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店頭鎮的結果 展開

店頭鎮

陝西省咸陽市永壽縣轄鎮

店頭鎮是永壽縣西南的一塊飛地。和扶風、麟游毗鄰,民風民俗接近周塬。境內婁敬山拔地而起,擋住了西北寒流。這塊平坦、肥美的土地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世代以農為本,轄27489人(2017)。

周代之古樸風俗,文化氣息在此延綿不絕。鎮政府駐地距縣城44公里。東臨漆水河與儀井鎮和乾縣石牛鄉相望;西南部與扶風縣天度鄉接壤,北至婁敬山北麓與麟游縣廟灣鄉毗鄰。總面積128.67平方千米,境內海拔最高點是婁敬山1200米,最低點是漆水河出境河底600米,平均海拔高度900米。地下有石灰石等礦石。

明萬曆徠年間(1573~1620年),設店頭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設儀井鄉。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與儀井鎮合併稱店儀鎮。1984年6月,機構改革時改稱店頭鄉,儀井人民公社改稱儀井鄉,同年12月改稱店頭鎮。1998年4月,儀井鄉改稱儀井鎮。2015年,撤銷儀井鎮,併入店頭鎮。截至2019年10月,店頭鎮轄28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店頭村。

2017年,店頭鎮企業個數共17個,企業從業人數171人,其中工業企業11個,規模以上1個。

歷史沿革


因東、西兩側皆為支毛溝,中間高地狀如箭頭,元末得名“箭頭”,明代中葉,將“箭”諧言為“店”,故名店頭。店頭鎮為周原的西側,其中好畤河村曾是唐朝好畤縣的縣址,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好畤縣移治於今永壽縣西南好畤河村。蒙古至元元年(1264年)五年(1268)將好畤縣廢入乾州。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設店頭鎮。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設儀井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與儀井鎮合併稱店儀鎮。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改稱店儀區,下轄店頭鄉、好畤鄉、梁家鄉、儀井鄉、宋家鄉。
1956年3月,撤區並鄉時,店頭鄉、梁家鄉與乾縣羊毛灣、周家、黎家河、成家河、周家塬等村合併建立店頭鄉;設儀井鄉。
1958年10月,店頭鄉、好畤鄉合併建立紅星人民公社;儀井鄉改建為明星人民公社。
1959年1月,紅星人民公社改稱店頭人民公社;明星人民公社和衛星(甘井)公社、乾縣關頭公社合併為關頭人民公社。
1961年9月,又設立儀井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機構改革時改稱店頭鄉,儀井人民公社改稱儀井鄉,同年12月改稱店頭鎮。
1998年4月,儀井鄉改稱儀井鎮。
2015年,撤銷儀井鎮,併入店頭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店頭鎮位於永壽縣西南部,東隔漠西河與乾縣梁山鄉相望,至婁敬山北麓,毗鄰乾縣關頭鄉和麟游縣廟灣鄉,南部和西部與扶風縣天度鎮接壤。總面積128.67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27489人。

地形地貌

原店頭鎮屬丘陵台塬溝壑區,北高南低,以梁塬為主。北部婁敬山(又名明月山)最高峰海拔1200米;南部寬闊平坦,海拔在650~900米之間。
原儀井鎮屬丘陵台塬溝壑區,南北高、中間低,兩側塬面向中間傾斜,海拔815~971米。

水文

店頭鎮有漠西河和漆水河。漆水河從北部入境,沿東部流經13千米注入乾縣羊毛灣水庫。

自然資源


店頭鎮地下有石灰石等礦石。
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點三處(西漢建信侯婁敬墓,西漢大中大夫陸賈和唐柳公權書寫的大司徒劉沔神道碑)。有駐鎮單位12個。轄27個行政村,64個村民小組,27489人(2017)。全鎮總耕地44544畝。屬南部丘陵台塬溝壑區,以深塬為主,是永壽縣自然條件最好的鄉鎮。
2018年10月被評為陝西省特色旅遊名鎮。
店頭鎮是永壽縣西南的一塊飛地。和扶風、麟游毗鄰,民風民俗接近周塬。境內婁敬山拔地而起,擋住了西北寒流。這塊平坦、肥美的土地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世代以農為本,轄人一萬八千餘口。周代之古樸風俗,文化氣息在此延綿不絕。鎮政府駐地距縣城44公里。東臨漆水河與儀井鎮和乾縣石牛鄉相望;西南部與扶風縣天度鄉接壤,北至婁敬山北麓與麟游縣廟灣鄉毗鄰。總面積78.3平方公里,境內海拔最高點是婁敬山1200米,最低點是漆水河出境河底600米,平均海拔高度900米。地下有石灰石等礦石。

行政區劃


2005年,原店頭鎮轄樊家河、好畤河、安頭、西塬邊、桃花塬、庄和、蘇家塬、西坡、包家窯、徐家塬、高崖頭、庄橋、坡劉、劉家、南庄頭、張家、周家塬、鍾家、店頭、方里、強家、成家河、梁家、祁葛、東莊子、西莊子、坡龍頭等27個行政村、64個村民小組.
2005年,原儀井鎮轄豐杜、北曹德(讀dēi)、南曹德(讀dēi)、樊宋山、孫蒙、康家、陳馬、樊家、宋家、陸家、儀井、河道、王家莊、王家嘴、侯家、上邱、小石、南嘴等18個行政村、40個自然村、64個村民小組。
截至2019年10月,店頭鎮轄28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店頭村。
店頭鎮區劃詳情
樊家河村西莊子村坡劉村樊家村庄橋村王家咀村徐家塬村
好畤河村小石村張家村宋家村南庄頭村儀井村祁葛村
桃花塬村南咀村店頭村陸賈村東莊子村曹德村上邱村
蘇家塬村王家莊村梁家村康家村坡龍頭村強成村樊宋山村

人口民族


2005年,原店頭鎮4477戶、17983人。其中城鎮人口635人,佔總人口的3.53%。
2005年,原儀井鎮3360戶、13455人。其中城鎮人口334人,佔總人口的2.48%。
截至2017年末,店頭鎮常住總人口27489人。

政治


發展規劃

店頭鎮村級黨組織“升級晉檔“科學發展”2010年工作計劃為了確保我鎮2010年村級黨組織“升級晉級”“科學發展”活動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加快全鎮新農村建設步伐,特制定2010年工作計劃。
一、總體思路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為重點,對照新農村建設五個方面15項指標,按照“建機制、強堡壘,戶升級、村晉檔,壯規模、興產業,共創業、構和諧”的工作思路,採取抓兩頭,促中間,做到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強化措施,狠抓落實,不斷激發村級黨組織在加快發展農村經濟中的內在動力,推動村級黨組織升級晉檔整體推進。
二、奮鬥目標
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500元,增幅30%。
年內創建一類村級黨組織2個:強成、西莊子;創建二類村級黨組織9個,坡劉、徐家塬、坡龍頭、梁家、庄橋、樊家河、南庄頭、鍾家、好寺河;創建三類村級黨組織9個,張家、祁葛、包家窯、安頭、西塬邊、周家塬、桃花塬、庄和、蘇家,四類村級黨組織減少到6個西坡、店頭、高崖頭、劉家、方里、東莊子。全鎮富裕戶達到1650戶,較富戶1657戶,一般戶920戶,低收入戶減少到233戶。
三、工作任務
生產發展:
1、果業生產:全面普及“四大”關鍵技術,緊抓實施現代農業果業發展項目,提高果業標準化生產能力。力爭果實套袋達到2.4億枚,優果率達到85%以上。果品產量達3萬噸,加強交易市場建設,在河灘片以好寺河為中心,建立交易市場,中北片以鍾家村冷庫為基地建立交易市場,南片以西莊子永利冷庫為基地建立交易市場,形成順暢安全秩序的銷售機制。另外,加強蘋果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搞高服務能力,年內創建10個專業經濟組織,使果協會真正成為推廣科技、組織果業、服務果業發展果業的抓緊紐帶和主力軍。
2、畜牧業生產,堅持牛羊上規模,生豬建基地,獺兔抓規範,土雞創特色。建成西塬邊、劉家山肉牛養殖場專業村。建成西莊子、坡龍頭、張家、桃花塬生豬養殖專業村,積極探索果園養豬,在婁敬山北麓溝坡地帶建立豬、雞、牛、羊散養小區和河灘果園養豬示範園100。力爭年內出欄獺兔20萬隻,肉牛2000頭,生豬10000頭。加大招商力度,積極引進龍頭企業,擴大“公司+農戶”養殖模式的覆蓋面,帶動提升產業鏈條,逐步形成南部以獺兔養殖為主,中北片以牛羊養殖為主,北部以生豬養殖為主的畜牧業生產格局。
3、特色產業,“一村一品”以明月綉庄和紅袖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做大、做強、做優品牌,擴大規模,提升工藝。在周家塬、徐家塬、樊家河、安頭等村積極創建專業合作社,力爭全鎮合作社達到6個,刺繡達1000戶,培訓面達90%以上,使產業品牌上檔次,工藝求精湛,品種多樣化。
4、勞務輸出以“提高勞動技能、境內境外並重,多渠道增收”的思路,加強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以培訓促創業,以創業促就業,以就業促增收,年內勞務輸出穩定在4000人左右,境外輸出穩定在100人,力爭勞務經濟年創收6000萬元。
5、抓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建設,每個村至少組建2個以上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農戶參加率達50%以上,強化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作用,不斷壯大主導產業。
6、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積累,加強村級資產管理,逐步增加村集體積累。
村容整潔:
1、多方爭取項目資金,對西莊子、徐家塬等村村內街道進行硬化。另外,對全鎮街道村巷的道路水溝全面進行整修,進行全面綠化補植。
2、對街道違章建築進行拆除,對三堆進行清運,建立村莊街道衛生管理村容村貌治理長效機制,各村至少建立2-5個固定垃圾堆放倉,確定1-2名保潔員進行清掃拉運,建立村容整治長效管理機制,堅持每月對村容村貌集中整治一次,力爭達到“五無”(無土堆、柴堆、、糞堆、圈舍、廁所)標準。
3、對村莊沒有規劃的村,聘請縣城建局進行統一規劃。已規劃的村,必須按照規劃建設,對不按規劃施工建設的違章建築物堅決予以拆除,使村舍建設規範整齊。
鄉風文明:
1、計劃生育以穩定低生育水平為重點,深入開展“三查兩清一服務”工作及“關愛女孩”、“性別比治理”和“三新”建設活動,確保計劃生育率達到100%。
2、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認真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建立健全村級治保調解,規範村級警務室建設,每月對各村進行一次摸底,及時化解各類矛盾糾紛,把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確保全年無上訪及群體性上訪事件,無刑事案件和較大治安案件發生,警鈴入戶完成15個村,入戶率60%,平安創建率知曉率達85%,社會治安滿意率達85%。
3、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十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科技致富示範戶”和“文明村、文明校園”創建活動。
管理民主:
1、加強村級班子建設,深入開展“五個好”黨支部創建活動,對班子不健全,工作軟弱渙散的村組織專門力量進行整建,使其整改提高,對於換屆后新當選的村主要幹部,進行一次綜合考評,對工作不力,群眾觀念淡漠,服務意識不強的幹部,加強教育引導,提高綜合素質。另外,進一步健全村級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相關組織機構,確保機構健全運轉正常,工作有效。
2、強化黨員隊伍建設,按照黨委要求,堅持標準,嚴格程序,做到成熟一個接收一個的原則,年內每個支部至少發展一名35歲以下黨員。同時,要深入開展三級聯創、創業先鋒工程、黨員示範工程,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實行黨員中心戶制度,為無職黨員設崗定責,不斷創新活動載體,健全制度,並對活動開展情況記錄完整規範。在新農村建設中體現黨員先進性,年內發展黨員28名,創業先鋒標兵10名,黨員科技示範戶60名,黨員中心戶100名。
3、加強對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的管理和使用。對沒有村級黨組織活動場所的村,要利用空閑院落或教學布點調整后的村學校等作為活動場所,高標準布設,發揮活動場所的功能作用。實行村幹部輪流值班制,確保活動場所正常使用。同時,安裝黨員遠程教育設備的西塬邊、桃花塬等8個村要嚴格按照工作制度,抓好黨員遠程教育收視工作。
4、健全黨務、村務公開長效機制,不斷完善黨務、村務公開制度、民主議事制度、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支部工作制度、村委會工作制度等民主管理制度,堅持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實行陽光村務,對計劃生育、庄基審批、社會救濟、黨費收繳、發展黨員等重要工作和重大事項每季度公開一次。同時,黨務村務公開記錄資料規範準確。
5、開展村民評村官活動,由包片領導負責,每半年召開一次村民代表會,對村幹部進行測評,對一次測評不合格的由鎮紀委進行警示訓誡談話,兩次不合格的鎮領導班子集體進行談話,連續三次不合格的,支部書記進行調整,村主任予以停職整改。

經濟


糧油生產按照“穩面積、優品種、提單產”的思路,建成一個1000畝、五個500畝、二十個300畝的良種示範方;果業生產繼續狠抓“四大關鍵技術”應用,全力提高優果率,全鎮建成千噸以上的果品冷藏庫2個,成立蘋果生產協會27個,銷售協會3個,果業生產鏈條不斷完善,建成各級優質標準化示範園16個,其中省級5個,佔全縣省級示範園三分之一以上。果園管理水平和果品收入水平居全縣第一,是永壽縣果業生產示範鎮,2007年通過綠色有機蘋果認證和歐盟認證。畜牧業生產以獺兔、生豬為主,大力發展庭院養殖和果畜沼循環經濟模式。建成大型獺兔養殖場1個,帶動周邊近千戶群眾發展庭院養殖。建成標準化養豬場8座,並建成沼氣池510口,果畜沼循環經濟模式初步形成。勞務輸出按照加強培訓,提高技能,適應市場的輸出原則,變傳統體力型輸出為智力型輸出,變國內輸出為國內外綜合輸出,常年勞務輸出3700多人,其中赴日本、新加坡等國63人,境外輸出數量居於全縣首位。刺繡產業以紅袖民間工藝專業合作社和明月刺繡專業合作社為基地,不斷開拓市場,輻射帶動11個村,300多名婦女參與,年人均純收入增加2000餘元,非公經濟以交通運輸、建材加工,商貿經營為主,年實現收入5000多萬元。

綜述

2005年,原店頭鎮生產總值1.25億元,第一產業生產總值5605萬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2800萬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4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30元。
2005年,原儀井鎮生產總值4305萬元,第一產業生產總值3038萬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430萬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8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19元。
2017年,店頭鎮企業個數共17個,企業從業人數171人,其中工業企業11個,規模以上1個。

第一產業

2005年,原店頭鎮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605萬元,耕地面積2863公頃,主產小麥、玉米、豆類;經濟作物有蘋果、油菜、瓜類、藥材等。蘋果掛果面積975公頃,總產量9600噸。有抽水站3處,機井18眼。原店頭鎮是永壽縣果業生產示範鎮,2007年通過綠色有機蘋果認證和歐盟認證。
2005年,原儀井鎮農林牧業總產值3038萬元,耕地面積2246公頃,主產小麥、玉米、高粱、豆類;經濟作物有油菜、蘋果、烤煙、西瓜、辣椒等。有抽水站兩處、機井8眼。

第二產業

20世紀70年代開始,原店頭鎮發展社隊企業,先後建起農具修配廠、建築隊,部分大隊辦起了小木器廠、小油坊。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鄉鎮村辦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也有了一定發展。婁敬山建成石灰石粉碎場12處,石料除供本地使用外,還遠銷扶風、彬縣等地。2005年全鎮第二產業產值2800萬元,是1990年的5.52倍。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開始,原儀井鎮原發展社隊企業,先後建立了農具修配廠、磚瓦廠、油坊等小型企業。80年代至90年代鄉鎮企業有了新的發展,村辦企業、個體私營企業也越來越多。2005年第二產業產值430萬元,是1990年2.87倍。

第三產業

2005年,原店頭鎮共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280多戶,產值4100萬元,是1990年的20.5倍。
2005年,原儀井鎮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20多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資料、日用百貨、煙酒副食營銷及飲食業服務。年產值837萬元,是1990年的6.1倍。

文化


村名由來

店頭鎮
因境內東西兩側皆為支毛溝,中間高地狀如箭頭,元末得名“箭頭”。明代中葉將“箭”諧音為“店”,故名店頭。
店頭鎮為周原的西側,其中好畤河村曾是唐朝好畤縣的縣址,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好畤縣移治於今永壽縣西南好畤河村。
儀井鎮
唐代此處吃水困難。有一鄉吏捐資打井1眼,百姓將此井稱為“義井”。后村以井得名,鎮以村名,“儀”系“義”之諧音。
儀井鎮陸賈村系西漢惠帝年間(前194~前188)太中大夫陸賈為避禍呂后歸隱之處,故名。清光緒九年(1883年)《重修高廟山碑記》作“魯家塬”。“魯家”系“陸賈”之諧誤。當地群眾也稱此村為陸家。

歷史古迹

店頭鎮文物古迹較多。婁敬山上的西漢建信侯婁敬墓、婁敬廟,關牛山上的西漢太中大夫陸賈墓,置放於好畤河村的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書寫的大司徒劉沔神道碑(1958年移存縣文化館),均為省級保護文物。
陸賈墓
陸賈墓位於陝西省永壽縣店頭鎮桃花塬邊。1981年被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豎立署名永壽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標誌碑一塊。舊有石碑一通書“漢太中大夫陸公賈之墓”署清代陝西巡托畢沅。該墓三面環溝,一面接塬,現屬店頭鎮關牛山林場。

飲食文化

店頭鎮的飲食及文化繼承了關中文化,同時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飲食中以麵食為主,還有各種特色小吃,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澆湯麵。
澆湯麵有人稱哈水面,哈水面是孤陋寡聞之輩對澆湯麵的曲解.澆湯麵與乾州酸湯麵做法類似。
澆湯麵正宗之地在店頭鎮.澆湯麵是世上少有之美食,過去只有在結婚喪葬的重大日子以及過年時才有的吃.
澆湯麵的來歷也不凡,從時間上說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姜太公時期.話說姜太公從西歧起兵時,在如今的周公廟捉到巨蛇一條,大喜,犒賞三軍,將蛇肉切為小塊,作成臊子稱為臊子面,是今天歧山臊子面的前身,只是蛇肉早改為豬肉了.吃飽喝足,大軍前行,走到扶風興平地界,蛇肉所剩不多,就在蛇肉里加上菜蔬,而那一帶居民吃面仍保持了那時的風格.到了乾縣一帶演變為乾州酸湯麵,肉沒了,菜也沒了,所剩只有肉湯,便用現有材料,將肉湯用大鍋煮,加入佐料,鹽,醋,辣子,剁碎的菜葉,經熬制的湯奇迹般的香飄十里,再將面煮好,撈到碗里,澆上熬好的湯,這便是流傳千古,曠世少有的澆湯麵的前身.
澆湯麵的做工尤其講究,工序繁多.湯,要肉湯,經文火久熬,使所放香料融入湯中,料湯合一.醋要好,是糧食醋,湯好不好,全憑醋把門.辣子要用大油潑過的,不能用菜油,否則太燥.將雞蛋攤成薄餅,與白菜葉一起剁碎放入湯中,辣子紅紅,雞蛋黃黃.菜葉白白,煞是好看,看一眼,哈水四溢.
面加鹼,有韌性,筋到,細如髮絲而不斷.事先煮好的,過水冷卻,撈成雞蛋大小的小嘬.
吃時,將面挑到碗里,加上湯即可食用.
澆湯麵要想入味需做到“煎稀”,非食過而不解也!

特產美食

店頭鎮有永壽槐花蜜、羊肉泡饃、長壽挂面、刺繡、儀井豆腐腦等特產美食。
永壽槐花蜜,顏色呈水白色、白色及微黃色,清香甜潤,有槐花香味,蜜質粘稠。每年5月至6月蜜源植物泌蜜期,組織蜜蜂采蜜,在保護區範圍內經蜜蜂自然釀造成熟蜜,人工分離取出后裝入蜜罐儲存。2018年7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永壽槐花蜜”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羊肉泡饃是永壽的一道特色小吃,先將新鮮的羊肉洗切乾淨煮時加蔥、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留湯汁備用。饃,是一種白面的死面(不用發酵)烙餅,碗是一種看著比較笨重的大老碗。吃的時候把饃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然後交廚師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並配以蔥末、香菜、料酒、鹽、味精等調料,再佐以辣子和糖蒜即可食用。
長壽挂面,又叫長壽麵,俗稱“細面”,逢年過節或者紅白喜事的餐桌上都能見到,一般都是搭配辣湯佐食。挑一小撮面,澆上沸騰的辣子湯,撒上雞蛋餅和韭菜末,吃的時候只撈麵、不喝湯,將剩下的湯回入鍋中,反覆澆面,當地人管這種吃法叫做“涎水面”。
相傳“涎水面”為周文王所創,又叫和氣面,主要流行於永壽、乾縣地區。周文王曾被囚禁於此,獲釋后,鄉親們拿肉、菜來看望他,文王將所有的肉、菜做成了一鍋鮮美臊子湯,為了使數萬部族都能嘗到臊子湯,規定只吃面,不喝湯,將湯倒回鍋中,故稱涎水面,取和氣團結之意。

交通


店頭鎮有永扶公路和平乾公路過境。
店頭鎮交通圖
店頭鎮交通圖

社會


該鎮以農業為主,主產小麥、玉米、油菜、豆類。經濟作物有蘋果、蔬菜、藥材等。養殖業以布爾山羊和獺兔養殖為主。全鎮國民經濟總值164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50元。土特產有麵粉、菜籽油、芝麻、香油、“紅富士”蘋果、香醋、“白菊牌”衛生紙。轄區面積0.4平方公里。街道長1200米,寬30米,其中車行道12米,兩邊人行道各9米,柏油路面、路燈30盞。全鎮有15個村8303人飲用自來水。12個村有供水點。13個村鋪設油路42.16公里。26個村低壓電網改造57.5公里。26個村通了程式控制電話,6個村應用“電視村村通”。有初中1所,完小7所,初小7所,教學點1個。中小學教職工189人,在校學生3218人。

教育事業

2005年,原店頭鎮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7所、初級小學7所、幼兒園3所。在校學生3218人,教職工229人。
2005年,原儀井鎮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4所、初級小學6所、幼兒園1所。在校學生2700多人,教職工202人。

醫療衛生

2005年,原店頭鎮衛生院1所,人員7名,開設病床15張;個體診所、醫藥店10家,從業人員14名;農村衛生室27家,鄉村醫生27人。
2005年,原儀井鎮有衛生院1所,衛生技術人員8名,開設床位21張;個體診所、藥店8家,從業人員32人;農村衛生室18所,鄉村醫生23人。

基礎設施

進入21世紀后,原店頭鎮建設了北街商貿樓和商業步行街;對原有的部分基礎設施進行了維修改造,供電、供水、排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基本配套齊全。至2005年全鎮17個行政村用上了自來水,18個村鋪設柏油路面54.6千米,26個村完成了低壓電網改造。投資400多萬元改造中低產田106.7公頃、舊庄基還田8公頃、填溝造田33.3公頃,新增灌溉面積135公頃。80%以上的農戶建起磚混結構的大瓦房,鎮政府附近的農民還蓋起了二層樓房;人均住房面積31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占農戶的59.34%;每百人平均26.65部手機。共有農用車、三輪車、五輪車1746輛,摩托車2036輛。
從20世紀90年代起,原儀井鎮政府多方集資對駐地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建設。主街道經幾次拓寬變得寬敞起來,街道兩側逐年建起了兩層小樓。2004年,又投資40萬元,將主街道拓寬6米,進一步完善了供電、供水、通信設施,實現了硬化、綠化、美化,被評為咸陽市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2005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319元,人均存款餘額740元。有電話機1260部、手機1700部、電視機3000台、各種機動車540多輛、摩托車316輛。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基礎設施建設條件不斷改善,完成了西莊子、庄橋等7個村文化廣場綠化及27個村“綠色家園”建設。婁敬山栽植側柏3萬多株,建成生態花園式示範街11條。三年實施了樊家河等14個村通村公路建設。共修柏油路20.76公里,水泥路9.1公里,全鎮通村公路任務全面完成。人畜飲水工程打深水機井4眼,高位水塔3座,鋪設管道30多公里,實施聯網供水,解決和改善了13個村和鎮街道9600餘群眾的飲水條件。爭取中行援建項目,啟東援建項目,中小學校舍危改項目,實施庄橋完小校舍建設、梁家小學、張家小學教學樓工程和中學教學樓工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5%以上,2006年全鎮開通有線電視,2007年開通電信寬頻網路,27個村分別建成了農業信息網站。廣泛開展以黨建文化為主的新農村建設宣傳活動,製作1000多個平方米的宣傳牌280多塊。充分發揮黨組織示範帶動作用,命名“黨員科技示範戶”50戶和“黨組織科技示範基地”13個,表彰獎勵“四培雙帶兩示範”工程先進個人15名。命名“十星級文明戶”570戶,表彰“好媳婦、好公婆”150名,文明村7個。全面落實農村低保政策,大力推行村務政務公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全面進步。

旅遊


樊徠家河景區
樊家河景區位於店頭鎮東北17千米的漆水河谷地,羊毛灣水庫上游。永扶公路沿村而過,地勢平坦。並且以漆水河永壽段幹流與羊毛灣水庫為主體的永壽漆水河國家濕地公園獲得國家林業局批准,進行試點建設,是關中腹地乃至渭北南塬最具有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濕地之一。樊家河景區也是永壽縣的一個農家樂示範村,總共有農家樂18戶。

代表人物


陸賈
陸賈,漢初楚人,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名為有口辯士,常使諸候。南越王尉他自立負漢,陸賈以辯才說服南越王稱臣奉漢約。高祖大悅,拜陸賈為太中大夫。

獲得榮譽


2018年10月23日,店頭鎮被評為陝西省特色旅遊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