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苑
佛學苑
雲南寺又名觀音廟,地處黃岡大別山腳下,東至安徽、南達湖南、西抵四川、北通河南,四通八達。地質獨厚,山巒重疊,石材林立,松海濤濤,是修行悟道的清凈之地。有山中藏古剎,破絮包珍珠的佳譽。
早在太平天國時期,大臣梅子煥受朝廷重用,具有大乘佛教思想,為救度當地兒女百姓忍飢受餓的痛苦,在皇帝面前奏本:“此地有個接天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脫帽,馬過脫鞍,百姓飢荒,減稅免糧。”被皇帝採納,於是下派臣子明查暗訪,由於梅大人的救苦救難,感動了當方的土神,化現仙翁上山,阻止了來訪的臣子。從此,當地的百姓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梅大人被奉為“活觀音”。從此,這裡就緣起了信仰佛教。
明國時期,此地有對新婚夫婦成親不久,夫君突然失蹤。十年不見,家人憂心如焚,婆媳倆天天上山觀望,祈求觀音送夫歸回,發願做廟、塑像供奉觀音,婆婆被兒媳的忠貞所感動,動員兒媳另嫁夫君,可兒媳嚴守婦道不嫁,盡自己人生的責任和義務,孝心公婆雙親。在一年的觀音聖誕那天,風雨交加,雷轟電閃中,隙望夫飄然而來,觀音在後,朝他微笑,她以為是異想,做夢,可現實的夫君已站在了面前喊“媽”一聲,母子從此團聚,隨後開始 建設寺廟,塑畫觀音像供奉,寺取名為觀音廟。此時真是菩薩顯靈,有求必應。
後來雲南籍高僧禪納游化到次,悟廟有仙靈之氣,安住寺中,精進修道,為當地消災祈福,參禪話頭,談說玄妙,讓人心地闊通,喜聞妙法。土改期間,蘇敏,石川革命部隊在此地下工作,官兵隱住寺中,受禪師度化,被特務告密,僧、俗皆被捕犧牲,當地政府、信眾為了紀念他們,將觀音廟改為雲南寺。
幾次的周折遷變,香火稀薄,來人無幾,當地村民在寺廟辦起了私塾學堂,一邊發展香火,一邊學習文化,當時有學員30多人,現部分還健在,他們工作在各條戰線上,發揮自己的餘熱。
改革開放后,全國最年輕的新縣團鳳縣委統戰部(原黃岡縣)主管宗教部門領導,聘請河南靈山勝壽禪寺的上學下福法師(邵文東)及弟子法學(張望鳳)主持雲南寺工作,師弟二人自籌資金40萬,重建雲南寺。雕塑佛像數尊供奉,政府宗教還依法登記發證,成為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法學已成為雲南寺第一代正規的出家比丘尼。續佛慧命,承接香煙。此時長住僧眾10單,實行農禪並重,自辦自養自治,受到政府的讚歎、信眾的維護。
2003年,法學為實現金玉禪寺生前的悲願,在剃度師的鼎立贊助下,向省、市、縣級主管宗教部門及佛協會申請祈願,發心在雲南寺為佛教做弘法利生,辦苑辦刊,以真實的行持,報恩懺悔,自他二利。多虧佛門禪納上凈下慧老和尚開示勉勵,省佛協以上見下忍會長為首的關懷指導,得到省、市、縣政府宗教的認可,常住請來了通達教理,得高望重的法師、善知識共同發心,創辦了《清涼橋》佛教內部期刊,及雲南寺清涼山佛學苑培訓班,採取多種形式宣講釋迦佛教法,為培養佛門龍象。拯救佛教的衰敗,創造了殊勝的緣起,使雲南寺成了為四眾弟子聞思修行的十方叢林。被政府宗教評為五好宗教活動場所。
現在的雲南寺,通過三年辦苑辦刊,真實行持,總結經驗,認識不足,正在進行全面性的調整和完善,我們的教學編刊計劃是按中國佛學院辦學章程,以平等護持弘揚佛教各宗派為宗旨,結合我省佛教院校的現狀,從我寺的未來發展方向制定了以清規戒律、和合僧團、學修一體、聞思修行的傳統叢林生活的教學方案。全寺師生員工非常珍惜政府宗教,佛教界給我們的弘法因緣,一致發願要把〈〈清涼橋〉〉和佛學苑培訓班辦出具有湖北特色、和諧社會、面向全國、爭創第一流。
在此,懇祈諸山長老,大德同仁一如既往的的指導和支持我們的弘法工作,再結菩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