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合崖

兩合崖

兩合徠崖導遊兩合崖位於安康漢陰縣蒲溪鎮北二里處,距漢白公路二百五十米。兩合崖始建於漢代,是儒、釋、道三教合一,集觀光、休閑和傳統宗教文化活動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風景概述


兩合崖
兩合崖
山石雄渾,松柏挺拔,香煙繚繞,神佛林立,天地間勾勒出一幅清新脫俗的人間仙境,猶如遠古流傳的圖騰,閃爍著神秘的光芒。
兩合崖
兩合崖
兩合崖
兩合崖
徠有人說,身居安康,不去漢陰兩合崖,人生不算完美,不親身領略“一線天”的鬼斧神工,閱歷不算豐富。帶著對兩合崖的無限神往,我們踏進這天地造化的一方聖土——兩合崖,在這令人肅然起敬的洞天之地,任道骨仙風洗禮心靈,看古廟樓閣演變滄桑,聽方外人士講述傳說。

風景特徵


兩合崖全景

兩合崖崖下谷地平壩,溪流潺潺,芳草萋萋。四周村舍星羅棋布,田壑縱橫,矮丘撲地,山野情趣盈然而生。相傳漢時,此山日張夜合,時有妖邪出入,過往行人莫不驚恐萬分,失魂落魄。適逢觀音大士(慈航道人)腳踩蓮花,穿山越嶺,雲遊此處,觸景生情,大發慈悲之心,大顯神通之力,將這藏妖匿魔的山崖橫劈開來,除掉妖孽。
兩合崖
兩合崖
山崖從此便留下上寬3米、下寬0.7米,僅供一人出入的狹窄穀道,身臨其中,綠蔭蔥蘢,清泉叮咚,扶壁緩行,忽現豁然開朗,“天井”與“地盆”遙遙相對,形成抬頭“一線天”,低頭見“龍潭”的蔚然奇觀。穀道左側有一五米見方的天然壁洞,洞中供奉著傳說中的八仙,歷經風雨,吸納日月之精華,栩栩如生。好一處“山高水清門兩扇,石上清泉洞中仙”的仙境。

崖上景色

循山而上,廟依山崖,飛檐層疊。沿樵夫小徑通往山腰,只見一片翠綠,嬌艷欲滴,環抱遍野山菊,相應成輝,妙趣天成。坐“陶然亭”小憩,細細體味著隱士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亭壁“六龍馭穹蒼,文星射鬥牛”的楹聯,激揚文字,豪情衝天,彰顯藏龍卧虎的磅礴氣勢。
依山而下,蜿蜒迂迴,時窄時寬,沿路懸壁龍頭造型各異,汩汩清泉或滴或涌。藥王殿、灶司殿、三清宮、玄天宮、十八羅漢洞、過仙橋、龍王潭等百餘神像各臻其妙,筆墨難描,令人目不暇接,置身於此彷彿真的要飄飄欲仙。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以方圓之小而博天地之大的魅力,讓我們對這千古名句有了更深一層的切身體會。也許,正是這“一花一個世界,一草一個菩提”,兩合崖向我們詮釋著莫測的佛家境界,吸引著我們對神奇的嚮往和對神秘的揭示。

觀音閣

兩合崖在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重修觀音閣,原像隱現矮小,不足以壯觀瞻。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信仰政策得以落實,因而民眾自發與眾首士募資重塑大士金身像,頗具威儀,重振道場,主事及眾執事同心協力,大力宏揚道教文化,觀音閣因而日益興盛。1998年5月,漢陰縣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兩合崖觀音閣為道教活動場所,使其成為旅遊景點和對外開放的窗口”。每年逢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三會”期間,遊人香客,人山人海,盛況空前。有名家因此而贈聯曰:山小名氣大,神撲佑人多。原陝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現任陝西省人民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主任、陝西省慈善協會會長徐山林同志在興緻勃勃遊覽兩合崖后,欣然留下“天地為爐,造化為功;陰陽為炭,萬物為銅”的詩句,並給予極高的評價。
兩合崖青藤垂足,宛如仙人掛帳,山石流泉清涼,沁人心脾。登高遠眺,志澄心定,頗有離塵脫俗、超然物外之感。止游於此,秀哉、游哉!壯哉、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