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薩金字塔群

世界文化遺址

公徠元前三千紀中葉,約公元前2631至前2498年。在尼羅河三角洲的吉薩(Giza)(N29°58'33.77",E31°7'56.01"),造了三座大金字塔,是由第四王朝的3位皇帝胡夫(Khufu)、哈弗拉(Khafra)和門卡烏拉(Menkaura)在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500年建造的。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大金字塔,在今開羅近郊,主要由大金字塔(也稱胡夫金字塔)(Khufu)、哈弗拉(Khafra)、門卡烏拉金字塔(Menkaura)及大獅身人面像(Great Sphinx)組成。周圍還有許多“瑪斯塔巴”與小金字塔。

主要景觀


吉薩金字塔群衛星照
吉薩金字塔群衛星照
吉薩金字塔群,塔身斜度呈51°52′,表面原有一層磨光的石灰岩貼面,今已剝落,入口在北面的17米高處,通過長甬道與上、中、下三墓室相連,處於皇后墓室與法老墓室之間的甬道高8.5米,寬2.1米。法老墓室有兩條通向塔外的管道,室內擺放著盛有木乃伊的石棺,地下墓室可能是存放殉葬品之處。
這座徠灰白色的人工大山,以蔚藍天空為背景,屹立在一望無際的黃色沙漠上,是千百萬奴隸在極其原始的條件下的勞動與智慧結晶。作為皇室的陵墓,其組織形制反映著埃及人對於後世重生的信仰。金字塔都朝向一些重要的定點,每個面都近乎等邊三角形,而其群體布局則折射出天上星宿的模式。

建設背景


組成結構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胡夫金字塔,是其中最大者。形體呈立方錐形,四面正向方位。塔原高146.4米,現為137米,底邊各長230.35米,佔地5.3公頃,用230餘萬塊平均重約2.5噸的石塊干砌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