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簡稱“卓越計劃”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國家教育部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範和引導。

啟動背景


高等工程教育
高等工程教育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培養了上千萬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撐了我國工業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支撐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是高等工程教育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三是形成了比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結構和體系。工程教育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具備良好基礎,基本滿足了社會對多種層次、多種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大量需求。
黨的十七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才強國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這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能夠適應和支撐產業發展的工程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我國工程科技隊伍的創新能力,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創新型工程人才;增強綜合國力,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人才。
高等工程教育要強化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的意識,確立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觀念,創新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構建布局合理、結構優化、類型多樣、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高等工程教育體系,加快我國向工程教育強國邁進。為此,高等工程教育要在總結我國工程教育歷史成就和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明確我國工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重點:
一是要更加重視工程教育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二是要更加重視與工業界的密切合作;
三是要更加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四是要更加重視工程人才培養國際化。

啟動大會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學召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啟動會,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協(學)會,共同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陳希出席會議並講話。教育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林蕙青主持會議。工信部、人社部、財政部等22個部門和單位的有關負責同志出席了會議,“卓越計劃”專家委員會的部分院士、20多家企業的代表和60多所高校的院校長參加了會議。

培養特點


教育部“卓越計劃”啟動會 陳希副部長講話
教育部“卓越計劃”啟動會 陳希副部長講話
“卓越計劃”具有三個特點:
一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
二是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
三是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

實施細則


主要目標

卓越計劃之清華大學
卓越計劃之清華大學
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優勢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以實施卓越計劃為突破口,促進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高等工程教育體系,促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

基本原則

卓越計劃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卓越計劃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遵循“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的原則。聯合有關部門和單位制定相關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業領域人才培養需求,指導高校和企業在本行業領域實施卓越計劃。支持不同類型的高校參與卓越計劃,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養類型上各有側重。參與卓越計劃的高校和企業通過校企合作途徑聯合培養人才,要充分考慮行業的多樣性和對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樣性,採取多種方式培養工程師後備人才。

實施領域

卓越計劃之上海交通大學
卓越計劃之上海交通大學
卓越計劃實施的專業包括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專業。要特別重視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才需求,適度超前培養人才。卓越計劃實施的層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個層次,培養現場工程師、設計開發工程師和研究型工程師等多種類型的工程師後備人才。

實施措施


一、創立高校與行業和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
二、以強化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三、改革完善工程教師職務聘任、考核制度;
四、擴大工程教育的對外開放;
五、教育界與工業界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標準。

部門職責


卓越計劃之南京大學
卓越計劃之南京大學
卓越工程師後備人才的教育培養工作,需要多個部門的政策支持,要加強政府相關部門之間、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之間、高校和企業之間、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共同採取措施,破解難題,教育界要加強與工業企業界的合作,高等學校要精心組織計劃的實施。地方政府要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本地區企業參與“卓越計劃”,並對本地區參與計劃的高校予以重點支持。
卓越計劃之華中科技大學
卓越計劃之華中科技大學
國務院主要參與部門:人社部、財政部、工信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住建部、交通部、商務部、國資委、質檢總局、安監總局、中國工程院、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等。主要參與行業協會: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石油和化工協會、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等行業協會等。
教育部將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關於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的安排,主動配合國務院有關部門,研究制訂支持工程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特別是有關教師的職務聘任與考核政策、實習安全與保險政策、聯合培養企業的財稅政策等,為實施“卓越計劃”,推進工程教育改革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教育部

教育部在五個方面採取措施推進該計劃的實施:
一是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企業由單純的用人單位變為聯合培養單位,高校和企業共同設計培養目標,制定培養方案,共同實施培養過程。二是以強化工程能力與創新能力為重點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在企業設立一批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學生在企業學習一年,“真刀真槍”做畢業設計。
卓越計劃之華南理工大學
卓越計劃之華南理工大學
三是改革完善工程教師職務聘任、考核制度。高校對工程類學科專業教師的職務聘任與考核要以評價工程項目設計、專利、產學合作和技術服務為主,優先聘任有在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教師晉陞時要有一定年限的企業工作經歷。
四是擴大工程教育的對外開放。國家留學基金優先支持師生開展國際交流和海外企業實習。
五是教育界與工業界聯合制訂人才培養標準。教育部與中國工程院聯合制訂通用標準,與行業部門聯合制訂行業專業標準,高校按標準培養人才。參照國際通行標準,評價“卓越計劃”的人才培養質量。

中國工程院

卓越計劃之天津大學
卓越計劃之天津大學
啟動“卓越計劃”,加緊培養一批創新性強、能夠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各類工程科技人才,著力解決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實踐性和創新性問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對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工程院周濟院長委託左鐵鏞院士到會講話)。
中國工程院高度重視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積極支持和配合教育部等相關部門開展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改革,並圍繞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組織開展了相關的諮詢研究。
實施“卓越計劃”,需要科技界、教育界和企業界攜手合作。
為支持計劃的實施,工程院推薦了十多位院士,與教育部聯合組建“卓越計劃”專家委員會,負責指導“卓越計劃”的組織實施工作,目的就是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將各方面專家的智慧凝聚到“卓越計劃”的具體實施之中,確保科學推進“卓越計劃”。

住建部

卓越計劃之東南大學
卓越計劃之東南大學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人事司副巡視員趙琦介紹了近年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支持高校土建類專業開展校企合作,培養優秀工程技術人才的經驗。趙琦表示,住建部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卓越計劃”給予支持:
一是與教育部門、行業學協會、企業、高校共同構建土建類專業“卓越計劃”組織管理體系。
二是研究制定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標準,為“卓越計劃”培養提供依據。
三是選擇部分通過土建類專業教育評估的院校參加“卓越計劃”的試點。
四是鼓勵建築企業、勘察設計機構及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卓越計劃”。

院校名單


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名單
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黑龍江工程學院
天津大學燕山大學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太原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
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
東華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上海電力學院東南大學河海大學
江南大學江蘇大學南京工業大學
南京工程學院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科技學院寧波工程學院合肥工業大學
合肥學院福州大學福建工程學院
南昌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山東理工大學鄭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
湖南工程學院華南理工大學汕頭大學
東莞理工學院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長安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理工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名單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印刷學院北京建築大學
北方工業大學中國民航大學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天津理工大學華北科技學院
防災科技學院河北工業大學華北理工大學
河北科技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中北大學
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東北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瀋陽大學瀋陽理工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瀋陽工業大學瀋陽建築大學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大連交通大學瀋陽化工大學
遼寧科技大學大連工業大學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工業大學東北電力大學
長春工程學院吉林化工學院東北林業大學
哈爾濱理工大學東北石油大學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上海電機學院南京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
蘇州大學揚州大學江蘇科技大學
南京郵電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徐州工程學院
淮陰工學院常州工學院鹽城工學院
蘇州科技學院常熟理工學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浙江理工大學溫州大學中國計量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安徽工業大學
安徽建築大學安徽科技學院廈門理工學院
江西理工大學華東交通大學東華理工大學
南昌航空大學景德鎮陶瓷學院南昌工程學院
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大學山東科技大學
煙台大學青島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
濟南大學山東建築大學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理工大學河南工業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鄭州輕工業大學南陽理工學院武漢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長江大學三峽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武漢工程大學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長沙理工大學南華大學
湖南工學院廣東工業大學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廣州大學寧夏大學青海大學
廣西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
海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輕化工大學成都大學
重慶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重慶郵電大學
重慶科技學院貴州大學昆明理工大學
西安科技大學西安石油大學西安工程大學
西安工業大學陝西科技大學西安郵電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
第三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名單
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新疆工程學院
金陵科技學院廈門大學集美大學
三明學院華中農業大學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雲南大學雲南農業大學西南林業大學
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石河子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