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事博物館
香港海事博物館
香港海事博物館(HongKongMaritimeMuseum)位於香港赤柱赤柱廣場美利樓地下,由香港航運界的熱心人士於2003年底開始籌建,2005年9月8日正式開幕。香港海事博物館旨在展示南中國沿岸的航運史及香港所扮演的角色,由香港國際航運團體經營,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擔任該館榮譽贊助人。現位於香港島中環8號碼頭。
海事局是在原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督局(交通安全監督局)和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檢驗局(交通部船舶檢驗局)的基礎上,合併組建而成的。海事局為交通部直屬機構,實行垂直管理體制。根據法律、法規的授權,海事局負責行使國家水上安全監督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設施檢驗、航海保障管理和行政執法,並履行交通部安全生產等管理職能。
海事局的主要職責包括:
(一)擬定和組織實施國家水上安全監督管理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設施檢驗、航海保障以及交通行業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法規和技術規範、標準。
(二)統一管理水上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監督管理船舶所有人安全生產條件和水運企業安全管理體系;調查、處理水上交通事故、船舶污染事故及水上交通違法案件;歸口管理交通行業安全生產工作。
(三)負責船舶、海上設施檢驗行業管理以及船舶適航和船舶技術管理;管理船舶及海上設施法定檢驗、發證工作;審定船舶檢驗機構和驗船師資質、審批外國驗船組織在華設立代表機構並進行監督管理;負責中國籍船舶登記、發證、檢查和進出港(境)簽證;負責外國籍船舶入出境及在我國港口、水域的監督管理;負責船舶載運危險貨物及其他貨物的安全監督。
(四)負責船員、引航員適任資格培訓、考試、發征管理。審核和監督管理船員、引航員培訓機構資質及其質量體系;負責海員證件的管理工作。
(五)管理通航秩序、通航環境。負責禁航區、航道(路)、交通管制區、港外錨地和安全作業區等水域的劃定;負責禁航區、航道(路)、交通管制區、錨地和安全作業區等水域的監督管理,維護水上交通秩序;核定船舶靠泊安全條件;核准與通航安全有關的岸線使用和水上水下施工、作業;管理沉船沉物打撈和礙航物清除;管理和發布全國航行警(通)告,辦理國際航行警告系統中國國家協調人的工作;審批外國籍船舶臨時進入我國非開放水域;負責港口對外開放有關審批工作以及中國便利運輸委員會日常工作。
(六)航海保障工作。管理沿海航標無線電導航和水上安全通信;管理海區港口航道測繪並組織編印相關航海圖書資料;歸口管理交通行業測繪工作;組織、協調和指導水上搜尋救助,負責中國海上搜救中心的日常工作。
(七)組織實施國際海事條約;履行“船旗國”及“港口國”監督管理義務,依法維護國家主權;負責有關海事業務國際組織事務和有關國際合作、交流事宜。
(八)組織編製全國海事系統中長期發展規劃和有關計劃;管理所屬單位基本建設、財務、教育、科技、人事、勞動工資、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負責船舶港務費、船舶噸稅有關管理工作;負責全國海事系統統計和行風建設工作。
全館分為 古代館及 現代館兩個部分,展館總面積為500平方米(每個展館僅長23米,寬10.5米)。
古代館海事畫作 中國沿岸與鄰邦的接觸 西方遠洋的探索 東南亞海上路線的銳變 中國古代航運發展 船舶模型 現代館蒸汽年代駕駛室及電報室 現代船舶錨地 香港船運的演變 貨櫃碼頭 未來船舶 專題展覽分別設於古代館及現代館內。
由於展館位置並不適中,而且缺乏政府資助,館方每年虧損達港幣350萬元,雖然館方曾經舉辦兩次籌募活動,籌得相當經費作為場館建設及添置設備,使該館以現有規模能夠營運至2012年年底,但長遠而言面對財政壓力及展館用地等不明朗因素,館方決定於2009年檢討海事博物館的前景,並不排除博物館於2010年租約期滿后結束營運。
館方為此於2008年1月11日提交意向書予民政事務局,並要求政府產業署將中環碼頭8號碼頭(天星小輪碼頭)一幅面積約2400平方米(原規劃作為食肆及茶座用途)的地方批予香港海事博物館作為新館。由於香港海事博物館位於美利樓現址的租約至2010年8月31日屆滿,中區填海工程亦需幾年完成,因此館方計劃在2010年8月前能夠成功遷往新址。政府則表示傾向支持香港海事博物館繼續發展,認為該館以香港航運發展史為主題,與香港歷史博物館長期展覽“香港故事”具有相輔相成的效果,並表示將與館方就遷館事宜作討論。
昔日於赤柱美利樓的香港海事博物館,於2013年2月遷往中環八號碼頭。
星期二至星期日、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一、農曆年初一及二:休息
成人(標準票價):港幣30元 長者(65歲或以上)、小童(18歲以下)、全日制學生及傷健人士:港幣15元
巴士:新世界第一巴士:6、6X、14、63、65、66、73、260、314、973專線小巴:16M、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