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蝦

鉤蝦

鉤蝦(gammarid)指端足目(Amphipoda)鉤蝦亞目(Gammaridea)鉤蝦科(Gammaridae)甲殼動物。為本目約80個科中最大的一科。有時指鉤蝦屬(Gammarus)而言。具端足類的基本體型,體兩側扁平,胸部有7對步足(前兩對通常較大),腹肢6對,前3對用於游泳,后3對用於在硬物上行動。體長約5∼30毫米(0.2∼1.2英寸)。近200屬,1200種。只見於北半球,多在淡水中,少數在鹹淡水和沿海。多棲於水生植物叢中,大部分取食有機碎片。卵和幼體在成體腹面的孵育囊中發育。胸肢7對,單肢形,第1對胸肢特化為顎足。

鉤蝦簡介


鉤蝦
鉤蝦
端足目最大的亞目。頭部僅與第1胸節癒合,頭部和複眼一般較小,無柄,有些種無眼;腮足內肢一般分節。本亞目已知有91科,880餘屬,約6000種絕大多數海生,也有一些淡水種。在中國海區常見的有鉤蝦科、雙眼鉤蝦科、蜾蠃蜚科等。
分佈地區
鉤蝦類海產種分佈於熱帶、溫帶及南北極帶海域,生活於潮間帶、潮下帶和深海。大洋深淵的種類稀少。它們大多數為底棲性種,或生活在海藻(屬於海里的;水生植物)間,或潛藏在沙中,或棲息於特殊的管或洞穴中。活動時爬行或側卧彈跳式游泳,也有少數為浮遊性種。鉤蝦主要捕食動、植物的腐質和碎屑。

形態


鉤蝦
鉤蝦
鉤蝦的個體變化多樣,主要與它們的生境密切相適應,如管棲或穴居的蜾蠃蜚,可將分泌物與泥沙形成棲管或在洞穴棲息,具有巨大呈足形的第二觸角,身體變得背腹平扁;潛沙棲居的雙眼鉤蝦科,具有平截的額角和透鏡狀的2對單眼;沙棲的合眼鉤蝦科(Oedicerotidae)具有帽檐式發達的額角,兩眼大而集中在頭部背面;游泳性種類身體較纖細,具有很多長剛毛;海藻間生活的種類第一觸角多具副鞭等。

數量


個體多數在10毫米左右,也有體長小於1毫米者,最大深海種北極種個體可達140毫米。鉤蝦類的很多種是海產養殖業的重要餌料,如蜾蠃蜚的某些種是對蝦人工養殖的主要餌料種之一,已人工大量繁殖。

生活習性


鉤蝦多數營底棲生活,主要生活在海底基質的表面或內部,其中穴居於泥沙中的種類特別多。它們的步足有些肢節變寬,用來挖掘泥沙,底節板也非常發達,用來保護柔軟的鰓以及抱卵囊中的卵和胚胎。
鉤蝦既能爬行,又能游泳。爬行者主要利用步足,尾肢也協助推動,爬行時多數種類背面朝上。鉤蝦類可藉助腹部的伸曲,以及尾肢的強力推抵而做跳躍運動。
鉤蝦在遇到敵害時有躲避行為,如快速潛入棲管或泥沙中,或迅速跳躍逃離。保護色也適用於避敵。
鉤蝦營自由生活。底棲性種類的食物主要為動植物碎片、藻類和動物屍體等浮遊性種類的食物營獵食生活,主要捕捉浮遊藻類和小型浮遊動物,如撓足類、小型端足類、小型甲殼動物以及小型螺類等也有少數底棲性種類營獵食生活,常具發達的複眼,有利於發現捕食的對象。

分佈範圍


鉤蝦類海產種分佈於熱帶、溫帶及南北極帶海域,生活於潮間帶、潮下帶和深海。

常見種類


中華原鉤蝦Eogammarus Eogammarus sinensisRen, 1992
體軀強壯,光滑,頭側葉平截,眼較小,黑色,圓形。第1腹節下緣前部具長剛毛,第2、3腹節后腹角尖突,下緣具3-5個較大刺,第1-3腹節背後角具幾個短毛。第4-6腹節背部各具兩組短刺,第4節為3-5對,第5、6節為3-4對。尾節裂刻達葉長的2/3,葉末端鈍圓,每側有2刺,葉背面具1刺。

主要價值


1、作為重要的環境指示生物
鉤蝦近年來已逐漸成為沉積物環境質量研究的主要受試生物,由於部分種類對污染沉積物非常敏感,已成為各國開展沉積物生態毒理學檢測的優選受試生物之一。
2、作為重要的餌料生物
鉤蝦在海洋食物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鉤蝦是甲殼動物中最大的類群之一,它們個體小,種類多,繁殖快,分佈廣泛,在不同的水深,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水質條件下都有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