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森莊園

內森莊園

內森莊園地屬安徽省合肥市政務文化新區內翡翠路和南二環路交口西南處。地理位置位於政務中心西南側,北側緊鄰南二環,距離市中心約12公里;西側為匡河路,再向西隔著100米寬的防護林綠化帶為合九鐵路;南側為規劃支路,2公裡外為合寧高速;東側為翡翠路,基地向東南角眺望就可看到天鵝湖全景。該項目總用地面積約141149.22平方米(約211.73畝)。其中A地塊用地面積為78265.57平方米(約117.40畝)、B地塊用地面積為62883.65平方米(約94.33畝),用地性質為居住(R),其中A地塊為R2,B地塊為R1。內森莊園周邊景觀資源豐富,首先是基地東南角的天鵝湖,碧波萬頃,景色宜人,是基地最重要的景觀優勢;其次是穿越基地的中央河景觀帶(67673平方米),整體寬度超過100米,並設休閑小品和親水小道,將是市民散步觀景的最佳場所;基地西側的防護林景觀帶同樣是寬達百米的喬木林帶,茂密的樹冠隔絕了外界的喧鬧,帶給基地寧靜和私密感。,我們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合理的規劃,努力做到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創造出一個居住適宜,效率最高,環境最佳,形態最美的居住區,成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獨具特色甚至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樓盤,同時也將為提升政務文化新區的整體城市形象作出貢獻。

基本概況


2010年的暖春,隨著時間的推移,綠地內森莊園作為綠地集團2010年開篇巨著越來越備受合肥人民的矚目。綠地集團以10.8億天價拿下天鵝湖畔地塊,開發商以純粹的市場手法定位地塊的價值,盡情彰顯了地塊價值的前景,徹底的向城市宣告,這是城市最後的珍藏。它不僅僅是一個代表城市頂級豪宅的物業項目,更是一個城市資本領袖階層的核心向心力。它必將迅速地形成一個城市富人中心,引領全新的價值取向。這個中心就是合肥政務區天鵝湖畔,這種價值取向就是內森莊園向世人昭示的內森精神——“墅養”。

總體布局


整體布局

整個區塊的布局按照“南低北高,沿河低”的分佈方式排列,增加別墅的親水性,有利於住宅南北向之間的日照間距,符合當地的生活習慣。小區根據中環形的主幹道劃分出了高層和洋房兩種物業形態。通過翡翠路高層區入口延伸的小區道路,高層區域又被劃分為兩個組團,其中北側四棟設計為複式的空中別墅,四棟樓圍繞著他們之間中央景觀布置。南側高層組團為一梯兩戶,平層官邸由於地形細長,一些短面寬的點式產品及其組合被布置在這裡。
翡翠路南邊的小區出入口針對A地塊類獨棟和部分沿河別墅,入口正對天鵝湖景觀處被創意性放大,入口南北兩邊分,一來在小區入口就能看到湖景,二來各個別墅都不是沿小區主路開口,而都呈盡端組團。這些處理使小區的景觀面打開得到非常好的利用,別墅本身帶有私密性,盡端設計使家門口道路穿透性弱,使業主可以舒適幽靜的生活。匡河路北面入口為A地塊沿河獨棟服務,沿小區主路一直南下東邊是高層區中心組團級景觀,西邊是私家花園級獨立別墅。在私密雅緻的別墅小區之外,在A地塊南側調兩棟別墅設計為點式商業,主要運營餐飲、茶道、SPA等高檔商業,讓業主空暇之時可以出來互動的場所。
B地塊的居住用地性質為R1,因此這裡為低層住宅區。本著和A區一樣的設計原則,每戶住宅入戶都是從小區主路延伸出來的盡端支路。規劃條件只能夠要求天鵝湖延伸段要保留20米人行通道,因此B地塊故被人行通道劃分為兩塊區域,四個出入口。在B區南側同樣設計有商業和幼兒園之類的社會公共服務設施。

日照間距

大部分住宅單元的朝向都是正南向,符合當地的日照需求和使用心理。高層住宅間距滿足最小30米,且根據“眾智SUN日照分析軟體”計算均滿足大寒日滿窗累計日照兩小時。別墅區都按低層住宅建築係數1.35計算。建築單體三層都設北露台將更有利住宅之間的日照採光。

道路交通組織

3.1.出入口設置
A區共設四個出入口。在翡翠路北側設置小區高層部分出入口,翡翠路南側作為類獨棟出入口,匡河路上兩個出入口都為沿天鵝湖獨立別墅服務。B區設有四個出入口,匡河路和茂萌路為小區主出入口,天鵝湖路和規劃道路為次出入口。
3.2.別墅區內設計
一條小區主幹道路帶出各條盡端支路的規劃形態。小區主幹道路面寬6米,宅間路面寬4米。這樣設計最大程度的避免宅前道路人來人往,穿越性弱,業主不容易被外人所打擾。各條支路的盡端為獨棟別墅,一種沿路進來庭院深深的感覺就這樣營造了出來。高層區以入口到兩高層組團中間為回車載客區域,地面處理為硬質鋪裝,強調景觀特質。同時在基地內部沿翡翠路設置一條南北向車道,一方面解決了部分車位的地面停放,另外高層區域車庫出入口均設置在此道路上。為整體最經濟合理的利用地面道路系統,原則上外來機動車都在兩組團中間的回車場上解決載客下客問題,而自備車都從進小區入口后兩側下地庫然後地下室電梯到家這樣的交通流線。在每個組團基本實現“人車分流”的設計指導思想,以組團分流和立體分流為主要手段來改善本地塊人行環境。高層組團以人車分流組織組團內交通,車輛停放盡量解決在組團外圍,組團內部平時不進車,做到車行道在外圍,人行道在內,人車部分分流。
3.3.住宅機動車停放
採用地下停車為主,高層區設計了一個可停放700多輛機動車的特大型停車庫,部分機械停車。別墅區則設計地下停車及宅前停車相結合的解決形式,保證做到了停車比例1:1(每戶1輛),有的甚至更高。地面露天停車共提供車位117個,其中包括高層區沿主要道路邊停車位52個,別墅區宅前停車位65個。地下停車數共814個,其中包括704個高層全開挖特大型車庫,別墅區自帶半地下停車數110個。
3.4.住宅非機動車停放
非機動車停放以每戶1輛標準設置,每幢高層住宅設置地下非機動車庫。非機動車庫約2200平方米,提供住宅非機動車地下停車位884輛。
3.5.車位設置
沿街商業按每10000㎡80個車位設置,共提供機動車停車位16個,主要在翡翠路商業一側設置,地面非機動車位就近靠人行道邊停放60輛。

綠化景觀設計

小區的綠化和道路入口景觀與集中綠化景觀帶相結合,主要取景內部的自然河道,形成自然的景觀主軸和景觀次軸。基地內部主要景觀軸線為主入口的景觀大綠地及延伸的步行系統形成人們公共活動的步道,各個步行廣場把整個小區景觀聯繫起來,一直延伸到北端的高層圍合景觀空間。形成完整的景觀視覺走廊。高層底層的架空設計使得空間的連續流暢,情趣變化,給人帶來花園庭院的享受。景觀與建築空間的結合設置,使建築不用脫離在自然條件之外,而是與自然融為一體。小區綠地系統分為小區集中綠地和別墅私家花園,可供居民休憩遊玩。入口集中設置大型集中綠地和貫穿的綠軸,提高環境層次,改善居住質量,使之成為公眾交流活動的中心,同時因地制宜,盡量拉大建築間距,不僅緩解了居民對居住空間的壓抑感,而且也使得宅前屋后綠地擴大,與中心綠地連片,渾然一體,精心設置的建築小品,廣場噴泉,豐富及美化了環境。

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市政站房按其功能和設備要求順應總體規劃,設置變電房等。市政站房盡量設置在地下或結合綠地和小品設置,與住宅間滿足防護間距,並以經濟合理不影響視覺效果為原則。配套用房地上總建築面積2303㎡,其中含幼兒園503㎡,物業管理中心820㎡,居委會260㎡,配電房720㎡。
商業配套沿襲以往居住區沿街店鋪的形式,主要分兩處布置。在地塊東端沿翡翠路設置點式商業,商業面積約為1500㎡;在規劃路和茂萌路口設置一商鋪,商業面積約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