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脫垂

胃黏膜脫垂

胃黏膜脫垂是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國內胃黏膜脫垂髮病率為1.05%~2.03%,多見於30~60歲男性。由於胃黏膜鬆弛和胃蠕動增強相互作用,致使胃黏膜逆行突入食管腔或脫入十二指腸球部,最終引起胃黏膜脫垂。胃黏膜脫垂的主要癥狀是腹脹、噯氣、上腹部不適或疼痛。胃黏膜脫垂的主要治療方法是一般治療、內鏡下治療和手術治療。胃黏膜脫垂少數併發胃炎、消化性潰瘍、幽門梗阻和消化道出血,嚴重影響生活甚至發生消化道大出血,危及生命。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普通外科

病因


● 胃黏膜脫垂的病因主要分為原發和繼發。
● 原發因素
● ● 高度活動的胃皺襞。
● ● 先天性胃皺襞肥大。
● 繼發因素
● ● 良性: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充血性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等良性疾病引起黏膜下水腫,黏膜鬆弛、皺襞形成。
● ● 惡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等惡性疾病浸潤黏膜,致使黏膜增生冗長,作為異物被增強的胃蠕動擠出幽門管。

癥狀


● 胃黏膜脫垂的主要癥狀是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取決於胃黏膜脫垂程度,但是胃黏膜脫垂的癥狀缺乏特徵性。
● 主要癥狀
● ● 輕症無任何癥狀。
● ● 上腹部不適。
● ● 上腹部疼痛,疼痛不規則,無固定部位,一般發生於餐后0.5~1小時,左側卧位通常使疼痛緩解或減輕,右側卧位常使疼痛加劇。
● 其他癥狀
● ● 反酸、噯氣。
● ● 噁心、嘔吐。
● ● 便血、嘔血。

檢查


● 確診胃黏膜脫垂的主要檢查是上消化道鋇劑檢查和胃鏡檢查。
● 上消化道鋇劑檢查
● ● 上消化道鋇劑檢查可以觀察食管、胃、十二指腸和上段空腸,是診斷胃黏膜脫垂的重要檢查手段。典型徵象包括:
● ● 幽門擴大,幽門管內有胃粗大的黏膜皺襞通過。
● ● 十二指腸蕈狀充盈缺損。
● ● 出現典型徵象可以明確診斷。
● 胃鏡檢查
● ● 胃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到是否存在胃黏膜脫垂,可明確診斷。

診斷


● 由於胃黏膜脫垂缺乏特徵性癥狀,醫生確診胃黏膜主要依靠上消化道鋇劑檢查和胃鏡檢查。診斷依據如下:
● 上消化道鋇劑檢查顯示幽門擴大,幽門管內有胃粗大的黏膜皺襞通過。十二指腸蕈狀充盈缺損。
● 胃鏡檢查顯示幽門前區黏膜異常粗大且冗長,並可有充血、水腫。胃竇部收縮時,異常粗大胃黏膜皺襞通過幽門口向十二指腸球部延伸堵塞幽門。胃竇部鬆弛時,黏膜仍未從幽門管完全回復到胃竇部。

鑒別診斷


● 由於胃黏膜脫垂癥狀缺乏特徵性,其他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食管裂孔疝等也可出現上腹部疼痛不適。
● 醫生一般通過上消化道鋇劑檢查、消化系統腫瘤標誌物檢測、胃鏡檢查來排除其他疾病。

治療


● 胃黏膜脫垂的治療主要包括一般治療、內鏡治療和外科治療。
● 一般治療
● ● 一般治療包括少食多餐、戒煙戒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採取左側卧位。適當給予解痙、鎮痛、抑酸藥物。有幽門梗阻者應禁食、胃腸減壓,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胃炎、胃潰瘍或上消化道出血者予相應治療。
● 內鏡下治療
● ● 包括經內鏡微波治療,經內鏡高頻電圈套法切除脫垂胃黏膜等。
● 手術治療
● ● 適用於病情嚴重、反覆出血尤其是大出血、幽門梗阻內科治療無效及懷疑癌變者,需考慮手術治療,以胃遠端切除術和胃十二指腸吻合術效果最好。

危害


● 胃黏膜脫垂患者經常出現上腹疼痛、胃燒灼感,嚴重者可影響日常生活,並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
● 胃黏膜脫垂常併發胃炎、消化性潰瘍、幽門梗阻和消化道出血,部分患者可發生消化道大出血甚至發生休克,危及生命。

預后


● 胃黏膜脫垂病情較輕者通過一般治療和內鏡治療,病情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病情較重者治療效果較病情輕者差,需考慮手術治療,治療後有複發的可能。

預防


● 先天性因素無法預防,一經診斷需積極進行治療。
● 良惡性疾病繼發的胃黏膜脫垂,可以通過預防相應原發病,起到預防胃黏膜脫垂的作用,主要預防措施包括:
● ● 保持身心健康,及時調整心理狀態,避免過大的精神壓力,預防因精神心理因素誘發胃黏膜脫垂。
● ●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切忌空腹上班和空腹就寢。合理調整飲食結構,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減輕胃腸負擔,減少胃腸道疾病患病風險。
● ● 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適當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個人抵抗力,預防感染。

參考文獻


● [1] 趙玉沛。中華醫學百科全書:普通外科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7.
● [2] 潘國宗。中華醫學百科全書:消化病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