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神經母細胞瘤
小兒神經母細胞瘤
小兒神經母細胞瘤(NB)從原始神經嵴細胞演化而來,交感神經鏈、腎上腺髓質是最常見的原發部位。不同年齡、腫瘤發生部位及不同的組織分化程度使其生物特性及臨床表現有很大差異,部分可自然消退或轉化成良性腫瘤,但另一部分患兒卻又十分難治,預后不良。在過去的30年中,嬰兒型或早期NB預後有了明顯的改善,但大年齡晚期患兒預后仍然十分惡劣。在NB中有許多因素可影響預后,年齡和分期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
屬胚胎性腫瘤,多位於大腦半球。
Shimada分類結合年齡將病理分成4個亞型,臨床分成2組,4個亞型即包括NB(Schwannin少基質型);GNB混合型(基質豐富型);GN成熟型和(3NB結節型(包括少基質型和基質豐富型),前3型代表了NB的成熟過程,而最後一型則為多克隆性。對NB而言,細胞分化分為3級,包括未分化、分化不良、分化型;細胞的有絲分裂指數(MKI)也分為低、中、高3級。Shimada分類綜合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有絲分裂指數和年齡,將NB分為臨床預后良好組(FH)和預后不良組(UFH)。
1.FH包括以下各類
(1)NB,MKI為低中度,年齡<1.5歲。
(2)分化型NB,MKI為低度,年齡1.5~5歲。
(3)GNB混合型。
(4)GN。
2.UFH包括
(1)NB,MKI高級。
(2)NB,MKI為中級,年齡1.5~5歲。
(3)未分化或分化不良型NB,年齡1.5~5歲。
(4)所有>5歲的NB。
(5)GNB結節型。
臨床表現與原發部位、年齡及分期相關。65%患兒腫瘤原發於腹腔,大年齡兒童中腎上腺原發佔40%,而在嬰兒中只佔25%。其他常見部位為胸腔和頸部。約10%病例原發部位不明確。約70%NB在5歲前發病,極少數在10歲以後發病。
1.不同部位的腫塊
最常見的癥狀為不同部位的腫塊。
(1)原發於腹部 以腎上腺及脊柱二側交感神經鏈原發多見,一般在腫塊較大時才出現癥狀,可有腹痛、腹圍增大、腰背部飽滿、捫及腫塊、胃腸道癥狀。
(2)原發於胸腔 有縱隔壓迫相關癥狀及呼吸道癥狀,如氣促、咳嗽等。
2.晚期表現
患兒常有肢體疼痛、貧血、發熱、消瘦、眼眶部轉移。眼眶部轉移形成具有特徵性的熊貓眼,表現為眼球突出、眶周青紫。其他可有高血壓及腫塊部位相關壓迫癥狀,如有椎管內浸潤壓迫時出現運動障礙、大小便失禁等。
3.轉移途徑
NB主要轉移途徑為淋巴及血行。在局限性病變患兒中約35%有局部淋巴結浸潤,血行轉移主要發生於骨髓、骨、肝和皮膚,終末期或複發時可有腦和肺轉移,但較少見。嬰兒病例就診時局限性病變、局限性病變伴有局部淋巴結轉移、播散性病變分別為39%、18%和25%;但在大年齡兒童中分別為19%、13%和68%,也即大年齡患兒就診時多數已處疾病晚期。
1.病理活檢
盡量爭取病理活檢以明確診斷及分型,為確定病變範圍及臨床分期,應做骨髓活檢或塗片,骨髓中發現NB腫瘤細胞,85%~90%患兒尿中兒茶酚胺代謝產物同型香酸(HVA),香草基杏仁酸(VMA)增高,NB時血LDH可升高,並與腫瘤負荷成正比,可用熒光原位雜交法(FISH)檢測腫瘤細胞N-MYC的擴增情況,如大於10倍,常提示預后不良,細胞遺傳學檢查可發現1p-或N-myc擴增。
2.影像學檢查
選擇性骨骼X線平片,X線胸片,骨掃描,胸,腹部CT或MRI,影像學所示腫塊中常有鈣化灶,原發於胸腔時多見於后縱隔脊柱兩側,原發於腹腔時多見於腎上腺或后腹膜脊柱兩側。
1.診斷方法
組織病理學檢查是NB診斷的最重要手段,有時需結合免疫組織化學、電鏡以明確診斷。影像學檢查發現有與NB特徵相符合的腫塊,同時骨髓中發現NB腫瘤細胞,有明顯增高的兒茶酚胺代謝產物(HVA或VMA)也可做出診斷。如病理診斷有困難時,染色體檢查發現有1p缺失或N-myc擴增支持NB診斷。
2.診斷分期
同時應包括診斷分期,美國兒童腫瘤協作組分期系統(CCSG)如下:
Ⅰ期:腫瘤局限於原發器官。
Ⅱ期:腫瘤超出原發器官,但未超過中線,同側淋巴結可能受累。
Ⅲ期:腫瘤超過中線,雙側淋巴結可能受累。
Ⅳ期:遠處轉移。
Ⅵs期:<1歲,原發灶為Ⅰ、Ⅱ期,但有局限於肝、皮膚、骨髓的轉移灶。
主要根據病理檢查確診。
由於NB預后差異大,部分患兒如小年齡、早期NB預后明顯優於大年齡晚期組,因此應根據患兒的預后因素,如年齡、分期、N-myc擴增、1p缺失等採用分級治療。早期患兒無N-myc擴增及1p缺失,可僅做手術,手術后隨訪。而大年齡、晚期,伴有N-myc擴增,1p缺失者,需接受強化療和手術,直至骨髓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