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廣場
巴人廣場
1993年巴中地區建立,地、市領導規劃決策,預留了修建廣場的土地,播下了修建廣場的希望種子,勾畫了巴城廣場的美好藍圖。2000年撤地建市,市委、市政府決心把原地委、行署規劃“江北廣場”的藍圖變為現實。從2001年3月3日破土、6月6日主體工程開工,到2002年4月30日竣工。
目錄
經過420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開挖土石方15萬立方米,澆築混凝土1.8萬立方米,鋪裝地板3.2萬平方米,培植綠地1.2萬平方米,建成2.5萬平方米的龐大建築,完成總投資4847萬元。建成了一個包括主廣場、附廣場、觀景台、登高樓、步行街、音樂噴泉、1080平方米浮雕、198米長24米寬下沉式車行道和綠化系統在內的共3.8萬平方米的廣場。廣場的建成,飽含著我市許多領導者、指揮者、設計者、監理者、施工者和參與建設的勞工們的心血和汗水。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巴人廣場”是巴中城市的一大標誌性工程,也是市委、市政府依法民主科學決策和堅持經營城市的一個示範工程。在這個工程的建設中,首先是堅持規劃的民主科學決策,當時提供了若干規劃設計方案,經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討論后修改成兩個方案提交廣大市民進行公開評審、公開決策。經過半月的公示和公開投票,有數千群眾積極參與,徵集到了100多份修改意見,最後以87%的高票選定了現在建成的規劃方案。這是城市重點工程規劃決策權首次交給廣大市民。其次是堅決杜絕了形式主義和官僚作風。建設過程中,沒有舉行開工儀式,沒有組建指揮機構,沒有過分輿論渲染。再次是用經營城市的理念,市場運作的機制,敢於創新的精神,採取向銀行借貸、向社會籌資、依靠土地增值和商業門市開發等多種手段籌措資金。不僅形成了8000多平方米的商業門市,而且通過招商引資建成了巴中市當時規模最大、品種最齊、功能最全的7000多平方米的大型綜合性商場——“巴中人民商場”,安置下崗失業人員280人,年創稅利100多萬元,成為巴中城市經濟增長的一個新亮點。據竣工決算審計報告,廣場建設實現門市及商場銷售收入4554萬元;財政投入1067萬元(主要是按“收支兩條線”體制返還土地出讓金531.5萬元、配套費535.5萬元用於廣場建設);減去實際總投資4847萬元,收支相抵,政府盈利700多萬元(不含稅收),形成了一個以廣場為輻射中心的城市商貿中心區,使周圍達30000平方米的商業門市價位大幅攀升,城市資產大大增值。
“巴人廣場”是集文化、休閑、觀光、商務、立體交通於一體和綠化、美化、亮化相融合的城市中心廣場。由南向北可透視步行街、迭水、音樂噴泉,從“三號大橋”出發,經步行街、正面梯步進入主廣場。主廣場中心為“世紀揚帆”主題雕塑,寓意大巴山下的明珠——四川巴中揚起世紀風帆奔向美好明天。廣場正面牆體建有1080平方米大型浮雕藝術牆“巴人頌”,分歷史卷、奮鬥卷、未來卷,106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全面展示了古巴人文化、三國文化、隋唐文化、紅軍文化、“巴中精神”和巴中人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主廣場地下除1.5萬平方米的商場外,建有凈跨度24米的主車道,形成巴中城市第一個立交橋體,把江北大道東西路段連為一體。花崗石地板鋪裝的步行街則把南邊的“九洲商業城”、西邊的“德記大樓”和東邊的“盛華堂商業城”及地下的“人民商場”聯成巴城最大規模的商務中心區。坐南朝北的觀景台上是登高樓,與規劃待建的南龕山“紫光屏”和王望山“王望閣”三點一線形成巴城南北中軸視線景觀,展示了巴城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登高樓是金黃色琉璃瓦屋頂的仿古建築,一展古巴州的燦爛風采。兩翼為綠色廊道,正面為白玉欄桿,可憑欄鳥瞰廣場全景,直視“三號大橋”、“商業大街”和南龕山的“光佛寺”。每當夜幕降臨,整個廣場華燈綻放,明珠閃耀;流水潺潺,輕音淼淼;人海如潮,歌聲如濤;或輕歌曼舞,或悠閑漫步。每當朝霞播灑,整個廣場披上了金色艷裝,廣大市民自發在廣場開展健身活動,沐浴在金色的海洋之中。“巴人廣場”猶如一個晶瑩剔透的玉盤,鑲嵌在美麗巴城的中央。每逢節日,不論回家探親的在外巴中籍人員,還是來巴旅遊、考察、投資的外地客商,都被巴城的親友帶到廣場觀光留影。它的建成,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使厚重的巴人文化、獨特的紅軍文化和青山綠水融為一體,成為巴城歷史文化和生態園林相融合的顯著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