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尼人
愛尼人
愛尼人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在西雙版納洲分佈面廣,大部分在勐海縣的一些鄉鎮。每年的1月2---4日,是西雙版納愛尼族群眾一年一度的嘎湯帕節,節日是愛尼人思念祖先,棄舊迎新,家人團圓的喜慶節日,節日期間,男女青年穿上最漂亮的盛裝,歡歌載舞,或相約上山采鮮花,摘野果,射弩,打陀螺等。
在一個愛尼人的村寨外,我碰到了第一道關卡,確切地說是一道門。這道門是人替神或鬼設置的,不知道是為了阻擋人還是為了阻擋鬼。那是用各種草編的門,門上掛著刀、斧、劍和奇形怪狀的草人、圖案,有的像太陽,有的像一幅抽象的畫。總之這道門張牙舞爪,橫眉豎目。但我相信,它肯定具有保護寨子的平安和驅除鬼邪的作用,而神存在的地方一定有鬼,否則神就失去了神的威嚴。
如果說西方人更信奉科學的話,那麼東方人更信奉神靈。在愛尼人這個古老的人群面前,我感受到了各種各樣的禁忌。譬如在梭巴老婦人的吊角樓上,彷彿這幢房子里隨處都可以冒犯神靈或衝撞了鬼魂似的,梭巴老婦人很小心地引導我繞過鬼魂,又繞過神靈,我的心充滿了敬畏與恐懼。愛尼人似乎知道神在哪兒,鬼又在什麼地方。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聽梭巴老婦人唱歌,據說她有特異功能,能用兩種聲音同時唱歌,一種聲音是唱,另一種聲音是伴奏。這位老婦人用鮮紅的嘴巴唱歌,曲調憂傷,加上伴奏,可以說是美妙絕倫。據說包括北京的專家在內都來聽過她的歌,可至今也沒有人弄清楚她究竟是怎麼發音的。就像神與鬼,它們是共生共滅的。
過了一會兒,她的兒子來了,他自稱會唱愛尼人的傳說,他便跟他的母親一起唱起來。愛尼人的歌謠十分複雜,有半音、裝飾音、混聲和自然合聲,我簡直聽得入了迷。天下起了雨,雲南的雨總是很溫婉很纏綿,而加進了梭巴老婦人伴奏的歌,聽起來有點像日本的民謠,多與情歌和祭祀有關。據說日本人已經來尋根認祖了,最有力的證據就是這些民謠的曲調,簡直就是一脈相承。就在這時,鄰家忽然熱鬧起來,又唱又跳,一個男人被恭恭敬敬地迎進來。梭巴告訴我,那是在迎接阿舅。在愛尼人的觀念里,阿舅比爸爸大。原來,鄰家的女人正在“拜師娘”。
愛尼人服飾
在人神鬼混居的這個山寨里,也許我缺少感受神靈的能力,所以對於愛尼人來說,我就是個可憐人。所有的科學都可以得到詮釋,而靈魂卻不能。
報喪是愛尼族的一種子習俗。大凡一死人,都有要向親戚朋友、本寨鄉親報喪,其方法宰殺一頭肥豬,將其肉改作若干條手指般大的肉條子,用竹籤穿好,分別送到親戚朋友家裡,插在自己屋檐上,把死訊通報給鄉親們,愛尼話叫“西捏著”(意為:有死鬼在家)。當人們看到報喪肉條后,便會拿著砍刀,自動來到死者家裡幫忙。
愛尼人死後,棺木需現砍現做,當鄉親們提出著砍刀來到死家裡,死者家要用酒肉招待,鄉親們飯飽酒足后,即由一長者帶領上山砍樹製作倌材。
上山先由長者動手砍3刀,然後現再指揮大家砍伐。當大樹放倒以後,又要宰殺一頭仔豬,先祭樹神出鬼沒,然後把仔豬肉分給非親非故的鄉親們烤吃,大家才開始劈制棺材,分公棺和母棺。公棺為蓋,母棺為底;公倌槽淺,母棺槽深。製作棺材,有的一天完成,有的則要兩三天,這和家庭經濟有關,富貴人家要求棺材精緻,就費工費時;經濟困難,備辦不起酒席則只能粗糙簡易,一天完工。
當棺材抬回寨時,死者家屬要迎棺。屆時煮好少許糯米飯和雞蛋,盛在飯盒裡,由死者親屬端著,帶上一幫童男女到寨邊迎接,並在棺木前面引道,抬至家中。
當棺材抬回寨子時,死者家屬要迎棺。屆時煮好少許糯米飯和雞蛋,盛在飯盒裡,由死者親屬端著,帶上一幫童男童女到寨邊迎接,並在棺木前面引道,抬至家中。
愛尼人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