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德的結果 展開
- 漢語漢字
- SBS電視台出品韓劇
德
漢語漢字
德(拼音:dé)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德的古字形從彳(或從行)、從直,以示遵行正道之意。也有人認為“德”的本義是登上、升。“德”常用於指道德、品德,引申指有道德的賢明之士。“德”是美好的,故又引申有恩惠、感恩。又引申指客觀規律等意義。德在古代文獻中也與“得”通,表示得到。
德
德的象,是“⊙”和“德”;數,是一;理,是老子《德道經》德篇的“德”;炁,是修之身的五德能量。
德一。德是五種能量元素的聚合體,“德一”指德尚未分解為五,能量結構保持穩定性和完整性的狀態。“德一”狀態是一種特殊的光狀質元形態,不受物相的束縛。
德與炁。“道生一”的“一”即是德,在物相之外是德,在物相之內又名之為“炁”。只有以德修身實現了“得一”,才能“執一”。古代文化中,在“德”這一能量沒有進入任何物相實體的時候,稱之為“德”;而一旦它進入物相之中,古人就把它命名為“炁”,因為屬性發生了改變。“炁”字,上面一個“無”,下面四點水。古代的這個字有的甚至在下面用個“火”,來代表德的能量進入有相物體的存在形態,表述這一能量具有光明性,以及與人類的心臟具有高度親和力。下面用四點水,則表明了這種能量體是一種正能量,是先天能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充滿天穹的“德一”能量,既能夠化生物相之水,同時水又是德能量的最佳載體;德能量與水降落地球上之後,德具有六種質象發揮孕育和生養的功效,五運六炁就是由“德一”所化生。
2張
德
會意兼形聲字。從甲組圖1的甲骨文形體來看,它的左邊是“彳”(chì),它在古文字中多表示“行走”之義;右部是“直”字,其字形像一隻眼睛上面有一條直線,表示眼睛要看正;二者相合就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之義。“直”也有表示讀音的作用。甲組圖2的甲骨文是“行”字中間一個“直”字,它所表達的含義與甲組圖1是一樣的。西周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的形體基本相似,只是有的字形在右邊的眼睛下加了一顆“心”(圖4),這時的人們又給“德”字的含義加了一條標準,即除了“行正、目正”外,還要“心正”,可見人們對“德”字的含義標準要求越來越高。大約到春秋,“直”字上部一豎漸變為“十”字形(圖6)。《說文解字》小篆在“目”下加個“拐橫”。這樣一來,秦始皇用小篆“書同文”后之“德”字,便固定了下來。此後的楷書也只是對其筆畫稍作規整而已。
“德”在金文中又寫作“惪”,曾有學者認為“惪”是“德”的古字。實際上“惪”比“德”出現得更晚,是為“德”的異體字。作為正直、坦率、誠實、自然之“直”,一直被古人視為“德”之重要表徵。所以人們乾脆將“德”字寫作“直”下一個“心”,即為“惪”。在《說文解字》中,許慎把“惪”和“德”分列為兩個字頭,他認為“惪”是指身外對人使有所得,身內對己也同樣有所得;“德”則是登、升的意思。
●德
dé
● ●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備。度~量力。~高望重。
● ● 心意,信念:一心一~。
● ● 恩惠:~施。~澤(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
● ● 姓。
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dé | 名詞 |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 virtue;integrity | 《論語·述而》:“德之不修,學之不講。”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德行;品德;道德;公德;德才兼備;德高望重 |
指有德行的人。 | 《周禮·夏官·司士》:“以德詔爵。” 《論語·里仁》:“德不孤,必有鄰。” | ||||
行為;特指好的品行。 | 《左傳·成公十六年》:“民生厚而德正。” 《論語·子張》:“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 ||||
善行;仁愛;仁政。 | kindness | 《尚書·盤庚上》:“丕乃敢大言,汝有積德。” 《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 德政 | ||
恩惠;恩德。 | kindness;favor | 《詩經·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飽以德。” 孫奕《文說·句法同》:“范雎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 以怨報德;以德報怨 | ||
心意;情意。 | 《詩經·邶風·谷風》:“既阻我德,賈用不售。” 《詩經·衛風·氓》:“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如:離心離德。 | 功德;積德;同心同德;離心離德 | |||
古人認為萬物因“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后泛指事物的屬性。 | 《管子·心術上》:“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 《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 ||||
古代特指天地化育萬物的功能。 | 《周易·乾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月。” 《淮南子·天文訓》:“日冬至則斗北中繩,陰氣極,陽氣萌,故曰冬至為德。” | ||||
福;喜慶的事。 | 《禮記·哀公問》:“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 | ||||
古代五行之說。指一種相生相剋循環不息,當運時能主宰天道人事的天然勢力。 |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 | 五德 | |||
指鳳凰頭上的花紋。 | 《山海經·海內經》:“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鳥首文曰德。” | ||||
(Dé)指德國。 | 德語 | ||||
(Dé)姓氏用字,參看“德姓” | |||||
動詞 | 感恩;感激。 |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王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 《陳書·周迪傳》:“訥於言語,而襟懷信實。臨川人皆德之。” | 感德 | ||
給予恩惠。 | 《左傳·昭公七年》:“今無祿早世,不獲久享君德。” | ||||
德教;教化。 |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 | ||||
登高,攀登。 | ascend | 《周易·剝卦》:“君子德車。” | |||
通“得”。得到。 | get | 《荀子·解蔽》:“德道之人,亂國之君非之上,亂家之人非之下,豈不哀哉!” | |||
形容詞 | 謂有道德。 | 《國語·周語下》:“吾聞之,國德而鄰於不修,必受其福。” | |||
zhí | 形容詞 | 通“直”。理直。 |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辯而不德,必加於戮。” | ||
通“植”。正立。 | 《禮記·玉藻》:“立容德。” |
2張
德
【卷二】【彳部】多則切(dé)
德,升也。從彳㥁聲。
【卷十】【心部】多則切(dé)
惪,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從直從心。
?,古文。
〖註釋〗①升: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古升、登、陟、得、德五字義皆同。”
【卷二】【彳部】
升也。
段註:升當作登。辵部曰:遷,登也。此當同之。德訓登者,《公羊傳》:公曷為遠而觀魚,登來之也。何曰:登讀言得。得來之者,齊人語。齊人名求得為得來。作登來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唐人詩:千水千山得得來。得即德也。登德雙聲。一部與六部合韻又冣近。今俗謂用力徙前曰德,古語也。
從彳,?聲。
段註:多則切。一部。
【卷十】【心部】
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
段註: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德者,升也。古字或叚得為之。
從直心。
段註:《洪範》三德:一曰正直,直亦聲。多則切。一部。
廣韻
多則切,入德端 ‖直聲職部(dé)
德,德行。又惠也,升也,福也。亦州名,秦為齊郡地,漢為平原郡,武德初為德州,因安德縣以名之。多則切。九。
惪,古文。
【寅集下】【彳部】德·康熙筆畫:15 ·部外筆畫:12
《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竝登入聲。《廣韻》:德行也。《集韻》:德行之得也。《正韻》: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易·乾卦》:君子進德修業。《詩·大雅》: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書·臯陶謨》: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又《洪範》: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周禮·地官》:六德:知、仁、聖、義、中、和。
又《玉篇》:德,惠也。《書·盤庚》:施實德於民。《詩·小雅》:既飽以德。
又善敎也。《禮·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註:德謂善敎。
又感恩曰德。《左傳·成三年》:王曰:然則德我乎。疏:德加於彼,彼荷其恩,故謂荷恩為德。《後漢·樊曄傳》:光武微時,曄餽餌一笥,帝德之不忘。
又《韻會》:四時旺氣也。《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又謚法:綏柔士民,諫爭不威,執義揚善,曰德。
又《說文》:升也。
又《玉篇》:福也。
又星名。《前漢·郊祀志》:望氣王朔言,后獨見填星出如瓜。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雲。註:德星,既填星也。
又《韻會》:亦作悳。《前漢·賈誼傳》:悳至渥也。
又州名。《廣韻》:秦為齊郡地,漢為平原郡。武德初為德州,因德安縣以名之。
又葉都木切,音篤。謝惠連《雪賦》:曹風以麻衣比色,楚謠以幽蘭儷曲。盈尺則呈瑞於豐年,袤丈則表沴於陰德。
又葉得各切,當入聲。《易林》:酒為歡伯,除憂來樂,福善入門,與君相索,使我有德。
【卯集上】【心部】悳·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8
《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竝音得。《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從直從心。《六書精薀》:直心為悳。生理本直,人行道而有得於心為悳。小篆加彳,取行有所復之義。長箋:《論語》:以直報怨,以悳報悳,則知直即是悳。通溷用德,非是。時尚茂密,故悳字幾廢。陰復春曰:道悳之悳,《說文》從直從心。德字從彳從㥁,升也。今道悳字皆作德,而悳㥁字但為古文矣。別詳德字注。
道德 品德 德馨 恩德 德育 報德 功德 醫德 缺德 私德 積德 陰德 德性 正德
德深望重、德言工貌、德言容功、德業長昭、德尊望重
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t | ək | |
王力系統 | 職 | t | ək | |
董同龢系統 | 之 | t | ə̂k | |
周法高系統 | 職 | t | ək | |
李方桂系統 | 之 | t | ək | |
西漢 | 職 | |||
東漢 | 職 | |||
魏 | 德 | ək | ||
晉 | 德 | ək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德 | ək | |
北魏後期北齊 | 德 | ək | ||
齊梁陳北周隋 | 德 | ək | ||
隋唐 | 高本漢系統 | t | ək | |
王力系統 | t | ək | ||
董同龢系統 | t | ək | ||
周法高系統 | t | ək | ||
李方桂系統 | t | ək |
韻書集成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韻系 | 字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德 | 曾 | 入聲 | 二十五德 | 登 | 端 | 開口呼 | 一 | 全清 | 多則切 | tək | |
集韻 | 置 | 止 | 去聲 | 七志 | 之 | 知 | 開口呼 | 三 | 全清 | 竹吏切 | ȶie | |
德 | 曾 | 入聲 | 二十五德 | 登 | 端 | 開口呼 | 一 | 全清 | 的則切 | tək | ||
韻略 | 入聲 | 德 | 的則切 | |||||||||
增韻 | 入聲 | 德 | 多則切 | |||||||||
中原音韻 | 德 | 入聲作上聲 | 齊微 | 端 | 齊齒呼 | 全清 | tei | |||||
中州音韻 | 入聲作上聲 | 齊微 | 當忒切 | |||||||||
洪武正韻 | 德 | 入聲 | 七陌 | 庚 | 端 | 都 | 全清 | 多則切 | tək |
◎ 贛語:dek5
◎ 客家話:[陸豐腔] det7 [客英字典] det7 [台灣四縣腔] det7 [梅縣腔] det7 [海陸腔] det7 [客語拼音字彙] ded5 [沙頭角腔] diet7 [寶安腔] det7 [東莞腔] det7
◎ 粵語:dak1
書影
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