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客熱

暴風客熱

暴風客熱,中醫病名。又名暴風客熱外障、暴疾風熱外障等,俗稱火眼。暴風客熱是因風熱之邪侵目所致。以白睛猝然紅赤,生眵流淚為主要表現的外障類疾病。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指傳染性不強、細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卡他性結膜炎及過敏性結膜炎。

簡介


● 英文名稱:Sudden Attack of Wind-heat on the Ey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眼科

古籍摘選


● 暴風客熱證:卒然而發,其證白仁壅起,包小烏睛,疼痛難開,此肺經受毒風不散,熱攻眼中,致令白睛浮腫,雖有腫脹,治亦易退,非若腫脹如杯之比,宜服瀉肺湯。(《張氏醫通·目痛》)

名詞解釋


● 風熱之邪,客於白睛,以卒然紅赤腫脹,癢痛不適,流淚生眵為主要表現的傳染性眼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本病俗稱暴發火眼。又名風熱赤眼、暴風客熱外障。

臨床表現

● 自覺癥狀:患眼磣澀癢痛,灼熱流淚,眵多黏稠;可見惡寒發熱,鼻塞頭痛,溲赤便秘等症。
● 眼部檢查:白睛紅赤、浮腫,胞瞼紅腫,胞瞼內面紅赤,眵多黏稠。嚴重者可見附有灰白色偽膜,易擦,但易復生。

現代醫學範疇

● 該病類似於急性卡他性結膜炎,屬急性細菌性結膜炎。
● 患眼有異物感、燒灼感、流淚;結膜充血,粘液性或膿性分泌物;嚴重病例有眼瞼浮腫、球結膜水腫和結膜下出血。

病因病機

● 驟感風熱之邪,客留肺經,風熱相搏,上犯白睛而發;若既往有肺經蘊熱,則病症更甚。

治則治法

● 內治以祛風清熱為基本治則,外治則應滴用清熱解毒滴眼液或抗生素滴眼液。

預防調護

● 本病可通過患者的手帕、毛巾等傳播,應加強其防治。
● 進行衛生宣傳教育,向群眾普及本病的概念、危害、傳染途徑、診斷與治療方法,使群眾有所了解,以便進行預防。
● 改善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不混用私人毛巾,洗臉、洗澡時用流動水。若已有患者,區分患者的洗臉用具。在服務行業中,要嚴格規定其洗臉用具的消毒、清潔,以免引起互相感染。如患者只有一眼患病,另一眼更須防護,以防患眼分泌物及滴眼液流入另一隻未患病的眼。
● 禁止包紮患眼。
● 可選用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黃連、玄明粉煎水洗患眼,每日2~3次。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彭清華。中醫眼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