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官橋

福建南安市下轄鎮

官橋鎮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地處南安市中南部,面積120平方公里,轄29個行政村(居),總人口102703人,海外僑親10.2萬人。04年度全鎮出生率10.29‰,政策符合率96.58%,05年度前8個月出生率6.94‰,政策符合率97.18%。

基本介紹


受表彰情況

先後榮獲2004度福建省無償獻血先進單位、泉州市“愛國擁軍”先進單位和南安市“雙擁模範鎮”、“預備役高炮團先進連隊”、南安市“推進工業立市進程”總分評比第三名等榮譽稱號。

礦產資源

包括大理(青田)石、高嶺土、花崗岩、蠟石等,並蘊藏豐富地下溫泉資源,具有良好的利用價值。

經濟收入

2004年度經濟指標完成情況:①工農業總產值25.98億元,(其中工業25.9億元,農業0.8億元),人均純收入5582元,工商稅收 5389.8萬元,用電量2.4億度。②2005年度下達的經濟指標情況:工農業總產值32.2億元,工商稅收6600萬元,用電量3.2億度。③2005年1—9月份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工商稅收4947.4萬元,比增21.14%,供電量2.27億度,比增18.7%,新登記企業18家,註冊資金 2838萬元。截止2005年9月。據不完全統計,全鎮現有群眾存款餘額11.7億元,貸款餘額5.91億元.

工業

全鎮現有企業150家。支柱產業:建築陶瓷、五金機械、糧油加工、家私製造、針織服飾五大產業支柱和電子、化工、包裝等新興產業。工業項目區情況:現有沿“三線”即國道324線複線、南官公路、邱前公路兩側南聯、方圓、前梧、霞光、石雞山、下洋等8個工業園區,規劃開發土地約4000畝。其中,重點承接家私、糧油兩大產業板塊的開發用地需求。龍頭企業6家。主要包括:協進陶瓷、敏捷機械、金穗米業等,主要生產各類內外牆磚、精米、食用油、機械模具等。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企業18家,省名牌產品3家。

農業

全鎮現有耕土32060畝(人均0.31畝),山地104589畝(人均1畝),果園1.1萬畝(人均0.1畝)。名優特農副產品:龍眼、大蒜、芋頭、優質米、蜜餞;農業基礎設施:小〈1〉型水庫2座、小〈2〉水庫4座;農業生產基地:金牛千頭牛養殖基地、東頭千畝優質米培育基地、九溪百畝蔬菜基地、成竹東星養豬場等。

專業市場

全鎮現有官橋糧食批發交易市場、福達汽車貿易市場、裕民小商品批發市場、商品牛交易市場四大專業市場。其中,官橋糧食市場擁有各類糧油經營戶165家,糧油加工企業45家,糧食年交易總量達10億斤,年交易額超10億元,位居全國八大糧食專業市場第三位,是福建省最大的省級糧食批發市場。目前新引進的糧食市場建設項目—中國糧食城,規劃佔地總面積2000畝,計劃投資5億元。建成年交易量12億斤,集倉儲、生產加工、農副產品及農業加工機械展示為一體的“華東第一、全國一流”的新型糧食市場。首期開發土地500畝,計劃投資1.5億元。

旅遊產業

官橋歷史悠久,古迹眾多。五塔岩、一片寺、石室岩,水碧山青、林壑幽美。尤其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更是以其獨特的閩南建築風格,恢宏的群體建築規模,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列入“泉州十八景”,吸引著越來越多海內外的旅遊觀光客慕名而來。

交通運輸

官橋地處福、泉、廈公路交通要道,為聯接南安、晉江、泉州等發達(縣)市的重要交通樞紐,距泉廈高速公路出入口僅1公里。324國道橫貫全鎮。東經泉州直達福州;北連南安市區接南(安)永(春)德(化)和南(安)安(溪)線可達閩西北;西接晉江內坑可達石獅市;南往同安可達廈門市、漳州市直抵廣州、深圳。

教育事業情況

全鎮現有6所中學(其中完中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26所小學、28所幼兒園。2005年春季在校生為18036人。小學均已全部達標,五星中學系省二級達標學校。

衛生設施情況

全鎮現有1個中心醫院和下洋1座附屬醫院。

基礎設施

供水、供電、通信、有線、村級公路建設情況:至2005年5月,共投入近3億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全鎮交通、電力、通訊、供水形成較大規模。公路交通四通八達,構成了“一線四路”的交通網路,全鎮水泥路達80公里,鄉村公路硬化以每年18公里以上的速度增長,現正抓緊九溪、洪嶺、內都等村水泥路建設,力爭今年底完成泉州市下達的村村通水泥路目標;電力充沛,官橋鎮現擁有2個3.5萬伏變電站、2個11萬伏變電站、1個市建22萬伏變電站、1個省建50 萬伏輸變電站,供電能力居南安首位,為全省最大的供電中心;通訊先進,現有官橋、內厝、下洋等5個程式控制電話模塊局和官橋行動電話基站等通訊設施,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居全市前列。擁有日產水量1萬噸的自來水廠1個,基本滿足城鎮居民的生產、生活用水需求。

招商引資

僑親捐資:官橋是閩南著名僑鄉和台胞祖籍地之一,海外僑胞對家鄉的建設事業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僑親捐資歷年累計8000多萬元,其中捐資超百萬元的有呂振萬先生、林樹哲先生、張水荃先生、何文質先生等。主要分佈菲律賓、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及港澳台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