說明它能獨樹一幟。“公仔戲”它最初由泥人演變為木頭人。它做為一件工藝品是藝人在街巷市井謀生的一種途徑。后經過較長的時間,為適應社會,適應人們的需要,經過藝人的創造,逐漸形成了一個劇種叫公仔戲。公仔戲它來自民間,源於生活,紮根於農村,經過漫長的傳播,它來到瓊州、來到海南。海南人雖說不上它的祖師爺是誰,但人們清楚地記得海南有個吳發鳳。吳發鳳他的名字和公仔戲連在一起。解放前在海南的公仔戲班就渡海到海北(雷州半島)的海安、徐聞、湛江等地區演出。 解放后公仔班分佈海南各個市縣,在瓊山三江地區就有許多人辦起了公仔班,在公仔班班主的帶領下,藝人們用藤箱裝著公仔,用竹籠裝著“家什”,手提肩挑走鄉串村為老百姓們演戲。公仔戲它以機構精簡,道具輕便,不受戲台、燈光、運輸等方面的限制的優點活躍在廣大鄉村。它做為一種地方戲,鄉土戲,在文藝舞台上佔一席之地,它較好地填補了文娛生活匱乏的空洞,據統計解放初期,一個公仔班一年間演出有120—150場次,近些年演出僅有80—100場次。可以說,公仔戲它是老百姓們的精神食糧。
盅盤舞
盅盤舞是深受群眾歡迎的民間表演藝術,自明代開始在三江地區流行,盅盤舞以瓷盅、瓷盤、筷子和湯匙為道具,配以樂隊進行表演。人員約十多人。表演以土地公、土地婆雙人舞,花籃舞、打金錢、跳盅盤和金童玉女舞組成。表演具有鄉土特色,歌舞並茂是當地群眾每年農曆二月“軍坡”期和喜慶節日必選的表演節目。
文化事業
2011年末,三江鎮有文化站1個,管理人員2名,有影劇院1座,面積480平方米,公共圖書館9個,建築面積90平方米,藏書5100冊。
地名由來
相傳因三江鎮境內有三條溪流入東寨港而得名。
風俗民情
三江鎮民俗文化歷史悠久,主要有虎舞、公仔戲、海南八音、冼夫人文化節(鬧軍坡)等,內容豐富,已申請為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交通


2011年,三江鎮境內有海文高速公路從西向東穿鎮而過,國道海文高速、省道瓊文線、三隆線3條公路幹線交會。
2011年,三江鎮客運總量20萬人次,貨運總量215萬噸。
2011年末,三江鎮的交通線路有瓊文主幹線、海文高速公路、東環鐵路等3條,設立公交站3個,日發客運汽車16班次,日均客運量500餘人次。
三江鎮交通便捷。距海口市區僅25分鐘車程,距美蘭國際機場僅10分鐘車程,有海文高速公路和瓊文公路穿境而過。是即將開發建設的木蘭港通往海口的必經之路。周邊有國營三江農場、羅牛山監獄、海口市羅牛山農場等3個處級單位,給三江鎮發展注入活力。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三江鎮有幼兒園3所,中心小學1所,教職員工56人,在校生871人,教學點1個。
2011年,三江鎮財政預算經費830萬元,比上年增長8%。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40%,比上年增長9%。

醫療衛生

2011年,三江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2個,醫生及專業技術人員22人,其他職工15人。其中衛生院1所;病床26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1198人,參合率達到95%。
2011年,三江鎮醫療機構完成診療3.6萬人次。

體育事業

2011年末,三江鎮有體育場地10處,覆蓋全鎮9個村居委會,主要開展排球、乒乓球、健身操等項目的活動,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50%。

社會保障

2011年末,三江鎮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6100人,參保率90%。

基礎設施

● 廣播電視
2011年末,三江鎮有有線廣播站1個,有線電視用戶0.11萬戶,入戶率26.2%。
● 郵政電信
2009年底,三江鎮有固定電話裝機數量1885部,行動電話擁有數量10660部,網際網路入戶率達18%。
● 給排水
2011年末,三江鎮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5千米,生產能力100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達100%。
● 供電
2011年末,三江鎮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1座,年用電量1000萬千瓦時,供電可靠率90%。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三江鎮有綠化場地6處,園林綠地面積2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40%,人均綠地4平方米。

城鎮概況

三江鎮自然環境優越。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在2.5米至30米之間,較為平坦,氣候適宜,雨量充沛。
三江鎮是省內著名的老區鎮。有革命老區村莊93個,佔92%。有五十年以上黨齡的老黨員43人,同時也湧現出一大批卓越的領導人物,如曾任海南軍區副司令員、福建省委書記、政協主席的曾鏡冰同志等。
三江鎮也是省內著名的僑鄉鎮。全鎮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港澳台同胞1.2萬多人,分佈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香港等1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曾任泰國國會議長陸志瓊先生和曾任泰國海南同鄉會長王統宇先生等。
三江鎮人才輩出,截至2012年,有大專以上各類人才552名,每年都有20名左右學生考入大專以上院校。現有處級以上幹部80餘人在全國各地黨政機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