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壯公祠

武壯公祠

武壯公祠始建於光緒十年,位於廬江城東大街,坐南朝北,三陣十五間,總面積2000平方米,清政府為表彰吳長慶生前功績,在廬江縣城建造的一座專祠,名曰:“武壯公祠”,是廬江縣城內唯一一處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文歷史


人物簡介

吳長慶(1829—1884年),字筱軒,晚清著名淮軍將領,謚“武壯”,故後人尊稱武壯公。廬江縣沙湖山人,襲雲騎尉世職。

故事背景

咸豐十一年(1861年)創建淮軍,吳長慶以所部500人組成“慶字營”。次年率部從李鴻章援上海,轉戰蘇、浙、魯、冀、豫諸省殲剿捻軍,“疊克名城,嘉興之役,戰績尤多”。清光緒元年(1875年),任直隸正定鎮總兵,后又相繼升任浙江提督、廣東水師提督等職。光緒六年,受命幫辦山東海防並節制全省防軍,率部駐登州
光緒八年,朝鮮內亂,禁軍犯王宮,殺大臣,王妃失蹤,燒日本使館。日本國伺機出兵侵略。朝鮮國王求援,清政府遂派吳長慶率部東渡,以輪船濟師直抵其都(漢城),計擒亂首押送中國,擊散亂黨,迎復王妃,迅速平息叛亂,粉碎了日本企圖侵略的陰謀。平息內亂后,吳長慶奉旨留鎮漢城,幫助朝鮮建立軍隊,鞏固和加強防禦,“修治道途,救災恤民,以示恩信”,深受朝鮮人民的愛戴。
吳長慶治軍嚴明,與士卒“患難樂與相從”,且“不私貨財”,他所率領的部隊極有凝聚力和戰鬥力。不僅如此,軍務之外,他還帶領軍隊幫駐地人民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如在揚州疏鹽河,江浦治黑水、玉帶河等。他雖一生戎馬生涯,轉戰南北,但他始終不忘故里,曾數次出資置辦廬江文廟禮樂器,建萬仞宮牆,置義莊濟危扶貧,捐修廬城(東門)捧檄橋和(西門)綉溪橋。與此同時,他還捐田兩千畝,興辦三樂堂,后又捐銀數千兩,在南京購置房產百餘間,創設廬江試館,專為本縣參加南闈鄉試庠生,提供備課和住宿的場所。
吳長慶於1884年奉命回國,當年7月13日病逝金州(今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終年56歲。

公祠建立

吳長慶病逝后,清光緒皇帝“詔優恤,謚武壯”,“該戰功事績宣付史館立傳,加思予謚,准予立功地建專祠”。是年,欞歸故里,清政府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拔銀兩興建專祠,名“武壯公祠”(據資料記載:吳長慶病逝后,朝鮮國王派使團專程奔赴廬江參加葬禮,捐資與清政府共同修建吳長慶故居,並在平壤和漢城建造紀念館和祀祠)。
武壯公祠坐落在廬江縣城東大街,落成於清光緒二十年。該祠坐南朝北,通體結構為大木殿式,3進兩庭院,每進5開間。由照壁、門樓、庭院、廊廡、廂房、寢室、祭殿等部分組成,總佔地面積達2千多平方米。專祠布局井然,勻稱嚴謹,蔚為壯觀。祠內集徽派木、磚、石雕和江南蘇式浮雕彩繪之大成,以木雕最為精湛。其梁枋、斗拱、平盤斗、隔扇、梁臍等木構件,用各種雲紋、花卉圖案組成,雕刻玲瓏剔透。中進大廳,巨柱馱梁,設計巧妙,氣勢恢宏。牆基、廊檐及庭院天井地面,均鋪設著石板、石條,鑿工精細,平整如切,柱基全為雕鑿精美的石鼓。專祠內,前堂陳列著吳長慶生前遺物;中進大廳是祭殿,正中是武壯公畫像,兩則有當朝中堂大人李鴻章親筆書寫的對聯:“袍澤漸凋零,仗劍有誰憐我老;鼓鼙太悲壯,登壇猶悔用公遲。”后廳擺設有明清宮庭器具,以及名人字畫和文房四寶,均具有極高的文史和藝術欣賞價值。

歷史價值

該祠自建成至今,已整整110年。當時,除地方政府每年一次的公祭及其家族後裔的一些祭祀活動外,多為關閉。后歷經戰亂,幾經變革,當年的恢宏氣勢早已蕩然無存。門前照壁全被拆除,祠內物品等件有的被其後裔收藏、變賣,有的被盜、被毀,祠內空曠如野。尤其是“文革”期間,祠內所有精美的石雕木刻,全被列為“四舊”,或砸碎、或剷除,慘遭毀壞。但所幸的是,其青磚小瓦、3進兩庭院以及徽式風火牆等主體結構尚保存完整,祠內建築的木構件除雕刻的圖案被破壞外,其他基本較為齊全。
粉碎“四人幫”后,撥亂反正,保護歷史名人及文化遺產工作又受到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1987年,武壯公祠被廬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武壯公祠通體結構為大木殿式,布局井然,殿室內外的天花、地板和柱、椽、四壁均刻有江南蘇式浮雕彩繪,建造考究。堂前、廳后陳列著吳長慶生前遺物、明清宮廷器具、歷史名人字畫和文房四寶,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1987年,被廬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武壯公祠產權歸縣郵政局。縣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曾多次聯名呼籲要求縣人民政府,為了我縣旅遊開發和對外開展文化、經濟交流的需要,將該古建築產權收歸縣文物管理部門修復管理。

地理位置


武壯公祠位於安徽省巢湖市廬江縣城東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