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赤

胎赤

胎赤是一種病症名。出自《證治準繩·幼科》。胎赤多因胎中感受熱毒所致。

簡介


● 英文名稱:Fetal Rednes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兒科

古籍摘選


● 此胎中熱毒也,名胎赤。用生地、花粉、甘草、連翹各一錢,水煎服。外用浮萍、水苔搗爛絞汁,調朴硝、赭石敷之。(《驗方新編·小兒科雜治》)

名詞解釋


● 新生兒皮膚異常發赤,多因胎中感受熱毒而發。

百科解讀


● 胎赤是一種因胎中感受熱毒所致的新生兒疾病。

臨床表現

● 新生兒頭面、四肢的皮膚顏色異常發紅。
● 可兼見壯熱嘔吐,精神不寧,睡易驚醒,手足抽掣等癥狀。

病因病機

● 孕婦感受熱邪,或過食辛熱之物,歷久熱毒凝結,蘊於胎中所致。

病證鑒別

● 胎黃:以嬰兒出生后皮膚面目出現黃疸為主要特徵。胎赤是指初生兒在胎中感受熱毒,出生後肢體皮膚髮赤的疾病。從病名上而言,似乎只有嬰兒皮膚顏色黃、赤的區別,但是其實二者除命名相似外,不論是病因病機,還是臨床表現、治法方葯,都完全不同。
● 生理性胎赤:小兒出生之初,由於皮膚嬌嫩,驟與外界接觸,出現鮮紅色斑者,數天後可自行消退,為正常生理現象,不必治療。

治則治法

● 胎赤者,治宜清熱和血解毒。
● 方用清熱解毒湯。

預防調護

● 胎赤的主要原因是孕婦在懷孕期間,過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導致了胎兒不健康。孕期的飲食營養,不僅影響到胎兒的正常發育,也關係到出生后嬰幼兒的體質和智力。一般而言,有五大不宜和四大禁忌需要謹記。
● 五大不宜:不宜高糖飲食;不宜高蛋白質飲食;不宜高脂肪飲食;不宜高鈣飲食;不宜食用霉變食品。
● 四大禁忌:忌濫用補藥;忌熱性食品;不要擅自進補;忌濫用人蔘。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馬融。中醫兒科學。第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