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7條詞條名為潘濤的結果 展開
潘濤
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潘濤,男,1969年11月出生,工學碩士,研究員,中共黨員。環境工程領域從業20餘年,現任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任國家環保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管理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環保科技專家、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專家、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專家、北京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環境科學》雜誌編委等職務。
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污染控制及環境修復技術研發、環境管理政策和技術研究。
在研究開發方面,歷年主持和承擔了50餘項研究課題,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染色廢水處理工程示範研究、北方缺水城市景觀水體水質生態修復技術研究、垃圾焚燒飛灰製備水泥關鍵技術研發、丙烯酸及其酯類高濃度廢水生物處理技術研發、中意合作北京泃河流域水環境管理試點研究等。2008年作為技術負責人主持起草《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條例》,2010年主持“北京市污染源清單編製與更新機制研究與示範”,2012年主持北京市科技計劃重大課題“工業塗裝企業VOCs控制技術改進與示範”,2013年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北京市大氣污染源清單研究與示範”,2014年主持國家環保公益專項“餐飲業揮發性有機物及顆粒物排放特徵及控制技術研究”;
在工程化應用方面,主持了近50項水污染治理工程的設計和承包項目,涉及城鎮污水處理、水環境修復以及印染、化工、食品、製藥、印刷等工業行業,重點項目包括北京印鈔廠擦版液配製及廢水處理工程、北京寬溝景觀水體恢復與保持示範工程、漢石橋濕地自然保護區水質凈化工程、水立方和國家網球中心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等。
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8項,主持制修訂環保標準7項,發表論文50餘篇,主編《廢水處理工程技術手冊》、《廢水處理設備與材料手冊》、《廢水污染控制技術手冊》(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等6部專著,參編著作3部。
我國廢水治理工程化技術研究及應用領域的領軍人物,擅長的研究領域為水污染防治工程研究與設計、三廢處理與綜合利用。該同志一直從事工業廢水治理工程化技術的開發研究和利用,完成各類科研和工程項目六十二項,主要包括:國家九五攻關項目"面向21世紀的環境政策--發展環境保護產業的技術經濟政策研究"、北京市地下水水質衰退及污染防治研究、《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條例》起草、北京大觀園景觀水體修復工程、《生活垃圾填埋場惡臭污染控制技術規範》起草、農村地表水域生態保護技術研究奧林匹克公園網球中心、曲棍球場、射箭場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北京印鈔廠擦版液配製及廢水處理工程等。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等獎勵10項,發表論著15篇(部)。
北京環科院院長:車排放是污染主要來源毋庸置疑
媒體和網上關於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張仁健研究員關於北京市大氣PM2.5來源解析的有關報道,其中機動車和垃圾焚燒貢獻為4%的結論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網上爭論也很多。
據潘濤介紹,機動車排放對PM2.5濃度的貢獻,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一次粒子,即直接排放的PM2.5,二是二次粒子,也就是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氣態污染物在大氣中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PM2.5。如果仔細分析張仁健研究員的結論,北京市PM2.5的六個來源中包括二次無機氣溶膠,貢獻比例是26%,這裡面就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所以即使引用他的結論,機動車的影響也不止4%。
從科學方法上講,PM2.5的來源解析是把採到的PM2.5樣品進行化學組分分析,通過一定的模型演算去推測污染物來自哪裡,是一種間接的方法,而最直接反應機動車排放貢獻的方法是污染源清單。從2007年污染源普查開始,北京市環科院一直致力於北京市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的編製、更新工作。根據我們制訂的清單,北京市生成PM2.5的兩種最主要的前體物(通過反應能夠生成PM2.5的氣態物質)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機動車排放所佔的比重分別高達42%和32%,這更加直接地印證了機動車尾氣是北京市大氣污染的主要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