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嘴鵜鶘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斑嘴鵜鶘(學名:Pelecanus philippensis)為鵜形目鵜鶘科鳥類,又名“淘河”、“塘鵝”。棲息於沿海海岸、江河、湖泊和沼澤地帶,以魚類等為食,也吃蛙、甲殼類、蜥蜴、蛇等。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國的分佈狀況不確定。過去被認為是罕見留鳥,分佈於中國華東及華南沿海從江蘇至廣西、雲南南部、海南島。山東偶爾有過境記錄。然而這些記錄均可疑,可能與卷羽鵜鶘有混淆。在中國可能已絕跡。

外形特徵


斑嘴鵜鶘
斑嘴鵜鶘
斑嘴鵜鶘的體形比白鵜鶘和卷羽鵜鶘都小,體長為134~156厘米,體重5千克以上。嘴長而粗,呈粉紅的肉色,上下嘴的邊緣具有一排藍黑色的斑點,這也是它與卷羽鵜鶘的區別之一。虹膜為白色或淡黃色,具有不明顯的褐色。喉囊的顏色也與白鵜鶘和卷羽鵜鶘不同,為紫色,腳為黑褐色。夏季的羽毛上體為淡銀灰色,後頸的羽毛為淡褐色,較長而蓬鬆,像馬鬃一樣,到枕部則更為延伸,形成短的冠羽。飛羽主要為黑色,尖端色澤較淡。下體的羽毛為白色,腰部、兩脅、肛周和尾下覆羽等處都綴有葡萄紅色。冬季頭部、頸部、背部的羽毛為白色;腰部、下背、兩脅和尾下覆羽也是白色,但露出黑色的羽軸。翅膀和尾羽為褐色。下體均為淡褐色。
註:斑嘴鵜鶘圖冊網址

棲息環境


棲息於沿海海岸、江河、湖泊和沼澤地帶。

生活習性


單獨或成小群生活。善游泳,飛翔力亦強,兩翅扇動緩慢而有力,亦常在水面上空翱翔。游泳時頸伸得較直,嘴斜朝下。
主要以魚類為食,也吃蛙、甲殼類、蜥蜴、蛇等。

分佈範圍


分布圖
分布圖
分佈於緬甸、印度、伊朗、斯里蘭卡等亞洲南部國家一直到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
在中國分佈於長江下游、廣東、福建、雲南和台灣及海南島等東南沿海一帶。

繁殖方式


結群營巢。通常營巢於湖邊和沼澤濕地中高大的樹上。巢相當龐大,用樹枝和乾草構成。每窩產卵3~4枚,卵烏白色,大小為81~83mm×47~58mm,平均79mm×53mm。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天。

亞種分化


• 斑嘴鵜鶘指名亞種(拉丁學名: Pelecanus philippensis philippensis )
• 斑嘴鵜鶘新疆亞種(拉丁學名: Pelecanus philippensis crispus)

保護級別


• 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保護級別:Near Threatened ver 3.1
•2021年2月,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