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津液的結果 展開

津液

津液

中醫基礎理論名詞。①指飲食精微通過胃、脾、肺、三焦等臟腑的作用而化生的營養物質。在脈內的,為組成血液的成分;在脈外的,遍佈於組織間隙之中。津和液通常並提,但二者在性質、分佈和功能方面,均有不同之處。②泛指一切體液及其代謝產物。出《素問·靈蘭秘典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又《靈樞·決氣》:“腠理髮泄,汗出溱溱,是謂津”。從而說明尿與汗均由津液化生,並對體液有調節作用。

簡介


● 英文名稱:Fluid and Humor/Body Fluid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精神氣血津液

古籍摘選


● 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靈樞·癰疽》)

名詞解釋


● 津與液的合稱,人體的正常水液。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臟腑組織器官的內在液體及其有關的分泌物,如汗液、淚液、鼻涕等。津與液經常合稱,津是質地清稀的,液是質地黏稠的,津液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津液的生成與輸布

● 津液主要來源於水谷精微,水液入胃,吸收水谷中的部分精微和水液,小腸泌別清濁,將水液大量吸收,並將糟粕運送至大腸,大腸再進一步吸收水液,最終形成糞便。在津液的生成過程中,需要脾升清功能的作用,“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再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在腎氣的蒸騰氣化下,津液被重新吸收利用,濁者則化為小便排出體外。因此在津液的生成與輸布環節中,肺之宣降、脾之運化、腎之蒸騰氣化,及三焦之通利相互配合,才能保證津液正常生成與輸布。

津液的排泄

● 津液的排泄主要通過小便與汗液,此外呼氣與糞便也會帶走津液。小便的排泄與腎和膀胱有關。汗液的排泄與肺相關。在呼氣時一部分水液排出體外,排便時也帶走部分津液。如果肺、腎、膀胱及大腸功能異常,會導致津液排泄的通路受阻,出現津液代謝異常,主要表現為排出不暢與過度排出。如膀胱濕熱會導致尿痛及排尿困難,腎陽虧虛,氣化不利,會出現小便清長。

津液的生理功能

● 津液是均液態物質,富含營養。
● 津的質地清晰,輸佈於體表,可以滋潤皮膚與肌肉,濡養五官九竅。如淚可以濡養雙目,涕可以防止鼻腔乾燥,唾液可以濡養口腔,汗液可以濡養毛髮並排出熱量。
● 液是水液中稠厚的部分,富含營養,因此既有濡養作用,又有滋潤作用。液分佈在關節可以潤滑關節腔,使關機活動靈活自如。津液也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血液的大部分成分為津液,滲入血脈中的津液也能起濡養脈道的作用。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