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是指中藥作用於人體的四種趨向。其中,升是指上升、提升;降是指下降、降逆;沉是指內行泄利;浮是指外行發散。

簡介


● 英文名稱:Upbearing, Downbearing, Floating and Sinking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古籍摘選


● 凡葯輕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沉而降。(《本草備要》)

名詞解釋


● 中藥作用的四類趨向性。升是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是發散,上行;沉是泄利,收斂,下行。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升降浮沉是中藥藥物作用的定向理論,主要反映了藥物作用的四個趨向。

含義

● 升即提舉上升,即表示藥物作用趨向於上;降即降逆下沉,即意味著藥物作用趨向於下;浮即發散向外,標誌著藥物作用趨向於外;沉即收斂向內,表明了藥物作用趨向於內。
● 升與降,浮與沉是相對立的,升浮、沉降常並稱使用。
● 一般具有昇陽發表、祛風散寒、通竅涌吐等功效的藥物是升浮的,而具有清熱瀉火、利尿滲濕、重鎮安神、潛陽息風、消導積滯、降逆止嘔等功效的藥物都是沉降的。也有些藥物存在二向性的升降浮沉性能,如麻黃既能發汗,又可平喘、利水;川芎上行頭目,又下行血海。
● 升降浮沉藥性的運用主要是逆病勢,順病位,遏制病勢的逆轉和發展,運用汗、吐、下、和等法因勢利導,以糾正機體功能的失調,祛邪外出,使之恢復正常,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影響因素

● 中藥升降浮沉的性質與藥物的四氣、五味以及質地是密切相關的,亦受炮製和配伍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 氣屬溫熱,味屬辛甘的藥物,大多是主升浮的,如麻黃、黃芪等;而性屬寒涼,味屬苦酸鹹的藥物,大多是主沉降的,如大黃、芒硝等。
● 花、葉、皮等質輕的藥物,大多是升浮的,如蘇葉、菊花、蟬衣等;種子、果實、礦物、貝殼等質重的藥物,大多是沉降的,如蘇子、枳實、牡蠣等。亦有例外者,如旋覆花降氣消痰,藥性沉降;蒼耳子通竅發汗,藥性升浮,因而有“諸花皆升,旋覆獨降,諸子皆降,蒼耳獨升”一說。
● 炮製法影響藥物升降浮沉性質,酒炒則升,薑汁炒則散,醋炒收斂,鹽炒則下行。如大黃苦寒沉降,瀉下通便,酒制后則性偏上行,長於清上焦火熱。
● 配伍也會影響藥物的升降浮沉,升浮葯與多數沉降葯配伍,則隨之下降,沉降葯配在多數升浮葯中,也能隨之上升。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周幀祥,唐德才。中藥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凌一揆。中藥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