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陵街道

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轄街道

平陵街道,隸屬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位於龍門縣東南部,東臨博羅縣柏塘鎮、北靠東源縣錫場鎮。轄區總面積143平方千米。平陵街道是通往惠州、深圳、東莞、汕頭、梅州的必經之地。截至2020年6月,平陵街道下轄1個社區、14個行政村。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平陵街道人口數為38961人。

因該地多丘陵,集鎮處低平,故名平陵。1951年,遷屬河源縣轄。1986年12月12日,稱平陵鎮。2017年10月12日,廣東省民政廳正式批複同意撤銷龍門縣平陵鎮,設立平陵街道。 2020年,平陵街道先後獲得國家級生態鎮、省級教育強鎮、省級小型農田水利示範鎮、省級建材專業鎮、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等稱號。 

2017年,平陵街道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0.2億元,同比增長1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8.99億元,同比增長18.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56億元,同比增長2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8億元,同比增長7.3%。稅收完成1.7億元,公共財政預收入6500萬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萬元,同比增長14%。

歷史沿革


1951年,前屬河源縣轄。
1952年,划河源縣的黃沙、山下、翁坑、晨光鎮鄉、平陵圩,與龍門縣的茅東鄉組成,稱龍門縣第五區。
1957年,稱平陵鄉。
1958年,稱平陵公社。
1983年11月,改稱平陵區。
1986年12月12日,稱平陵鎮。
2017年10月12日,廣東省民政廳正式批複同意撤銷龍門縣平陵鎮,設立平陵街道。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平陵街道位於龍門縣東南部,東臨博羅縣柏塘鎮、北靠東源縣錫場鎮。轄區總面積143平方千米。 

氣候

平陵街道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平陵街道下轄1個社區、14個行政村。 街道辦事處駐平陵社區金龍大道9號。
平陵街道區劃詳情
平陵社區光鎮村晨光村隘子村平陵村
祖塘村路灘村黃沙村小塘村大圍村
竹龍村洞尾村翁坑村山下村嶺背村

人口數量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平陵街道人口數為38961人。

經濟


2017年,平陵街道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0.2億元,同比增長1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8.99億元,同比增長18.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56億元,同比增長2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8億元,同比增長7.3%。稅收完成1.7億元,公共財政預收入6500萬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萬元,同比增長14%。 

文化


地名由來
因該地多丘陵,集鎮處低平,故名平陵。

交通


平陵街道的省道S244、武深高速和惠龍高速、韶惠高速穿境而過。 

社會


文體事業

2017年,平陵街道投入資金800多萬元改善辦學條件,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師隊伍中大專以上學歷佔91.6%,街道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 

社會保障

2017年,平陵街道實現城鄉居民醫療和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醫療保險參保繳費居民27634人,養老保險參保繳費居民8049人,領取養老待遇4621人。為小塘村失地農民辦理了社保。受理城鄉低保和因災臨時救助326人次,發放救助金95萬元。 

旅遊


龍岩寺

龍岩寺始建於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至今已經有280多年的歷史,香火旺盛,是龍門縣最大的佛教寺廟,每年都吸引了大批佛教信徒和遊客前來朝拜、參觀,現有“紅四師”休整遺址和白芒坑人民抗擊日軍遺址、白芒坑人民武裝成立舊址等,曾是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三支隊司令部所在地。 
平陵街道龍岩寺
平陵街道龍岩寺

代表人物


彭九龍
彭九龍(生卒年不詳),平陵彭屋人,九龍橋興建者。該橋在茅岡東角約紫蘇渾(今平陵相思潭),此處位於博羅、河源、龍門三縣之沖,過去無橋,交通甚為不便。乾隆三十八年(1763年),彭在該處建石橋,工程未竣,病故。其妻肖氏承父遺志,不惜重資,命子遠光、遠明購石繼續興建。數年後,終於建成長20餘丈,寬5尺多的石橋。鄉人感其義,將該橋取名為九龍橋。 

獲得榮譽


2020年,平陵街道先後獲得國家級生態鎮、省級教育強鎮、省級小型農田水利示範鎮、省級建材專業鎮、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