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青枯病

黃瓜青枯病

黃瓜青枯病又稱細菌性枯萎病,棚室嫁接黃瓜發生普遍,這種病害對生產危害很大,發病嚴重時全棚植株死亡。黃瓜青枯病在嫁接黃瓜上發病快,自根栽培的較慢,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開花結瓜期發病嚴重。開始發病時株基部莖蔓收縮變細,下部葉片光澤暗淡、萎蔫,中午明顯。病情逐漸發展,收縮莖蔓向上擴展,葉片向上漸次萎蔫,似缺水狀,3~5天後整株青枯死亡。

基本信息


中文名:黃瓜青枯病
病原中文名:一種黑蔥花霉
病原拉丁學名: Periconia sp.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真菌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黃瓜、絲瓜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為害癥狀


該病在黃瓜拔節時開始發病,癥狀先表現在植株的上部葉片上。病斑從葉尖、葉緣處沿葉脈開始發病,發病初期現白色小點,后出現不規則的病斑,病斑中心灰白色,外緣有紫褐色暈圈。發病後期整個葉片似水燙狀青枯,嚴重的不能正常抽穗結實或全株萎蔫死亡。

病原特徵


一種黑蔥花霉(Periconia sp.),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在PDA培養基上菌落紅色或黃色,氣生菌絲白色至淺黃色,稍隆起后平鋪,菌絲多分枝且產生膨大體。10天後培養基表面形成紅色至粉紅色菌絲團,初不易產孢,刀割菌絲12天後開始產生星點狀黑色團生的孢子,未產孢處形成紅色至粉紅色菌絲團。分生孢子梗淺褐色,直立,不分枝,具褐色子座,大小125~675×5~6.3(μm),頂部簡單或具分枝,直徑5~7.5μm。頂細胞膨大,大小7.5~10×5~7.5(μm),上生球狀產孢細胞。分生孢子單胞,球形,暗褐色,壁粗糙,其上有不規則加厚的凸起狀物,直徑15.5μm。此外,在鑒定中發現,Alternara tenuis Nees稱鏈格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是該病第二寄生菌,可加重為害程度。

發病特點


低溫高濕的環境,病害易發生。持續陰天,雨雪天氣較多,造成棚內溫度極低,光照少,通風換氣不良,棚內濕度過大,大棚內極易病病。管理粗放、栽植過深、肥水過大,病害發生重,3~5天後整株青枯死亡。

發病規律


黃瓜青枯病在嫁接黃瓜上發病快,自根栽培的較慢,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開花結瓜期發病嚴重。開始發病時株基部莖蔓收縮變細,下部葉片光澤暗淡、萎蔫,中午明顯。病情逐漸發展,收縮莖蔓向上擴展,葉片向上漸次萎蔫,似缺水狀,3~5天後整株青枯死亡。低溫高濕的環境,病害易發生。持續陰天,雨雪天氣較多,造成棚內溫度極低,光照少,通風換氣不良,棚內濕度過大,大棚內極易病病。管理粗放、栽植過深、肥水過大,病害發生重,3~5天後整株青枯死亡。

防治方法


(1)實行3年以上輪作。
(2)加強管理,密度適當,採用高壟或高畦栽培,不要在低洼地種植黃瓜。
(3)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雨後排水要及時,嚴禁大水漫灌。
黃瓜青枯病
黃瓜青枯病
(4)生長期和收穫后清除病葉,及時深埋。雨天及時排水,澆水要少澆勤澆,防止大水漫灌。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施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