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光寺
廣東省梅州市靈光寺
梅州靈光寺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陰那村陰那山五指峰西麓半山海拔約500米處,面積有6000多平方米。是廣東四大名剎之一。該寺原名聖壽寺,相傳為唐代懿宗咸通年間高僧潘了拳(自號慚愧,福建省延平府沙縣人)創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相傳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廣東監察御史梅鼎捐錢擴建,易名“靈光寺”,並親書“靈光寺”三字嵌刻在山門殿的門額上。慚愧祖師,俗姓潘,名了拳,佛教得道高僧,神通廣大,有求必應,行仁賜福,興神助戰,功勛卓著。英名遠播,四海人民皆敬奉,倍受人間崇拜。
1978年7月18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重點名勝古迹靈光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梅縣區雁洋鎮陰那山麓。始建於唐朝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原名聖壽寺,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擴建后改今名。建築布局大體為面闊三間,進深七間,擁有山門、殿堂、樓閣等建築,內有大雄寶殿、金剛殿、羅漢殿、鐘樓、鼓樓、經堂、客堂、齋堂等,最大特色是“靈光三絕”。儘管香火鼎盛,但香燭濃煙卻從寶殿頂端的螺旋形風斗“八藻井”散發而出,使殿堂終年清新,此為一絕;殿頂外古樹參天,但瓦面卻片葉不留,何故?此為二絕;寺大門前挺立兩棵古柏,一榮一枯,一生一死,生者枝繁葉茂,死者枯而不朽,奇特之“生死樹”,世所罕見,此為三絕。
靈光寺
梅州靈光寺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現已修整一新。由於梅州市人民政府重視和海外僑胞的資助,現已修建了“三柏軒”、“觀音閣”,塑制了“三寶”、“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等像,以及重建了山門、歇石亭、粲花館、陶茶亭、古銀橋。
它與附近梅縣區的景點“葉劍英紀念館”和“梅州市梅縣區雁南飛旅遊度假村”相襯聯輝,吸引著不少海內外遊客。有心登上五指峰觀看日出美景和山頂風光者,可以頭一天到達靈光寺,第二天一早登上五指峰頂等待日出,幸運者還可能看到“靈光”的出現。
寺宇周圍陰那山峰頂尖削如五指,稱五指峰。登高遠眺將靈光寺的美景盡收眼底!
梅州靈光寺,原名聖壽寺。為什麼要改名靈光寺呢?這裡有一段傳說。
相傳明洪武十三年七月,粵東監察御史梅鼎出巡視察,由潮州市潮安區乘船到梅州市梅縣區,經過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蓬辣灘時,忽遇狂風暴雨,河水迅猛上漲,木船隨風漂蕩,江水湧入船艙,船夫舉篙失靈,船將覆沒。這時,船上的梅御史和隨從們,膽戰心驚,擠成一團。就在這危急之時,忽然一聲巨響,隨即風停雨止。這時只見一位和尚,登船而來。他手揮拂塵,合掌閉目,盤腿坐在船中,口中念念有詞。霎時,船中的水盡退,風平浪靜,化險為夷。
一天,梅御史來到梅州陰那山聖壽寺進香,見佛殿中央供著一尊木雕佛像,與船中所遇救命恩人一模一樣,十分驚異。向寺僧一打聽,才知他是聖壽寺的開山祖潘了拳,生平軼事極多,四十九歲坐化成佛,稱為慚愧祖師。梅御史聽后,即撥出白銀千兩,擴建修寺,五年後工程竣工。梅御史念慚愧祖師威靈光大,便將"聖壽寺"改名為"靈光寺。
靈光寺[廣東省梅州市靈光寺]
殿前設有卷棚式木軒通廊,殿頂設有玲瓏精緻的“斗八藻井”。狀似菠蘿,故俗稱“菠蘿頂”,“藻井”為獨立構件,由兩層內轉斗拱承托在“井”字梁架上,每朵五輔作,雙抄天昂,藻井內有螺旋形圓穹,工藝高超,結構嚴謹,風格獨物。靈光寺是梅州市梅縣區現有較為完整的佛殿寺廟建築群,整體布局均衡對稱,莊嚴肅穆,具有重要的科學、藝術、研究價值。1987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梅州靈光寺布局奇巧,主殿以"菠蘿頂"建築為最大特點,乃全國罕見,堪稱廟堂建築藝術的傑作。這個最大的佛殿(又名“菠蘿殿”),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寺內香火盛時,殿內仍不留一絲煙縷,殿頂亦片葉不留,可能與菠蘿頂有關,這是建築科學史上的一大傑作。寺前有古柏兩株,一榮一枯,相傳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枯柏經300餘年而不朽,人稱"生死樹",給靈光寺更添了幾分神秘。
靈光寺出名於80年代,然而由於本地居民對靈光寺的保護意識不夠,靈光寺曾被美國、英國、法國的建築師花低價錢把它拆開來分析其中的建築奧妙,因此我們看到的靈光寺的菠蘿頂已經沒有當年的魅力了。
從梅州靈光寺沿山登6750級石階,就可到海拔1297米的最高峰——玉皇頂,凌晨2時可觀日出。歷代名人墨客遊覽此處,留下許多詩詞墨寶。
大門正面的是天王殿,迎頭的這一位笑臉相迎的是彌勒佛,也有人叫他做笑佛、歡喜佛。相傳彌勒佛學佛的歷史要比釋伽牟尼佛早,但因其喜好交遊、愛吃穿,修行不及釋伽牟尼,因此後來者居上。彌勒佛就成了釋伽牟尼的弟子。彌勒佛的形象是根據五代後梁時的布袋和尚的形象來塑造的。相傳彌勒佛將在56.7億年後成佛接替釋伽牟尼佛普度眾生。
殿內左右兩邊的是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是佛教中的四位護法天神: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琵琶彈奏需要調弦,司職調;南方增長天王,手握寶劍,表示保護佛法不受侵犯,寶劍鋒利無比,司職風;西方廣目天王,為群龍領袖,故手纏一赤龍(也有的作赤索),表示看到有人不信奉佛法,就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司職順。北方多聞天王,手持寶塔,同樣也是表示保護佛法不受侵犯,寶塔內可避雨,司職雨。因此在中國古代,四大天王又有風調雨順之意。
天王殿背後供奉的是一位表情嚴肅的護法天神,它叫韋陀天。據說,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圓寂時,有邪魔把佛祖的遺骨搶走,韋陀天及時追趕,奮力奪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為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天神。另外佛教還有一位護法天神叫韋琨,是四大天王手下32位神將中的首將,是南方增長天王手下的八大將之一。後人就常把韋天將軍與韋陀天相混。從宋代開始,中國寺廟開始供奉韋陀天,常站在彌勒佛像背後,面向大雄寶殿,意為保護佛法,保護出家人。在這裡給大家說兩個關於韋陀天神的趣聞: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彌勒佛和韋陀並不在同一個廟裡,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享受天下人的供奉。彌勒佛熱情隨和,笑臉常開,所以來的人非常多,香火也很旺盛,可是他生性什麼都不在乎,丟三拉四,無法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則是管賬的一把好手,但卻成天板著個臉,太過嚴肅,弄得前來供拜的人越來越少。有一次佛祖在巡查天下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生出一計,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裡,由彌勒佛負責公關接待,笑迎八方客,而韋陀則作為寺院護法,鐵面無私,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以後,廟裡果然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個小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佛家道理:為人處事要揚長避短、物盡其用,人盡其能,方能達到和諧共處,共同發展。另一個關於韋陀身上這根杵的趣聞,據說如果韋陀的杵扛在肩上,表示這是個大寺廟;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或杵立在地上,則表示這是個中小型的寺廟。雖然靈光寺的規模不大,但俗語說的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寺不在大有靈則名。
靈光寺[廣東省梅州市靈光寺]
供奉有18位羅漢,據佛經記載,十八羅漢原只有十六羅漢,都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所謂“羅漢”,它是“阿羅漢”的略稱。佛教教義認為,一個人因修行的功夫不同,故取得的成就也便有高低之分。所取得的每一種成就都叫做一個“果位”,而“阿羅漢果”便是小乘佛教修行所達到的最高果位,但在大乘佛教中則低於佛、菩薩,是第三等。佛教認為獲得這一果位,就可以清除一切煩惱,圓滿一切功德,永遠免除投胎轉世(生死輪迴)之苦。凡獲得阿羅漢果位的人可稱“阿羅漢”(簡稱“羅漢”),也都可以享受人間供奉。佛祖釋伽牟尼曾明示:十六羅漢,可不入涅(nie)盤,常住人間,弘揚佛法,享用人間供奉與祭祀。佛經上說是十六羅漢,為何又成了十八羅漢?后加上去的兩位,一說是著《法住記》的慶友和尚與譯經和尚玄奘,一說是伽葉與布袋和尚。清朝皇帝乾隆則定十七羅漢為降龍羅漢(即伽葉尊者),十八羅漢為伏虎羅漢(即彌勒尊者)。
「長眉羅漢」「喜慶羅漢」「舉缽羅漢」「托塔羅漢」「靜坐羅漢」
「過江羅漢」「騎象羅漢」「笑獅羅漢」「開心羅漢」「探手羅漢」
「沉思羅漢」「挖耳羅漢」「布袋羅漢」「芭蕉羅漢」「坐鹿羅漢」
「看門羅漢」迦葉——「降龍羅漢」彌勒——「伏虎羅漢」
二十四諸天是佛教的二十四位護法天神,這一說法來源於印度的婆羅門教和古印度的神話傳說。早期佛教雖然反對婆羅門教關於天神至上的說法,但佛教並不反對天神的存在,它把天神做為有情(眾生)的一個組成部份,並逐漸演變為保護佛法和弘揚佛法的美好象徵。其中有一份“諸天天神”吉祥天女”就是象徵吉祥財富的天神。他們分別是:一大梵天、二帝釋天、三多聞天王、四持國天王、五增長天王、六廣目天王、七金剛密跡、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羅、九散脂大將、十大辯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韋馱天神、十三堅牢地神、十四菩提樹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宮天子、十八月宮天子、十九娑竭龍王、二十閻摩羅王。
大鼓建於明朝,原鼓皮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損壞,是後來重新蒙制,但鼓架仍為明朝時所造。大鼓直徑1.48米、通高1.67米。刻有一對聯“革鼓叩空空,空古空今,今古皆從空里去;木魚敲覺覺,覺人覺世,世人都向覺中來”。
鼓樓隔壁間供奉“關帝”:關帝既是關公(關羽),中國佛教將關帝供奉為伽籃菩薩,與韋馱天菩薩並稱為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神,伽籃菩薩為右護法,韋馱菩薩為左護法。
在鼓樓與羅漢殿之間的福壽閣供奉有原靈光寺住持“潤海法師”的塑像:是現任住持釋瑞基法師的師父,因為其德高望重,傳燈有功,1992年由旅港鄉賢楊光華捐資修建福壽閣作為紀念。
大鐘鑄於明朝(1485年),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重約二千斤,口徑約1.5米,高約1.8米。刻有一對聯“一百八名鐘聲,喚醒人間春夢;九十三峰山色,顯呈我佛禪機”。
梅州靈光寺依山建築,面積10000多平方米,自古遠近聞名,吸引大量遊人參觀,為什麼呢?因為靈光寺有"三絕"。
靈光寺[廣東省梅州市靈光寺]
八十年代初期珠江電影製片廠曾經拍過電影《生死樹》,就是以這兩棵樹為背景,設計的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榮的為男,枯的為女。
斗八藻井
此藻井是藻井中的斗八藻井,是用1000多塊精製的長方木料接嵌壘成的螺旋狀藻井,因其螺旋狀結構像菠蘿,所以在梅州也俗稱其為“菠蘿頂”。
此藻井建於明朝(1385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比北京天壇的方形藻井早了一百多年。相傳是當年粵東監察御使梅鼎擴建靈光寺之時專門從福建請了一個老的木匠藝人過來建造,整個藻井的結構沒有用到一顆釘子,全是用1000多塊精製的長方木料接嵌壘成,工藝高超,是古今寺廟建築藝術的傑作,民間視為“鬼斧神工”。
在我國這樣的菠蘿頂僅有兩處,一處是廣東梅州的靈光寺,另一處是北京天壇的方形藻井(也叫九龍藻井)。這種藻井妙就妙在它能及時把大殿內的香煙吸到殿頂然後迅速排出,所以殿內遊人都不會煙嗆著。這種通風設備在古代寺廟建築中堪稱經典之作,是中華寺廟殿堂建築藝術中的瑰寶。
大雄寶殿無葉片
靈光寺除大殿外,還有金剛殿、羅漢殿、諸天殿、觀音閣、鐘鼓樓、經堂、客堂、齋堂等。
無篤石螺是生長在陰那山小溪當中的一種石螺,形態和普通石螺一樣,只是尾部少了一截,好像是人們將螺尾部敲去后將要下鍋煮的樣子。相傳當年潘了拳在庵中修行,不少善男信女來寺進香,有人用在溪中捉到的石螺做菜,當他們敲去螺的尾部,正要下鍋的時候,被了拳和尚發現,於是上前給他們講“信佛人要誡殺生”的道理。眾人聽后十分羞愧,就將石螺放回溪中。石螺為了感恩了拳,便保持敲去尾巴的樣子,繁衍至今,後人稱為“無篤石螺”或“無篤螺”。從此,無篤螺便成為陰那山極富特色的一種水生物。(註:"無篤"是客家方言,意即沒有尾巴。)
片生熟魚是生長在陰那山的溪中,魚身兩面,一面呈白色,和普通的魚一樣;另一面則為赤色,儼如經過鍋里煮熟后的色澤一般。故人稱此魚為"片生熟魚"。傳說當年在庵做工的人,從溪中捕到鮮魚,正在廚下煎煮,適為潘了拳發現,了拳和尚認為殺生有犯僧戒,即勸工人將鍋里正在煮著的魚鏟起放回溪中,而已煎煮一面的鮮魚居然起死回生,相傳繁殖,可惜這種半邊白半邊赤的小魚在陰那山小溪中很難見到了。(註:片生熟,是客家方言,意即"半生半熟"。)
靈光寺[廣東省梅州市靈光寺]
從靈光寺右側進去約0.5公里的地方,山谷中有條小溪,長年流出清徹的溪水,清涼可愛。但是,每當春雨連綿,久雨之後,泉水變赤,類似茶色,人們稱茶泉山谷叫茶坑。傳說潘了拳當年來到陰那山,上山伐木結茅修鍊。他姐姐同情弟弟孤身一人,尋找而來並住下,照顧潘了拳的起居生活。
潘了拳除了修行苦練外,還經常上山打柴。有一日,潘了拳在山谷里砍柴,姐姐看見天氣炎熱,便泡好了一大壺赤湯山茶,送到山上給弟弟解渴。當她來到山上,看見樹木繁茂,荊棘遍山,只聽得斧鋸之聲和相聞呼喚之聲,,卻看不到弟弟的身影,於是叫弟弟上來喝茶。可是在山谷深處,不容易上來,就叫姐姐把茶水從山上倒下去。他合拳閉目,嘴裡似乎叨念著什麼,結果,一條茶泉流到他面前,隨即彎下身去,兩手捧起茶水痛飲起來,從此,茶流之處成了一條水溝,並長流不止,至今仍同茶水一樣的顏色。又據傳,清明前後,雨水特別多,待茶坑流出茶泉時,天更將放晴了,故又有茶泉報晴之說。
在靈光寺內,還現存著一張1000多年前的藤椅。據考研,此藤椅系由一條山藤自然造型而成。因歷時長久,不斷修補,椅身已布滿了近千枚鐵釘,樣子十分蒼古。據傳說潘了拳49歲坐化時,就是坐在這張藤椅上。現在已用玻璃櫥保護起來,存於靈光寺內,作為珍貴文物保存。
靈光寺祖師寶殿的殿頂四角,有四條雕刻木龍。相傳很久以前,一個夏日的中午,寺里的和尚忽然發現四條木龍不見了,到了傍晚,木龍又回到原處。第二天又是如此。第三天中午,那和尚躲在房裡,窺視殿頂,想看個究竟。果然那木龍慢慢地離開原位,偷偷地向西去。和尚隨即跟蹤而去,走到二里遠的深潭處,只見四條木龍在那裡乒乓乒乓地游泳。那和尚不聲不響地回到寺里,想到了一個降龍之計:打制了四個銅鈴,分別系在四條木龍的脖子上,第二天中午,木龍又要動身,銅鈴便“鈴鈴”地發出響聲,木龍頓時膽顫心驚,再也不敢偷去游泳了。幾天後,木龍脖子下的銅鈴又響了起來,那和尚以為木龍又想偷去游泳,便從房裡出來看個究竟。只見左方角的木龍未動,只是鈴聲作響,其它三個銅鈴啞然無聲。接著,一群善男信女從左方走進寺來。客人一到,銅鈴便不響了。右方的銅鈴作響時,右方便有一群客人走進寺廟。
傳說木龍被繫上銅鈴之後,改邪歸正,將功補過,以銅鈴作為迎客的信號,故有木龍迎客之說。
靈光寺坐落於廣東梅縣縣城東南40公里的陰那山麓,這裡海拔1297米,終年溫和濕潤,氣候宜人,山間雲霧繚繞,環境優美。依託著陰那山氣候濕潤,高海拔的天然優勢,使靈光寺具有得天獨厚的茶樹種植氣候和地理環境。自古就有“高山雲霧出茗茶”的說法,靈光寺千畝茶山憑藉這有利的地理優勢,茶田所產茶葉自然醇香,回味無窮,堪稱茗中之秀,屢獲國際國內名茶評比獎項。
靈光寺向下極目所見皆綠色,成片的茶田沿著山勢蜿蜒而上,依山而植,群山環繞,處處茶香飄逸,沁人心脾。綠油油的茶田,層次分明,呈階梯狀向遠延伸,似無止境。千畝茶海浩浩蕩蕩,形成浩瀚的綠色海洋,將靈光寺團團圍繞,滿山綠意氤氳,清新自然。茶樹整齊種植其間,成行成片,肆意妖嬈。每年3月至4月,滿山翡翠,春意盎然,時有採茶女漫步背簍於茶田間,輕笑淺語,間或放聲齊唱客家採茶山歌,你應我和,山間時可聞鳥聲,時可聽人語。身處山間,感受千米茶山帶來的清香,禪意油然而生。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靈光寺千米茶山風景秀麗,千畝茶海四季皆綠,每年吸引了眾多遊客來此休閑旅遊,寄情山水,放鬆心情,盡情體驗靈光寺“禪”文化的佛教魅力。
梅州金柚、梅州鹽焗雞、梅州客家娘酒、味酵粄(小吃)、梅州腌面腌粉、芋丸、牛奶樹根
梅州靈光寺交通:計程車、客運巴士、自駕車
梅州市區梅城——(走S223線)——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梅州靈光寺
廣州市區——廣惠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梅河高速公路——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梅州靈光寺
深圳市區——深惠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梅河高速公路——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梅州靈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