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結果 展開

中國近代經濟史

上下

《中國近代經濟史》是2010年5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克祥、吳太昌。

本書主要講述了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狀況等有關內容。

內容介紹


《中國近代經濟史》描述了清末甲午戰後至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1895年至1927年 的中國經濟史。這段時期的世界和中國都經歷了深刻變化:就世界範圍而言,是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的轉變;就國內範圍而言,是統一的封建王朝向割據的軍閥統治的轉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重要特徵都在這一時期內基本形成。因此,該書可以視為典型的關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史的學術專著。
該書的最大特點是,在從總體上把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演變過程視為一種生產方式歷史發展過程的同時,提出以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不發展作為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的中心線索。這種中心線索的提法有其內在的邏輯聯繫,即中國資本主義的時代環境和歷史條件對它的發展和不發展有著合乎邏輯的歷史規定性。它從方法論上有助於豐富中國近代經濟史的涵量和內容,使中國近代經濟史上許多問題的討論,提高到理論的高度。
該書以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不發展為中國近代經濟史的中心線索,不僅有鮮明的理論意義,而且有現實意義。中國的國門在鴉片戰爭的炮火中被列強的堅船利炮強行打開后,作為代表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開始出現在近代中國並有了一定的發展。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是近代中國歷史的走向;發展中國資本主義,是近代中國人民尋求中國富強之路的強烈願望。實現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現代化,是中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但是,願望最終未能變成現實,近代中國以中國資本主義未能得到真正發展而告終。取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出現的,是社會主義中國的誕生,這條道路是歷經百年滄桑的歷史選擇。以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不發展作為中心線索書寫中國近代經濟史,會堅定我們對這一歷史選擇的信念。該書在論述中國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同時,也闡述了近代中國人民在尋求獨立發展民族資本主義之路、在努力實現祖國的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煥發出來的愛國、進取和艱苦奮鬥的精神。這種精神可稱之為“近代中國的產業革命精神”,它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權,追求國家獨立、民族強盛精神的體現,是近代愛國主義在經濟領域中的表現。這種產業革命精神,對於今天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來說,仍然是應當發揚光大的精神遺產。
該書是嚴中平主編的《中國近代經濟史1840~1894》的續編。作者在繼承前編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在研究和寫作過程中力求充分佔有資料,實事求是,參考和引用了大量中外學術專著、報章雜誌、地方志、奏稿文集、資料書及歷史檔案,力求運用第一手的史料。該書在研究面上有新開拓,觀點上有新突破。例如,關於近代中國國際收支的研究、關於近代手工業結構與功能的分析、關於市場結構和清末民初金融業發展與社會經濟的關係等,均較前人的研究有較大突破。該書2000年5月出版后,當年即獲第九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是獲獎成果中唯一的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