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斜視

共同性斜視

共同性斜視是指眼球運動無障礙,各注視方向斜視度無明顯差異的眼位向內或向外偏斜。共同性斜視是常見的兒童眼病之一。發病無性別差異。常見病因包括:眼外肌解剖異常;屈光不正;融合功能障礙;其它眼病致視力低下;遺傳因素。患兒強光下喜閉一眼;眼位向外偏斜;可伴歪頭視物;視物重影;視疲勞、噁心等不適。共同性斜視以手術治療為主,對於屈光不正和弱視患者還需戴鏡和弱視治療。共同性斜視如果合併大齡弱視(>12歲),斜視手術的遠期效果欠佳。

就診科室


● 眼科

病因


● 眼外肌解剖異常;
● 屈光不正;
● 融合功能障礙;
● 其它眼病致視力低下;
● 遺傳因素。

癥狀


● 患兒強光下喜閉一眼;
● 發現眼位偏斜;
● 可伴歪頭視物;
● 視物重影;
● 視疲勞、噁心等不適。

檢查


● 確診共同性斜視需要進行視力與屈光檢查、眼前節和眼底檢查、眼位檢查、眼球運動功能檢查、雙眼視功能檢查等。

視力與屈光檢查

● 首次來檢查的斜視兒童均應進行睫狀肌麻痹下的驗光,以明確患者的靜態屈光狀態。檢查屈光矯正後的視力可知道患者是否存在弱視。視力與屈光檢查是診斷共同性斜視的常規檢查。

眼前節和眼底檢查

● 排除患者是否有角膜、晶狀體、視網膜、視神經的病變,可對診斷本病提供病因上的依據。

眼位檢查

● 斜視度定性檢查:交替遮蓋法判斷眼位偏斜(隱斜+顯斜);遮蓋-去遮蓋法區別隱斜和顯斜;如果確定存在斜視,則進一步判斷斜視是恆定性/間歇性、雙眼交替/單側。陽性:交替遮蓋時,眼球向內移動;任一眼遮蓋-去遮蓋時,眼球向內移動。
● 斜視度定量檢查:角膜映光法,三稜鏡遮蓋法。用於測量精確的斜視度。

眼球運動功能檢查

● 診斷眼位斜視度檢查法:明確是否存在A、V現象。
● Kappa角檢查:排除假性斜視。

雙眼視功能檢查

● Worth四點燈實驗:確定是否存在單眼抑制。
● 立體視檢查:判斷是否存在潛在的立體視功能。

診斷


● 醫生根據臨床表現及眼科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患兒強光下喜閉一眼;發現眼位偏斜;可伴歪頭視物;視物重影;視疲勞、噁心等不適。
● 視力與屈光檢查:可發現弱視。
● 眼前節和眼底檢查:患者如存在角膜、晶狀體、視網膜、視神經的病變,可對診斷本病提供依據。
● 眼位檢查:交替遮蓋時,眼球向內移動;任一眼遮蓋-去遮蓋時,眼球向內移動。斜視度定量檢查:角膜映光法:反光點位於瞳孔內或外側;三稜鏡遮蓋法:使用尖端指向眼位偏斜的三稜鏡可使斜視眼的角膜反光點位於瞳孔中央,從而矯正共同性斜視,獲得斜視偏斜度。
● 眼球運動功能檢查:可存在合併症,如A、V現象。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麻痹性斜視、限制性斜視疾病進行鑒別。
● 如果發現患者強光下喜閉一眼、眼位偏斜等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根據病史、臨床表現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以手術治療為主,對於屈光不正和弱視患者還需戴鏡和弱視治療。手術治療方式如下:
● 共同性外斜視:內直肌縮短術或/和外直肌后徙術。
● 共同性內斜視:內直肌后徙術或/和外直肌縮短術。

危害


● 如果合併大齡弱視(>12歲),斜視手術的遠期效果欠佳。

預后


● 共同性斜視經過手術可治癒。
● 如果單眼矯正視力差者,可能手術后眼位欠穩定,有時需要二次手術。

預防


● 儘早糾正角膜、晶狀體、視網膜、視神經的病變。
● 兒童每半年~1年應進行視力與屈光檢查,及時矯正屈光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