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街道

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下轄街道

寧津街道,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下轄街道,地處榮成市區東南部,東瀕黃海,東南與桃園街道毗鄰,南瀕黃海,西鄰東山街道,北瀕黃海。行政區域面積68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末,寧津街道總人口有22081人。

1958年9月,成立公社;同年10月,更名寧津公社。1984年4月,屬寧津鄉。1989年12月,撤鄉,改置寧津鎮。2000年,鏌鋣島鎮併入寧津鎮。2005年,撤寧津鎮,將西南海、東南海、苑家、南夏家、前股家劃歸桃園街道,餘下的村莊置寧津街道。截至2020年6月,寧津街道下轄1個社區、46個行政村。

2011年,寧津街道財政總收入66.9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1億元,比上年增長56.9%;實現地方財政收入3317萬元,比上年增長23.3%。2011年,農業總產值達到0.4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300元。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境域屬榮成縣第六區;同年12月,改為第十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3月,縮區設鄉,屬第七區的寧津鄉、東海鄉。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月,屬甲子山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劃歸石島特區,稱甲子山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1月,改屬第十二區。
1951年3月,區下建鄉,屬第十二區的寧津、錢家、所東、馬家、東墩、濱海、渠隔等鄉。
1954年4月,石島縣成立,屬石島縣。
1956年2月,石島縣撤銷,復歸榮成縣。
1957年1月,屬甲子山區的寧津鄉、渠格鄉。
1957年7月—1958年3月,撤區,屬寧津鄉;
1958年9月,成立公社;同年10月,更名寧津公社。
1984年4月,屬寧津鄉。
1989年12月,撤鄉,改置寧津鎮。
2000年,鏌鋣島鎮併入寧津鎮。
2005年,撤寧津鎮,將西南海、東南海、苑家、南夏家、前股家劃歸桃園街道,餘下的村莊置寧津街道

地理環境


地理境域

寧津位於膠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市東南、北、東、南三面環海,陸域面積6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寧津街道境內大部為山前平原,地勢西高東低。境內最高點位於留村山山頂,海拔263米;最低點位於馬欄耩村與東楮島村交匯處,海拔3.5米。

氣候

寧津街道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溫和涼爽,冬季乾冷少雪。多年平均氣溫11.5—11.8℃。無霜期248天。

水文

寧津街道境內東墩河發源於架子山東麓,夏家河發源於朝陽洞山北麓,均向東流入黃海。

自然災害

寧津街道的主要自然災害有風災、低溫、霜凍等。

自然資源


寧津街道的主要礦產以花崗岩石為主。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寧津街道下轄8個社區:寧津所、富甲山莊、鋣鑫、盧家莊、橋上、東楮島、林家流、前興,41個行政村:東耩、金庄、劉庄、呂家莊、西道、后海崖、島西庄、西耩、南窪、止馬灘、東王家、東張家、馬欄耩、西錢家、東錢家、尹家莊、大岔河、季家、南港頭、南泊、東墩、東蘇家、前王家、北場、渠隔、留村、口子、於家、周庄、鞠家、小河東、后馬家、后楊家、窪里、后盧家、后店子、澇灘子、馬家寨、后王家、龍雲、龍泉。
截至2020年6月,寧津街道下轄1個社區、46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寧津所村。
社區富甲山莊
渠隔村北場村留村口子村東墩村林家流村
鞠家村周庄村於家村小河東村所東張家村東蘇家村
窪里村龍雲村龍泉村馬家寨村后店子村馬欄耩村
后海崖村金庄村島東耩村劉庄村南窪村島西庄村
南泊村南港頭村季家村所前王家村大岔河村東楮島村
所東王家村東錢家村西錢家村尹家莊村止馬灘村橋上村
所后楊家村所后馬家村所后王家村所后盧家村澇灘子村盧家莊村
呂家莊村西道村寧津所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0年末,寧津街道總人口22017人。
2011年末,寧津街道轄區總人口22081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600人,城鎮化率1.8%。另有流動人口2200人。總人口中,男性11034人,佔49.3%;女性11047人,佔50.7%;18歲以下1654人,佔8.8%;18—60歲11048人,佔50.7%;60歲以上8054人,佔40.4%。2011年,人口出生率6.7‰,人口死亡率9.2‰,人口自然增長率2.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50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寧津街道財政總收入66.9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1億元,比上年增長56.9%;實現地方財政收入3317萬元,比上年增長23.3%。2011年,農業總產值達到0.4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300元。

農業

2011年,寧津街道有耕地面積3.2萬畝,園地面積0.05萬畝。主要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花生為主。截至2011年末,累計造林面積0.86萬畝,綠化草地面積0.17萬畝。轄區內建有特色動物養殖、高檔苗木培育、茶葉種植三大產業基地,特種動物養殖以貂、貉子、狐狸為主,總存養量突破40萬頭。海帶養殖1000公頃,牡蠣養殖1106.7萬平方米,蝦池100公頃、潮間帶養參200公頃,蝦池養參740公頃,海參底播1350公頃,灘貝養殖670公頃,工廠化養殖魚苗6萬立方水體。大小漁船840條。

工業

2011年,寧津街道有規模以上企業14家。2011年,工業總產值195億元,同比增長29.1%。

商業

2011年末,寧津街道實際利用外資179萬美元,同比增長41.4%;實際利用內資10.6億元,同比增長5.4%;2011年,進出口總額2310萬美元,同比增長34.4%。

文化


地名由來

寧津街道因街道辦事處駐寧津所而得名。

民俗

群眾文化
自古至今,每逢過年過節或者趕山會,都會有活報活動出現。有高蹺、耍獅子、耍驢、耍龍、跑旱船、秧歌隊、花鼓隊真是熱鬧無比,大快人心,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把路兩旁圍得水泄不通。
踩高蹺是寧津的傳統項目。寧津幾乎村村都有高蹺隊,特別是橋上村、寧津所村、留村、東墩村、南港頭村、馬家寨村、林家流村、渠隔村、劉庄村的高蹺都相當聞名。橋上村踩的高蹺,最高能有六尺多高。1955年以前,寧津所村四周還有城牆,東西南北還有城門,高蹺在城外綁好進不去,只好在城牆以內綁高蹺,再去搞市集宣傳。可見當時的高蹺是相當的高了。陰曆四月十八,寧津朝陽洞趕廟會,就有各村的活報隊參加,有唱戲的,有做買賣的,熱鬧的場面真是無法形容。
寧津耍獅子也很活躍。有雙人獅和單人獅兩種,其中以雙人獅為主,雙人獅由兩個人扮演,一前一後,配合得相當默契,另外有一人手舉繡球上下舞動,獅子在地上翻滾、竄跳,真是活靈活現。耍獅子比較好的村隊有南港頭村、東墩村、橋上村、寧津所村。
寧津耍驢的村隊也有十五、六個,他們的驢耍得相當活躍。騎驢的一般化妝成一個女人,紅嘴唇,耳朵上戴著兩個紅辣椒,為了開場,有時假裝用驢嘴去咬觀眾,也有時用後腿去踢觀眾,逗得觀眾一片片笑聲。趕驢的人更是精彩,揚起鞭子打驢,驢又蹦又踢,在地上翻跟頭,打滾,逗得群眾都笑出眼淚了。耍驢比較幽默,充滿了生活氣息,多演夫妻鬥趣的故事。耍驢較好的村隊有:橋上村、南港頭村、東墩村、所后王家村、島西庄村。
耍龍在寧津也是有歷史的。龍分龍頭、龍身。龍頭是用木頭雕刻龍角框架,外面敷布彩繪,龍嘴能張能合,眼睛能轉動。龍身一般長10—15米,用竹制框架,外面敷布彩繪龍鱗,框架分成小節,能活動,每人一節支撐。有單龍舞和雙龍起舞兩種,一般雙龍起舞較為普遍,舞時一人持綵球上下翻飛,兩龍圍繞彩珠盤旋交錯起舞,名為“二龍戲珠”。寧津南港頭、東墩等村舞龍最有名氣。
民間剪紙
寧津民間剪紙的歷史非常悠久。從古至今,民間剪紙從未間斷過,代代相傳,而且有很大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創新。民間剪紙是有階段性和節日性的,從而來表達各階段的美好情景。
如:每逢春節期間,剪的“福”字、“財神爺”、“年年有餘”、“招財進寶”等等,意味著一年來萬事如意,恭喜發財。“二月二”期間,都喜歡剪“小龍”、“娘娘”、“鞋墊花”等,象徵著二月二龍抬頭,萬物復甦,大地一片生機。清明節都喜歡剪“燕子”、“花”、“鳥”、“耕牛”、“斗花”等,表示春耕生產已經開始,是播種莊稼的大好時機。五月初五端午節,剪“猴子”、“桃子”、“龍船”等,表示一年來生龍活虎,身體永遠健康,並且還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七月七日,剪“喜鵲”,喜鵲搭橋,是夫妻恩愛的象徵。八月十五期間,剪“月亮”等,表示中秋佳節全家團團圓圓,幸福美滿。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期間,剪“灶王爺”等,表示一年來在生產和生活中不對的地方,希望“灶王爺”不要上天去告狀,求得平平安安。
在結婚的日子,喜歡剪“喜”字、“福”字、“龍”、“鳳”、“窗花”等。
在發展畜牧業方面,喜歡剪“養豬圖”、“養雞圖”、“養兔圖”、“養牛圖”、“養鴨圖”、“養鵝圖”等。
在發展漁業生產方面,喜歡剪“百魚圖”、“鯉魚跳龍門”、“漁翁撒網”等。
在發展教育方面,喜歡剪“校園圖”、“園丁圖”、“蓓蕾圖”等。
在生孩子的時候,喜歡剪“麒麟送子圖”、“荷花仙子”、“童男童女”等。
寧津的民間剪紙不但本地區有名氣,而且在全省和全國也是有名的。
劉桂青大娘是南港頭村人,系威海市剪紙學會學員,從小就酷愛剪紙藝術。她剪紙最大特點是用剪刀當筆劃,直接就能剪出作品來。幾十年來為群眾義務剪紙五千多件,在全國各級發表、展出、收藏、獲獎作品有:國家級三十三件、省級兩件、縣級五十八件、鄉鎮級一百七十三件。其中剪的《觀音力士》、《雙鶴圖》、《鯉魚跳龍門》、《黑老包和秦香蓮》等分別在《民間美術》、《中國剪紙報》、《民俗研究》、《煙台日報》、《威海日報》上發表過。1989年與寧津街道文化站長張積田合作剪的《秦香蓮》等二十四件剪紙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並獲得收藏證書。1993年,劉桂青大娘被編入《中國民間名人錄》。
殷叔賢大娘是鞠家村人,系威海市剪紙學會會員。幾十年來,義務為群眾剪紙四千多件。在全國各級發表﹑展出﹑收藏和獲獎的剪紙作品有:國家級八件﹑省級三件﹑地市級二十二件、縣級四十一件、鄉鎮級一百六十二件。其中剪的《村婦》1986年參加瀋陽市全國二十五省市剪紙展覽。剪的《養豬圖》、《荷花樓》、《拾鴨蛋》等分別在《煙台日報》、《民俗研究》上發表。1986年用剪紙糊的《小斗》被煙台市博物館收藏五件。1986年《養豬圖》在煙台首屆藝術節上展出,獲得優勝獎。1989年剪的《石孩》在威海市展出獲得一等獎。1991年剪的《二狼偷豬》等六件作品在威海市獲三等獎。在榮成市展出獲獎四十一件。1993年殷叔賢大娘被編入《中國民間名人錄》。
書法
美術和書法在寧津從來沒有間斷過,村村都有書法高手。既有飛舞一筆的狂草,也有清秀的瘦金書,既有雄渾厚重的魏碑,也有古拙蒼勁的飛白書,他們或表現出秀麗之美,或呈現出豪放之氣,各具特色,自成一體。
街道黨委很重視美術書法隊伍的建設,文化站經常組織各村的美術、書法骨幹分子分期分批地舉辦學習班,聘請專業人員講課,每逢“五一”、“十一”、“春節”等節日,黨委、辦事處都撥付經費,舉辦展覽,對評定的優秀作品,頒發獎金和獎品。在節日期間,還安排專門的場所作為展覽場地。
蘇平、周韶華是其中名聲最大的。所前王家村王澤輝的美術作品也多次獲省級以上獎項。還有楊國乾、武克林、劉學俊、盧樹茂等也都是寧津的書法高手,他們的書法作品在地、市級展出180多幅,並有62件獲獎。
截至2012年,全街道已有美術、書法愛好者200多人,先後考取美術學院的學生達32人,在國家級展出和獲獎美術、書法作品達28件,在省級展出和獲獎的作品達34件,在地、市級展出和獲獎的作品不計其數。
雕刻藝術
雕刻藝術來自民間,用於民間。自古以來,雕刻藝術家多是來自民間木匠師傅當中,民間雕刻藝術一向受到廣泛關注。
農曆七月七日,製作面點需要的花模子和圓模子裡面,雕刻有魚、牡丹、蓮花、桃子、猴子、獅子、小鳥等圖案,雕刻得活靈活現,製作出來的面點與實物形神俱似。
農家在結婚的時候,一般都陪送箱子和柜子,在箱子下面的裙子上,雕刻喜鵲登梅、牡丹花、龍、鳳等,雕刻得新穎別緻,新娘新郎看了都喜歡。
在死人的棺材頭上雕刻“壽”字,既美觀又莊嚴,充分表達了對老人的衷心祈祝。
在梳頭鏡框上和梳頭盆上面,雕刻有龍鳳、喜鵲登梅等,在椅子背上和扶手上雕刻有龍、鳳、牡丹等,表示生活充滿了勃勃生機。在拐杖上雕刻的圖案更是活龍活現,拐把上雕刻有龍頭,拐桿上雕刻有龍全身纏在拐桿上,既美觀又大方。
經常看到孩子的脖子和胸前掛著雕刻的物品,大部分是用拇指大小的杏核,上面刻有小猴、小雞、小貓、小兔、小馬、小牛、小拐簍等,藝人們能在這麼小的東西上刻上各種圖案,可見刀法是何等的精巧,技術是何等的高超。
橋上村的張積祜師傅和寧津所村的盧本田師傅,都是木匠出身,也是雕刻的名人,在雕刻方面有獨特的技術。他們刀法剛勁,灑脫豪放,渾樸自然,含蓄典雅。
寧津刻印章的藝人更為出名。寧津所村盧樹秀師傅在刻印章時,不需先寫,而是用刻刀直接就刻出來,而且能刻五六種字體的印章,在全威海地區也是一流的。

名勝古迹

寧津所城
寧津所明城遺址在建國初還很完整,四周城牆殘高平均2米以上,西北城角、東北城角、西南城角約有6-7米;北面城牆西段也有斷續的遺址存在;西城門、南城門保存完好。每到夏季,常有村民在城門洞里乘涼。1954年因妨礙交通被拆除,瓮城也被拆除。
留村元代石墓群
寧津街道
寧津街道
留村西南,距村約200米,有八座石墓,像棋盤的棋子鑲嵌在農田裡。榮成市人民政府於1997年1月1日,在石墓群北側道旁樹碑“留村石墓群”,加以保護。
留村石墓群在建國前屬留村程姓祖塋。當時散落在祖塋的石墓有20餘座,如今只剩下8座。古石墓用花崗石建造,經過近七百年的風化腐蝕,墓表石層呈青灰色。石墓呈陀螺型,墓高2米30公分,墓圍4米65公分,墓座中盤6米20公分。墓盤下一尺多高的底座上,雕刻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圖案,並鐫刻著墓主及其後代的姓名。可惜年代久遠,經過風化雨蝕,文字已很難辨認。十年前,留村退休工人程紹叢,想盡一切辦法,用板刷子清除塵土污垢,得以辨認其中的三座墓主。
海草房
寧津街道
寧津街道
海草房又稱“海帶草房”、“海苔房”,因其以沿海所產的海草為主要材料苫蓋屋頂而得名。海草房被權威專家和學者鑒定為稀世民居珍品,在全球屬壟斷性產品,其苫蓋技術已於2006年9月審批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正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上世紀80年代,海草房作為山東民居的代表被選入“中國民居”系列郵票之中。近年來不少專家學者對海草房進行考察研究,榮成市政府也出台文件對海草房的保護和開發做出了規定。
我國的海草房多建在山東半島東部的煙台、威海市的部分沿海村落。2003年初,威海市文化和建設部門聯合調查,全市有海草房4000多棟,分佈在環翠、榮成、文登、乳山的23個鄉鎮、600多個村落。現在海草房保存較好的是榮成市,許多地方還有成片的海草房,是當地一大人文景觀,而寧津則是這一景觀中的亮點。
鏌鋣島燈塔
寧津街道
寧津街道
在鏌鋣島中間偏南、南窪村南的懸崖上,有一座高大的紅白相間的建築物,那就是燈塔。登上燈塔觀望,整個鏌鋣島及四周的地理狀況一目了然:北面,隔海相望是陸地,山海相映,十分壯觀;西面,隔海望見巍峨挺立的石頭山——石島山,石島山下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漁港——石島港。
寧津烈士陵園
寧津街道
寧津街道
寧津烈士陵園位於寧津所村北,1946年由原甲子山區人民捐資興建,佔地面積3333平方米,四周有高2米的圍牆。園內正中建有一座五層六角紀念塔,高13.3米,花崗石結構。塔頂上塑有紅旗,旗下有紅五星,塔身正面上部鐫刻著“流芳百世”、“於史有光”、“雖死猶榮”、“浩氣長存”16個金色大字,下部刻有“抗日戰爭殉難烈士紀念序文”,兩側石碑鏤刻著抗戰英烈的姓名及其簡歷。塔前分佈著三排烈士陵墓共42座,其中有土地革命時期烈士1名,抗日戰爭時期烈士17名,解放戰爭時期烈士8名,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烈士15名,改革開放后烈士1名。
朝陽洞
寧津街道
寧津街道
朝陽洞位於寧津西南朝陽山中,東南臨西南海村,西靠上譚家村,北面是朝陽山脈,南面是青木寨村和山前村,再往南就是旅遊聖地——石島灣。洞高2米,深5米,相傳很早以前,為一夕雷震所為。石洞座北朝南,太陽出來,就照射在洞內,霞光萬道,故稱朝陽洞。
早年洞內有石雕像,供奉道教五祖師像。在洞的西面,有一座廟宇,座北朝南,佔地一畝多。廟內供奉著三座神像。在廟的西南面,有一座石砌的戲台,戲台前面是一片供觀眾看戲的開闊地。在洞的西面巨石上鐫刻著“洞天福地”四個大字。洞南面不遠處,依山近泉建有“仙人墓群”,其中一塊石頭上刻有“眾仙墳”字樣,另有石刻“出生入死”、“不省知覺”等道家名言。
朝陽洞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此處冬暖夏涼,是一塊風水寶地。站在洞前,極目遠眺,天海一色,茫茫蒼蒼。山巒松林繚繞著輕紗似的霧幔,低頭環顧,腳下霧海翻騰,猶如滾滾狂濤。瞬間大霧升起,漫過山頂,人處其中有騰雲駕霧之感。微風來時,迷霧漸漸散去,一幅五彩繽紛的圖畫呈現在眼前。遙望南海茫茫無際,漁網星羅棋布,漁輪馬達陣陣,海鷗展翅翱翔,這景緻令人迷戀,讓人心醉。而山間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面緩,時而急,時而汩汩,時而潺潺。峰迴路轉,徑幽香遠。洞后巍巍的高山,有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臂膀。遠處青松濃郁,近前怪石嶙峋,跌宕起伏。
舊時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定為朝陽洞廟會,歷時五天。每逢廟會,善男信女、巫師、樂師、巨賈大商、百工雜役都從四面八方擁向會址,朝陽洞前熱鬧異常。鄰村百姓以村為單位,敲鑼打鼓,列隊前進。同時由各村組成的秧歌隊、高蹺隊、背閣、抬閣、龍門秋等全副儀仗蜂擁而入。此時,誰家的鑼鼓節奏清新、打的最響,誰家的雜耍演的火爆,誰家贏得的喝彩聲和掌聲就最多。

交通


寧津街道境內有X031、X035公路穿過。
寧津距離韓國海上直線距離僅94海里(航飛僅40分鐘),距離青島機場、火車站240公里,距離煙台機場、火車站130公里,距離威海機場29公里,距離威海火車站60公里,而石島目前已開通至韓國仁川、群山客貨班輪航線,開通至韓國釜山、平澤和日本九州、關東和關西全集裝箱航線,開通至廣州、泉州、青島等外貿內支線。2009年5月,石島港被國家交通運輸部批准成為全國68個海上直航台灣的港口之一。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寧津街道有幼兒園4所,在園幼兒300人,專任教師20人;小學2所,在校生500人,專任教師4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00人,專任教師8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寧津街道有街道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51個,各類文化專業戶40個;各類圖書室10個,藏書3餘萬冊。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寧津街道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病床20張。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13人,註冊護士17人。

社會保障

2011年,寧津街道有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14戶,人數658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81人;敬老院1家,收養農村五保人員52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75萬人,參保率42.5%。

旅遊


寧津所故城
寧津所故城位於原寧津所村,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所城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城垣呈正方形,系用黃土與灰褐土夯築,四面各開一門。現僅有北門左右兩側尚有一段殘垣可見。其西段長150米,東段長120米(在烈士陵園後面被剷平約30米),共計270米。現存殘垣高為6米、上寬1.5米、基寬16米。
留村石墓群
留村石墓群位於寧津鎮留村西南,為程氏祖墓。原佔地13畝,有石墳三四十座。1958年毀其半數,1964年整地后僅剩7座,石墓為球形,花崗岩砌築。保存較好的一座高2.3米、腹徑17.5米。底層多作八角形台基,飾有獅獸花草浮雕。台基前方,一般坎有碣銘,銘文多半風化剝蝕,可辨者有元代元統三年(1335年)。
海草房
海草房位於寧津街道東墩村,2018年對海草房進行保護性開發,策劃打造了石島民俗館、國學大講堂、思源廣場等一批紅色文化和民俗旅遊項目。目前,全村已形成“一院一主題、一館一特色”海草房主題院落群,成為山東省黨史教育基地和威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朝陽洞
朝陽洞又名竹林洞,位於寧津街道山前村后的山谷中。民國《榮成縣稿》稱其“海邊深僻,有洞幽黑。相傳一夕雷震所為”。石洞高2米、寬2.6米、進深8米,洞口面南向海,每值朝暾乍升,洞壁煥然。從前洞外廟宇規模較大,佔地5000平方米,分東、中、西三進院落,還有鐘樓、戲台等建築。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是這裡廟會,香火興盛。朝陽洞廟毀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抗戰期間。現在殘牆廢基掩于山岩林木之中,猶可見當年規模。
寧津革命烈士陵園
寧津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寧津街道寧津所村北。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原甲子山區人民捐資興建,命名寧津烈士陵園,佔地面積3333平方米,四周有高2米的圍牆。園內正中建一座五層六角紀念塔,高13.3米,花崗石結構。塔頂上塑有國旗,旗下有紅五星,塔身正面上部鐫刻著“流芳百世”、“於史有光”、“雖死猶生”、“浩氣長存”16個金色大字,下部刻有“抗日戰爭殉難烈士紀念序文”,兩側石碑鏤刻著抗戰英烈的姓名及其簡歷。塔前分佈著三排烈士陵墓共41座,其中有土地革命時期烈士1名,抗日戰爭時期烈士17名,解放戰爭時期烈士8名,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烈士15名。

代表名人


谷牧,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國經濟建設戰線的傑出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央書記處書記,原國務委員,國務院原副總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王茂潤 男,漢族,1936年5月6日出生於榮成寧津島西庄村,上將軍銜,曾任國防大學政委。1951年5月參軍,195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畢鑒榮,男,漢族,1943年3月31日出生於榮成寧津馬家寨村,海軍少將軍銜,曾任海軍91458部隊司令員。
曲壽堂,男,漢族,1929年3月出生於榮成寧津曲家村,少將軍銜,曾任濟南軍區後勤部參謀長。
劉念遠,男,漢族,1943年出生,祖籍榮成寧津東墩村,現任總參戰略基金會秘書長,少將軍銜。
張世平,男,漢族,1954年7月出生於黑龍江省雙城志願軍留守處,祖籍榮成寧津渠隔村,少將軍銜,現任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與戰略研究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研究員,軍隊指揮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戰略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張立清,男,漢族,榮成寧津渠隔村人,1929年12月出生,少將軍銜,曾任福建省軍區副政委。
張鍾明,男,漢族,榮成寧津窪里村人,1929年4月出生。少將軍銜,曾任總參測繪局政治部主任。
劉惠卿,男,漢族,1924年9月出生於榮成寧津東墩村。曾任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副司令員。
張孝先,男,漢族,1922年6月出生,榮成寧津窪里村人,曾任陸軍第19軍政治委員。
張積慧,男,漢族,1927年1月出生於榮成寧津橋上村。一級戰鬥英雄,曾任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
張德修,男,漢族,1929年12月出生於榮成寧津橋上村。曾任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
武健華,又名武連思,榮成寧津龍雲村人。1927年7月出生,曾任中央警衛局副局長、8341部隊政委。
曲顯明(1911—1940),原名曲榮本,化名周毅,原寧津鎮西南海村(現桃園街道西南海村)人。曾任中共榮成縣委第一任書記、榮成縣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1940年7月在戰鬥中犧牲。
金名(1910—1959),原名叢日新,榮成寧津后店子村人。歷任教導員、分區武委會秘書、宣傳部長、縣武委會副主任、團政委等職。
湯福亭(1912—1952),榮成寧津林家流村人。1940年入伍,是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入伍后,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陸軍三十一軍團長。曾3次負傷致殘,榮獲“模範共產黨員”稱號。1952年8月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在黃海道岳川里遭敵機轟炸而犧牲。
程遠超、周厚剛、呂式光、呂學儉、叢烈光、吳順豫、畢可峰、趙樹國、馬忠恩、劉遠順、於德新、夏新華、錢煥濤、王厚禮、寧正言、尹家堂、林華通、周玉萍、張立彬、盧培欣、蘇平、周韶華、周其成、張德英、周炳山、盧國棟、周培興、楊廣鍵、於海、王國禮、馬未都、王家龍、張成棟、王明偉、周玉波。

所獲榮譽


2021年8月,擬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名錄名單。
2021年8月25日,寧津街道確定了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