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

七情

基礎理論名詞。①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志活動;②藥物配位的七種不同作用。

簡介


● 英文名稱:Seven Emotion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因

古籍摘選


● 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郁發,外形於肢體,為內所因。(《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三因論》)

名詞解釋


● 人之情志活動的統稱,具體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是人體對客觀事物或現象所作出的不同情志反應。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是人的正常情緒反應。情志活動以臟腑精氣為物質基礎,臟腑精氣功能活動的在外表現為七情,七情太過又可損傷相應之臟。

七情與五臟精氣的關係

● 五臟精氣決定五臟情志變化
● ●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臟藏精化氣,氣又化為神志。
● ● 情志活動由五臟精氣產生,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 ● 五臟精氣的盛衰、氣血運行是否通暢,對情志活動有重要作用。若五臟陰陽氣血失調,則可導致情誌異常。如《靈樞•本神》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 情志變化影響臟腑功能
● ● 情志活動與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密切相關,如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發生較大變化,超出人的適應能力,或內臟精氣虛衰,氣血失和,均可引起七情失常,又進而影響相應臟腑功能,導致發生各種疾病。
● ● 如大喜、大驚則傷心,大怒傷肝,若過度思慮則傷脾,恐懼過度可傷腎,悲憂過度則傷肺。如郁怒太過,可致肝氣鬱結,見兩脅脹痛,胸悶抑鬱,善太息等表現。女性可見月經後期、痛經、閉經、癥瘕等病症。

七情與心肝脾關係密切

● 心藏神,各種情志活動都由心神所統帥,臟腑精氣陰陽協調作用,保持良好的情志狀態。如張景岳《類經》說:“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並賅志意。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
●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肝又藏血,調節氣血運行,因而肝在調節情志活動方面有重要作用。
● 脾藏營舍意,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志為思,主思慮、記憶等神志活動。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