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圖書
該書系作者摘取《內經》、《脈經》之要旨,旁采歷代醫學之宏論效方,秉承家傳,傍通已意而成。全收共八,內、外、婦、兒、口齒各科俱備。
《醫學正傳》,綜合性醫書,又名《醫學正宗》,8卷。明虞摶(天民)撰於正德十年(1515年)。書前列“醫學或問”50條,闡發前人“言不盡意之義“。其學以朱震亨為宗,而參以張機、孫思邈、李杲諸家之說,各選其方之精粹者,次于丹溪要語之後。並參以虞氏家傳經驗、臨床體會及學術見解,對經典著作以及前輩醫學家許多論點做了縱橫評述。介紹了傷寒、溫病、內科雜病、婦、兒等73種病證,收集了1000餘方,對每一病證分列“論、脈證、方治”,或附醫案。虞氏對咒禁,巫術,以運氣推算病期、病證和治法等均持批判態度。
作 者:虞摶
出版社:中醫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年2月
所屬分類:醫學>中醫學>經典古籍
虞摶(1438~1517),字天民,浙江義烏花溪人,故自號花溪恆德老人。其祖輩數代業醫,虞氏中年後以醫名著稱,據自述系得自“祖父口傳心授”。其曾叔祖誠齋“與丹溪生同世,居同鄉,於是獲沾親炙之化,亦以其術鳴於世”。
虞氏對朱丹溪之醫學思想與經驗很推崇,說“《格致餘論》、《局方發揮》等編,皆所以折衷前哲,尤足以救偏門之弊,偉然百世之宗師也”。他對朱丹溪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論點加以發揮,說“夫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者,……非直指氣為陽而血為陰也,經日:‘陽中有陰,陰中亦有陽’。正所謂獨陽不生,獨陰不長是也”。但虞氏也並非唯丹溪之說為是,指出“丹溪之書,不過發前人所未發,補前人所未備耳!若不參以諸賢所著而互合為一,豈醫道之大成哉!”可見他很注意吸收歷代醫家之長,而且即使在他年逾古稀之時,還懷著“將欲采歷代名醫經驗,總成一書,名為古今諸賢醫案”的計劃,但終因年老而未實現。
虞氏將自己學習古代經典醫籍與各家學說的心得,結合自己的見解與醫療經驗,於正德十年(1515)撰成《醫學正傳》八卷,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書中所載對小兒便秘的香油灌腸術,是很有價值的創造。他針對一例便秘25天,各種通便措施均無效者,創用“口含香油以小竹筒一個套入肛門,以香油吹入肛內,過半時許,病者自雲其油入腸內如蚯蚓漸漸上行,再過片時許,下黑糞一二升,困睡而安。”
除《醫學正傳》外,虞氏還撰有《方脈發矇》、《半齋稿》等。
現存明萬曆年間刻本及17世紀日本刻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出版。
《醫學正傳》為明代虞摶編著,是一部中醫綜合性著作。
收載近百種病證,每病為一個門類,病下設論、脈法、方法幾個項目,有理,有法,有方,有葯,有按,有案。其論治傷寒宗仲景,內傷宗東垣,雜病尊丹,旁徵博引,參以已見,為一部具有實用價值的中醫古藉。
此書前列“醫學或問”51條,系虞氏對醫學上的一些問題進行辨析,以申明前人“言不盡意之義”。次分述臨床各科常見病證,以證分門,每門先論證,次脈法,次方治。凡所述諸證,均先立論,必以《內經》要旨為提綱。其證治則以朱丹溪學術經驗為本。脈法採摭《脈經》,傷寒、內傷、小兒病分別宗法張仲景、李杲和錢乙。作者廣泛參考諸家學說,結合家傳和個人學術經驗予以論述。虞氏對咒禁、巫術,以運氣推算病期、病證和治法等均持批判態度。
現存多種明刻本、日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書為虞摶所撰,成於正德乙亥(1515)。系據《素問》 、 《難經》要旨,參以諸家學說,博收廣集,旁通己意而成。於嘉靖辛卯(1531)刊行。萬曆五年(1577)、六年(1578)有重刊本,近代會文堂有石印本。人民衛生出版社於1965、1981年先後兩次刊印。
本書共8卷,卷1首設“醫學或問”51條,闡述醫學源流、授受、亢害承製、丹溪醫說、四診合參等內容,頗有見地。“或問”后按內、外、婦、兒科分述近百種病證,收一千餘方。諸病總論皆采《內經》要旨,脈法取王叔和,傷寒宗張仲景,內傷宗李東垣,小兒尊錢乙。余病均以丹溪為主,摘選劉河間、張於祁、李東垣等諸家醫方、家傳及個人歷驗效方附於后。本書是一部綜合性臨床參考書,對後世有一定影響。
虞氏繼承祖父醫業,私淑丹溪之遺風,經40年對《素問》、《難經》等古醫籍之鑽研,參考歷代醫家所述,並結合本人臨床經驗,於正德乙亥(1515)編撰成《醫學正傳》。其學以朱震亨為宗,而參以張機、孫思邈、李杲諸家之說。據其自序載:“目之曰《醫學正傳》,將使後學知所適從,而不蹈偏門以殺人,蓋亦端本求源之意耳。”
夫醫之為道,民命死生所系,其責不為不重。籍或不經儒術,業擅偏門,懵然不知,正道不反,幾於操刃以殺人乎!粵自神農嘗百葯,制本草,軒岐著《素問》,越人作《難經》,皆所以發明天地人身陰陽五行之理,卓為萬世醫家祖,不可尚已。厥後名醫代作,躡聖門而探玄微者,未易悉舉。又若漢·張仲景、唐·孫思邈、金之劉守真、張子和、李東垣輩,諸賢繼作,皆有著述,而神巧之運用,有非常人所可及也。其所以辨內外、異攻補而互相發明者,一皆祖述《素》、《難》而引伸觸類之耳。其授受相承,悉自正學中來也。吾邑丹溪朱彥修先生,初游許文懿公之門,得考亭之餘緒。愛自母病,刻志於醫,求師於武林羅太無,而得劉、張、李三家之秘,故其學有源委,術造精微。所著《格致餘論》、《局方發揮》等編,皆所以折衷前哲,尤足以救偏門之弊,偉然百世之宗師也。東陽盧和氏類集丹溪之書為《纂要》,俾醫者出入卷舒之便,其用心亦勤矣,以愚觀之,猶未足以盡丹溪之餘緒。然丹溪之書,不過發前人所未發,補前人所未備耳,若不參以諸賢所著,而互合為一,豈醫道之大成哉。愚承祖父之家學,私淑丹溪之遺風,其於《素》、《難》,靡不苦志鑽研,然義理玄微,若坐豐,迨閱歷四紀於茲,始知蹊徑。今年七旬有八矣,桑榆景迫,精力日衰,每憾世醫,多蹈偏門,而民命之夭於醫者不少矣。是以不揣荒拙,銳意編集,以成全書,一皆根據乎《素》、《難》,綜橫乎諸說,傍通己意,而不鑿以孟浪之空言,總不離乎正學範圍之中,非敢自以為是,而附會以誤人也,目之曰:醫學正傳,將使後學知所適從,而不蹈偏門以殺人,蓋亦端本澄源之意耳。高明之士,幸毋誚焉。
時正德乙亥正月之望,花溪恆德老人虞摶序。
卷之一 | |||
醫學或問 | 中風附:胃風 | 傷寒 | |
卷之二 | |||
瘟疫 | 斑疹附:冷丹 | 內傷 | 中暑 |
濕證 | 燥證 | 火熱 | 郁證 |
痰飲 | 咳嗽 | 哮喘 | 瘧證 |
霍亂 | 泄瀉 | ||
卷之三 | |||
痢 | 嘔吐 | 噎膈 | 呃逆 |
吞酸 | 嘈雜噯氣 | 痞滿 | 腫脹 |
積聚 | 虛損 | 勞極 | |
卷之四 | |||
眩運 | 頭痛 | 胃脘痛 | 腹痛 |
腰痛 | 脅痛 | 諸氣 | 疝氣 |
腳氣 | 痛風 | 痿證 | 諸蟲 |
卷之五 | |||
麻木 | 耳病 | 目病 | 口病 |
喉病 | 齒病 | 鼻病 | 痔漏 |
汗證 | 厥病 | 癲狂癇證 | 邪祟 |
怔忡驚悸健忘證 | 三消 | 卷之六 | 便濁遺精 |
淋閉 | 秘結 | 黃膽 | 瘡瘍 |
癘風 | 破傷風 | 婦人科上月經 | 婦人科中 胎前 |
婦人科下 產後 | 小兒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