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牙

佛牙

徠佛牙指釋迦摩尼的牙齒,釋迦牟尼佛的涅盤地在古印度拘屍那伽城,涅盤年代有多種說法,今取公元前五三四年之說。該年五月月圓日夜半,佛陀在拘屍那伽城附近的優波伐檀那林雙菩提樹下涅盤,時年八十歲。佛陀荼毗后所得的舍利,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未燒盡的遺骨殘片,如四顆牙齒(現人間僅存二顆,詳見下文)一截手指骨、兩根鎖骨、部分頭頂骨及幾根頭髮等。

涅盤


當時葬法已有三種與四種之分。三種葬法是火葬(梵言<荼毗>)、水葬、野葬(棄之荒野);四種葬法是火葬、水葬、土葬、林葬(棄之森林)。《毗奈耶雜事》說:(佛言:比丘)身死,應為供養。比丘不知云何供養。佛言:應為焚燒)。佛陀把火葬列為諸種葬法之首,其俗延續至今。佛陀荼毗后,阿難等弟子從灰盡中得到佛陀舍利(八斛四斗)(《釋門正統》)。另說一石六斗(《毗奈耶雜事》)。但二說顯然都不是準確計量。至於當時收拾出何種舍利,從流傳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及佛教典籍中的記載可知,佛陀身體的遺骨殘片大約不止這些,但未能一一詳記。另外一種是《釋氏要覽》中記述的如五色珠般光瑩緊固的舍利子和白色珠狀舍利子。後者存世較多,分佈亦廣。
釋迦牟尼佛的舍利不但在今日至尊至重,在佛陀時代也極為寶貝。當時各國為了爭奪佛舍利,曾陣兵城下,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嚴陣以待,揚言(不惜身命,當以力取)。在此緊急時刻,一位名叫香姓的婆羅門從中調解,建議均分舍利,以避免引起爭戰。此議被前來爭奪舍利的八國國王接受,於是舍利被分為八份,每國一份各自請回建塔供奉。這次事件佛教史稱(八王分舍利)。在以後漫長的歷史中,佛舍利因各種因緣,逐漸流散至世界各地。

諸國記載


關於佛牙舍利在古印度等西域諸國的記載,我國東晉法顯所著《佛國記》、梁慧皎等撰的《高僧傳》和唐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等書中都有記述,其中尤以《佛國記》中記述(獅子國佛牙)最詳:(城中又起佛牙精舍,皆七室作┄佛齒常以三月中出之。未出前十日,王裝校大象,使一辯說人著王衣,騎象上擊鼓唱言┄卻后十日,佛齒當出至無畏精舍,國內道俗欲值福者,各各平冶道路,嚴飾巷陌,中道而行,隨路供養到無畏精舍佛堂上。道俗雲集,燒香燃燈,種種法事,盡夜不息。滿十五日,乃還城內精舍。至齊日則開門戶,禮敬如法)。法顯在公元四零五年到達釋迦牟尼佛誕生地藍毗尼和迦毗羅衛國故城,上述記載乃是新曆,真實性當無疑問。此後十餘看,智猛也來到迦毗羅衛國朝拜佛牙等聖物:(西南行千三百里至迦毗羅衛國,見佛發、佛牙及肉髻骨。佛影、佛足跡,炳然具存)(梁慧皎《高僧傳,智猛傳》)。
唐高僧玄奘於公元六二九年至六四五年西行求法,在其《大唐西域記》中多次提到佛牙舍利,如:(新城東南十餘里,故城北大山陽,有僧伽藍,僧徒三百餘人。其窣堵波中有佛牙,長可寸半,其色黃白,或至齊日,時放光明)。

流散


印度歷史上外侵內亂不斷,異族異教間的鬥爭亦層出不窮。釋迦牟尼佛圓寂不久,就發生了毗盧擇迦王(琉璃王)大肆殺戮釋迦族的事:(大城西北有數百千窣堵波,釋族誅死處也。毗盧擇迦王即克釋族,虜其族類┄並從殺戮,積屍如薪,流血成池。天警人心,收骸葬)(《大唐西域記》)。此外,婆羅門教與佛教之間的鬥爭也異常尖銳。公元前一八五年,古印度中部與迦王朝補砂密多羅國王以婆羅門為國師,施行全面和殘酷打擊佛教的政策。當時摧毀了境內佛塔八百餘座,盡殺僧尼,摧毀佛教。佛教史稱(中印度法難)。此法難迫使一些僧尼從佛塔中搶出佛舍利逃往各地。為了在逃亡中保護佛舍利不被搶去,有的僧人甚至割開皮肉,將舍利藏入,再縫合起來逃出國境。在此後的數百年間,釋迦牟尼佛的重要舍利逐漸流散至國外。其中一部分向東傳入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等佛教國家;一部份向西傳入了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境內)等佛教國家。
公元三七一年古印度迦迦國遭到鄰國蘇打,國王哥哈塞瓦恐佛牙被敵人搶去,便命女兒赫曼麗將佛牙送往獅子國,交與獅子國王吉特剎利彌文供養。這便是現供奉在斯里蘭卡康堤佛寺的那顆佛牙舍利。釋迦牟尼佛的另一顆牙舍利去流散到烏萇國一帶,這就是後來被法獻從於闐請回,現供奉在山東汶上寶相寺內的那顆佛牙舍利。

汶上


汶上佛牙又稱悟空佛牙,典藏記載大唐天使自北天竺犍陀羅獲贈之釋迦牟尼真身舍利,1994年3月15日于山東省汶上縣寶相寺太子靈蹤之塔地宮現世。
佛牙
佛牙

考證


來歷

佛經記載:佛牙是釋迦牟尼佛荼毗后的牙齒舍利。《大般涅架經後分》記載:世尊荼毗,以大悲力故,碎金剛體成末舍利,唯留四牙不可沮壞。唐義凈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釋處,一在犍陀羅國,一在羯陵伽國,一在阿羅摩邑海龍王宮。
佛牙之來,源自悟空。這裡的悟空,據推測正是齊天大聖的原型。《大正藏》卷五一圓照《悟空入竺記》:上都章敬寺沙門悟空,俗姓車,字奉朝。唐天寶九年(750),罽賓國譴使詣唐,意願歸附。次年,玄宗派中使內侍省張韜光前往安撫,奉朝時任左衛從行。天寶十二年到達罽賓國犍陀羅王城,奉朝因患重病,滯留天竺。病癒后,投三藏法師舍利越摩出家(757),賜名法界。於迦濕彌羅國受具足戒,在北天竺、中天竺周遊巡禮聖跡。為憶君親,拜辭恩師,舍利越摩以釋迦牟尼佛牙舍利贈別。后隨唐內侍宣慰使段明秀於貞元六年(790)回到長安,將佛牙舍利及譯經進上。上賜法名悟空,授壯武將軍兼試太常卿,住上京章敬寺。悟空是繼玄奘之後在天竺影響最大的唐朝高僧之一。釋圓照曾過訪悟空,記載了他從出使到為僧、遊歷天竺、獲贈佛牙及歸國前後四十年的事迹。

流傳史

貞元十年(794),佛牙由禁中移入大莊嚴寺新修之佛牙寶塔供奉。見圓照《新修大莊嚴寺釋迦牟尼佛牙寶塔記》。
有日本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述會昌元年(841)親瞻佛牙事。又大中七年(853),宣宗幸莊嚴寺觀禮佛牙。見《宋高僧傳?慧靈傳》。
五代後唐天成二年(927),孟蜀知祥送佛牙至洛,雲僖宗廣明元年(880)幸蜀所留。陳垣疑為莊嚴寺舊物。見《佛牙故事》。
後晉天福三年(938),西京左右街僧錄可肇等齎佛牙至闕,宣付汴京收掌。見《冊府元龜·卷五十二》。
有宋一代,自太祖、太宗以降供養佛牙事頻見於史載。王珪作《三朝御贊佛牙舍利序》,有“烈火煅試,晶明堅固,光彩奪目”,逢旱災,“禱于禁中,隨時大雨”,“舍利隔水晶匣出如雨點”等靈異事迹的記載。
沈括《夢溪筆談》:熙寧中,予察訪過咸平,是時劉定子先知縣事,同過一佛寺,子先謂予曰:此有一佛牙,甚異。予乃齋潔取視之,其牙忽生舍利,如人身之汗,颯然湧出,莫知其數,或飛空中,或墜地,人以手承之,即透過,著床榻,摘然有聲,復透下,光明瑩徹,爛然滿目。予到京師,盛傳於公卿間。後有人迎至京師,執政官取入東府,以次流布士大夫之家,神異之跡,不可悉數。有詔留大相國寺,創造木浮圖以藏之,今相國寺西塔是也。
又,王鞏《聞見近錄》:咸平縣僧藏佛牙一株,其大兩指許,淡金色,予嘗請而供之,光彩炳然。須臾舍利自牙中出,初如露,巡行牙上或遠數十步,求者輒得。后神宗迎之禁中,遂御封匣而歸之,今人罕得見者。
“三朝御贊佛牙”系太祖建隆元年(960)自洛取之道宣佛牙;沈括、王鞏所記當為後晉天福三年可肇自洛賚來之悟空佛牙。皇祐元年(1049),曹后命宦官取故宮舊藏所有佛舍利,奉安咸平縣洪福寺塔。石晉所隱佛牙當在此數。
胡道靜《沈括事略》考:熙寧五年(1072)九月壬子,沈括出使按行汴渠,察訪過咸平當是時。佛牙至是乃出,隨後迎至京師。
日本僧成尋於熙寧五年十月禮拜相國寺佛牙堂,見佛牙有二,其一“佛牙放光,希有不可思議”,平時深藏不見,遇有齋供,“取旨方開”。見《參天台五台山記》。
按《宋史·王安石傳》,沈括所記熙寧間之“東府執政官”實指王安石。據《釋氏稽古略》,安石尚佛,自謂“半山居士”,乃虔誠佛子。則佛牙為王安石寶掌無疑。今觀佛牙有“東府”墨跡,亦出荊公手筆。
寶相寺原名昭空寺,初創於北魏,唐時擴充,北宋重修改今名。太子靈蹤塔建於熙寧六年至政和二年,系典型佛牙塔形制。1938年,日本軍國主義炮轟寶相寺,千年古剎夷為平地;1947年解放軍攻城,重創寶塔。1994年重修時意外發現塔基地宮。出土儲藏佛牙的石函,上鐫志銘記:
鄆州中都縣郭內趙世昌,於嘉王宮親事官孫政處求得佛牙一肢、舍利數百顆。是以葬於當縣寶相寺太子靈蹤之塔。時大宋元豐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刻記於此。
時京師有嘉王宮。《宋史·宗室傳》:熙寧四年徙賜御弟趙頵嘉王。佛牙由東府“流布士大夫之家”而入嘉王宮順應勢理。《宋史·宗室世系》:趙世昌乃太祖五世玄孫,爵洋州侯,與神宗、嘉王是堂兄弟。趙世昌於嘉王宮求得佛牙合乎情理。
義凈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九記:“佛有四牙舍利,一在犍陀羅。”又《大唐西域記》卷三“迦濕彌羅佛牙伽藍”記:“佛牙,長可寸半,其色黃白,或至齋日,時放光明。”後唐孟知祥所獻佛牙“長一寸六分”,成尋觀大相國寺佛牙“長一寸三分”,寶相寺發現的佛牙長五點五厘米,形質色澤均與典藏記載的釋迦牟尼佛牙相吻合,乃佛教至高聖物:入葬規格為十三級佛塔和金棺銀槨;同時出土佛舍利九百餘粒,被中國佛教協會認定為“數量最大的佛舍利發掘”;又有“跪捧真身菩薩”等舉世無雙之造像。七寶齊全,供養俱足,如法如律。
太子靈蹤塔地宮牆壁題記: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葬佛牙舍利。概入葬之際適逢徽宗崇道滅佛,宋遼不睦,金人崛起,戰爭燃眉。佛牙入葬十五年後金滅北宋,中都淪陷。金改“中都”為“汶上”沿用至今。
佛牙流轉有序,歷歷可考:唐釋悟空於貞元六年自犍陀羅王城攜來長安,先入禁中,繼奉大莊嚴寺新修之佛牙寶塔;僖宗攜入蜀,五代後唐至洛、後晉之汴;宋皇祐元年瘞入咸平縣洪福寺塔,熙寧五年再現於咸平,執政官王安石取入東府、又流布嘉王宮,神宗詔留大相國寺;熙寧六年,宗室洋州侯趙世昌求來中都,造太子靈蹤之塔,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瘞葬。
佛牙奉印度一千二百餘年,入東土又一千二百年矣。歷唐、五季、北宋;經悟空、唐四朝、孟蜀、後唐明宗、石晉敬瑭,宋曹太后、沈括、王安石、宋神宗、嘉王、趙世昌等,后隱跡近九百年不為人知。今逢盛世,大放佛光,仍供奉於寶相寺太子靈蹤塔地宮,流傳永代雲。

流傳


1994年3月15日,在山東省汶上縣寶相寺一座北宋佛塔——太子靈蹤塔的地宮中,發現了歷史上記載的唐朝天使從北天竺犍陀羅獲得的釋迦牟尼佛牙舍利(Sacred tooth relic of Buddha)。
《大般涅槃經·聖軀廓潤品第四》記載:
世尊大悲力故,碎金剛體,成末舍利,唯留四牙,不可沮壞。
我國佛教史上四大佛經翻譯家之一的唐朝高僧義凈,在其譯著《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中記載:
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釋處,一在犍陀羅國,一在羯陵伽國,一在阿羅摩邑海龍王宮。
“天帝釋處”與“海龍王宮”佛牙不可考究。人間佛牙只有兩顆,其中羯陵伽國佛牙於公元370年由佛牙城王子陀多偕王妃稀摩梨,密藏佛牙於髮髻中逃難至錫蘭。據說今斯里蘭卡康提市(Kandy)的馬拉葛瓦寺(Malagawa)有佛牙(Dalada)。
汶上發現的佛牙是由唐朝高僧悟空於公元790年從犍陀羅帶回中國的。

悟空西遊

悟空,俗姓車,字奉朝,後魏拓跋族後裔。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北天竺罽賓國大首領薩婆達乾和國師舍利越摩來到唐朝的長安城,向唐玄宗上國書,表示願意歸附大唐,請求皇帝派天使安撫。第二年,玄宗派出由內侍省宦官張韜光為首的四十人出使罽賓國。經過四年的艱苦跋涉,來到罽賓國的犍陀羅王城。奉朝因患重病,滯留天竺,病癒后,投在舍利越摩門下出家,法名法界。舍利越摩是罽賓國的大國師,掌管迦濕彌邏佛牙伽藍的祭祀。法界在天竺巡禮學法三十多年,後來異教侵入,佛教衰落,法界更加懷想故國親人,於是拜辭恩師,準備回國。舍利越摩也深感佛教在天竺已日趨沒落,他希望法界能將佛教在中國發揚光大,於是親自授予他釋迦牟尼佛牙舍利作為贈別的寶物。貞元六年(公元790年)他跟隨出使的大唐內侍宣慰使段明秀回到長安。從出使至此前後四十年,時年六十歲。法界將佛牙舍利和翻譯的佛經進獻給德宗皇帝,皇帝親賜他法名悟空,授予壯武將軍試太常卿,住持章敬寺。貞元七年(公元791年),唐德宗親率百官至章敬寺慰問悟空。
悟空是繼唐玄奘西天取經之後影響最大的西行高僧之一,是滯留天竺時間最久的求法人,也是有記載的唐朝最後一位取經人。正如明朝吳承恩借重玄奘的名氣塑造了唐僧形象一樣,《西遊記》的作者同樣借用了這位唐朝高僧悟空的盛名,演繹出一個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的藝術形象。
他帶回的佛牙後世稱作“悟空佛牙”,是中國唯一一顆典藏記載的由大唐天使自古天竺獲得的釋迦牟尼真身佛牙舍利。

皇權象徵

在歷史上,自南陳為始,佛牙一直是正統法權、即皇權的象徵。佛牙祭祀是皇帝的專利,其地位相當於“傳國玉璽”,新登基的帝王多以獲得佛牙壟斷祭祀權作為取得正統皇權的象徵。
悟空佛牙在皇宮供奉了四年後,於公元794年移奉長安城大莊嚴寺新修佛牙寶塔。
當時的長安城是個國際大都會,很多國家的使節、僧人來這裡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日本僧人圓仁於會昌元年(公元845年)瞻禮佛牙,寫下著名的被譽為古代東方三大遊記之一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述皇帝召開“佛牙供養會”的空前盛況。
六十年後,唐宣宗還親自到大莊嚴寺觀禮佛牙。
又過了四十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唐僖宗倉皇出逃到成都,在帶走的少量珍寶中就有這顆象徵皇權的大莊嚴寺佛牙,他在成都的大慈寺建了一座“佛牙樓”,專門供養悟空佛牙。
佛牙在成都滯留了將近五十年,直到後唐建立,蜀守孟知祥把佛牙送到京師洛陽,名為唐明宗祝賀生日,實則掩蓋自己稱帝的野心。
十年後,後晉取代後唐,洛陽左右街僧錄(主管佛教的官員)可肇等把佛牙送到後晉京師開封,獻給了石敬瑭。石敬瑭是契丹國扶持的“兒皇帝”,他懼怕契丹人貪得無厭的索要,把佛牙隱藏在宮禁,秘而不宣。

咸平奇緣

宋朝建國之初,一直沒有找到傳世的悟空佛牙,尋找佛牙下落便成了宋太祖的一大心病。於是千方百計要借某種神話來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同時還要以獲得佛牙供奉權來向世人宣示“君權神授”。太祖聽說洛陽有一顆“神授佛牙”,其來歷就十分蹊蹺,據傳是唐朝西明寺道宣律師從天神那吒手裡得到的。志磐《佛祖統紀》記載:
初,太祖疑宣律師佛牙非真,遣使取自洛,烈火鍛之,色不變,心敬神異,遂制發願文。
顯然,太祖對“神授佛牙”由疑而信,很快確立了這顆“鎮國之寶”的神聖地位,將佛牙隆重安置在皇家大相國寺昭示天下。之後的北宋皇帝都盛讚這顆佛牙的神奇,今有多篇“御制”《佛牙贊》傳世。
北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曹皇后讓宦官清理出五代故宮秘藏的所有舍利,瘞藏在位於咸平縣的洪福院,無意間將悟空佛牙混入其中。
曹後為什麼將故宮所有舍利瘞藏在咸平縣洪福院呢?
曹后是開國元勛曹彬的孫女,仁宗正宮皇后。仁宗十三歲登基,由劉太后垂簾聽政。直到劉太後去世,仁宗才得知生母是李宸妃。此時李宸妃已故,靈柩安放在位於開封南五十里的咸平縣皇家功德寺洪福院。仁宗追謚生母為庄懿皇太后,對洪福院大加修葺。據記載,僅購買木材就達九萬四千餘條,曾激起范仲淹上疏反對——這就是民間熟知的“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原型。曹后瘞藏舍利的目的正是為仁宗生母薦福。
曹后在熙寧時代是反對王安石新法的老祖宗,對北宋政治產生過重要影響。
二十年後,著名的大博物家沈括,在熙寧五年(公元1073年)九月察訪汴河水利工程,來到咸平縣(今開封市通許縣)。他在《夢溪筆談》中記載說:有一天路過一座佛寺,同行的咸平知縣劉定對他講,寺院里有一顆佛牙很不一般。沈括齋潔后,虔誠地請出佛牙來觀看。這顆佛牙忽然生出舍利,就象人身上的汗滴,突然冒出來,多的不計其數!有的飛向空中,有的墜到地上;人用手去接,舍利馬上就透過手掌。舍利落到床榻上,嗶叭作響,然後又透到床下去了。舍利晶瑩剔透、光明耀眼。沈括到了京師開封,在公卿士大夫中盛傳這件奇事。不久,有人把這顆佛牙從咸平縣迎到開封,執政官取入東府(相府),後來又流布到士大夫之家。其神異的跡象很多,不能詳記。神宗皇帝下詔把佛牙留在大相國寺,還專門製作了一個木塔來藏佛牙。
和沈括同時代的王鞏在《聞見近錄》里也記載了這件奇事兒。他說,咸平縣有個僧人收藏了一顆佛牙,大兩指多、淡金色。他曾經請來供養。佛牙光彩照人,不大會兒,舍利從佛牙中冒出來,開始象露水,在佛牙上巡遊;有的還飛出幾十步遠,有想求取捨利的人馬上可以得到。後來神宗皇帝迎請佛牙進了皇宮。皇帝親自把佛牙密封在一隻匣子里,讓人藏起來。後來很少有人再見到了。
沈括和王鞏記載的咸平縣的佛牙,正是後晉石敬瑭秘藏於宮禁、曹皇后瘞藏於洪福院的“悟空佛牙”。悟空佛牙如果早些被太祖找到,恐怕就不會費盡周折,迎請洛陽那顆頗有疑問的道宣“神授佛牙”了。然而,此時發現了傳世的悟空佛牙,其“神異之跡”有目共睹,流傳有序,不容抗辯,這多少讓神宗皇帝感到尷尬。神宗無論如何是不能對祖宗認可的“道宣佛牙”提出質疑的,那麼他的態度只有“雙重承認”,採取的措施是:詔留悟空佛牙在大相國寺封存,以免蠱惑人心,動搖了對道宣佛牙的神聖信仰。
日本僧人成尋在熙寧五年十月禮拜大相國寺的“佛牙堂”,他記載說看到了一顆發現不久的佛牙。這顆佛牙放光,十分少見,不可思議,以重重匣封,深藏不露,非經皇帝下旨,不得開放。然而成尋是外國使節,還是“取旨”瞻仰到了佛牙真面目。
如此嚴密封存也不免被人看到,密封不是萬全之策。王鞏記載說,後來神宗乾脆讓人藏起來。果然,很少有人再見到了。
佛牙原本是“東府”收藏的,應該還是由這位“執政官”解決如何藏和由誰來藏的問題了。

熙寧秘史

寶相寺瘞藏佛牙的石匣上鐫刻銘文記載:
鄆州中都縣郭內趙世昌,先於熙寧六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詣京師,於嘉王宮親事官孫政處求得佛牙一肢、舍利數百顆。今以自備及有施主將到者,以金為棺、以銀為槨、以石為匣,非不勤意也。是以葬於當縣寶相寺太子靈蹤之塔。
糾首趙世昌,妻王氏,前妻李氏男進士中、妻程氏,女大娘出適進士張瑋,次女三娘,孫男希偉。
這一發現承接了熙寧年間佛牙的流向。
高太後生有四子,長子趙頊,即宋神宗,次子歧王趙顥,三子顏早夭,幼子即嘉王趙頵。《宋史·宗室傳三·益王頵傳》記載:熙寧四年二月趙頵晉嘉王,位至太尉。頵少好學,長博通群書,工飛白篆籀。頗好醫書,手著《普惠集效方》。
當時兩位親王受太皇太后曹氏和皇太后的溺愛,仍住在皇宮內。所謂“京師嘉王宮”就是指嘉王在京師宮城內的“別宮”,嘉王的府第稱“宮”而不稱“府”,即區別於居住在里城和外城的其他皇子王孫“外府”故。《夢溪筆談》記載,神宗特製了玉魚袋賜給趙頵,而按國朝儀制,親王玉帶是不能用“玉佩魚”的——一種腰帶飾品,系皇帝專用。看來這位小王爺在皇家的地位非同等閑。
《邵氏聞見錄》記載:“神宗友愛,二弟不聽出於外,至元祐初,宣仁太后始命築宅於天波門外。”元豐八年正月,邢恕陰謀策立趙頵為帝,而趙頵是非常明智的,沒有參與宮廷政變,他對皇位並無興趣。
如何理解沈括記載的佛牙“由東府流布士大夫之家”呢?讓我們穿越時空,透視熙寧,去看佛牙的流轉,是非常清晰的:沈括筆記中所說的“東府執政官”正是指宰相王安石。王安石是個虔誠的佛教徒。熙寧五年,佛牙由執政官王安石取入“東府”,佛牙上的“東府”二字或是王安石的親筆題記。佛牙在東府滯留的時間應該很短,因為自咸平發現佛牙到佛牙來中都僅有半年左右的時間。這時王安石潛心政治改革,也是與皇室矛盾衝突幾近白熾化的時期。

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王安石寫下《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上書神宗,回顧了宋興百餘年的歷史,尖銳揭示了“民不富”、“國不強”的危機四伏的社會現實,強調變法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設“東府”以居執政。王安石始終把財政問題視為首要問題,主張在不加重百姓負擔的前提下發展農業生產,並把富豪兼并的部分剝削收入收歸朝廷以增加國用。針對時弊,制定了一系列新法,自這年七月起陸續頒行。史家所稱的“熙寧變法”或“王安石變法”正式揭開帷幕。
事實證明,這場變法使積貧積弱的宋王朝重新恢復了生機與活力。葉適《水心集》:“嘗試以祖宗之盛時所入之財,比之漢唐之盛時一再倍。於熙寧、元豐以後,隨處之封椿、役錢之寬剩、青苗之倍息,比治平以前數倍……”。新法的實行,大大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歲入達六千餘萬;社會生產力得以巨大發展,墾田面積大幅度增加,全國高達七億畝,單位面積產量普遍提高;多種礦產產量為漢代、唐中葉的數倍至數十倍;城鎮商品經濟空前發展;軍隊的戰鬥力有了明顯提高。
然而,王安石的變法並非一帆風順,不斷遭到來自皇室內宮和上層貴族的強烈反對。有一次,神宗同弟弟嘉王趙頵一起玩擊球的遊戲,神宗約以玉帶為賭注,嘉王卻說:“我若勝了,不求玉帶,只求廢除青苗、免役法。”神宗默然。想必遊戲至此也不歡而散。
又一次,曹太后和高太后哭著對神宗說:“王安石是在變亂天下啊!”神宗見祖母和母親如此傷心,十分內疚。偏在這時,岐王趙顥從旁勸說:“皇兄應該遵從太后的懿旨,新法是不會帶來什麼好處的”。神宗心煩意亂,惱羞成怒道:“是我在敗壞天下,那你來當皇帝好了!”岐王誠惶誠恐,痛哭失聲……神宗面臨朝廷和後宮的雙重壓力,內心的煩躁、矛盾可想而知。
司馬光《涑水記聞》記載:熙寧二年四月,王安石初參大政,著作佐郎章辟光上言:“岐王、嘉王不宜居禁中(宮城),請使出居於外。”太后聞之大怒,告訴神宗“辟光離間兄弟,宜加誅。”章辟光揚言“王參政教我上此書……”。神宗令有司治章辟光離間之罪,王安石極力援救章辟光,說他無罪,結果法吏審訊未獲批准。這無疑使兩宮和二王更加痛恨王安石。
林希《野史》記載:熙寧六年正月上元夕,王安石從御駕至宣德門,將入,親事官攢骨朵止之,馬勢不止。大閹張茂則叱止之,遂目親事官執其馭者而毆之。馭者辯以“相公馬有何不可?”茂則曰:“相公亦人臣,得無為王莽者乎?”——從“宣德門事件”可看到王安石與後宮關係之緊張程度。宣德門事件即使不是二王指使,至少可以說,連閹人親事官流也深受內宮影響,沒有把王安石這個宰相放在眼裡。
朝廷沒收了向皇后的父親、國丈向經的部分財產;曹太后的弟弟、國舅爺曹佾受到違犯市易法的指控。他們自然十分仇視王安石。以兩宮太后、皇后和親王為首的皇室內宮與外戚大臣聯合起來,眾口一詞,極力詆毀新法。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天下大旱。保守派硬把自然災害與王安石變法聯繫起來,說是變法觸怒了老天爺。後宮、親王和外戚對王安石的新法群起而攻之,終至王安石罷相。這是后話。
王安石為了爭取後宮對新法的支持理解,緩和與皇室的矛盾,割捨寶物——雖有“送禮周旋”之嫌——將佛牙直接贈送給嘉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佛牙由東府易主而為嘉王宮藏,順應勢理。

中都皇孫

《宋史》宗室世系記載,趙世昌是太祖皇帝的五世玄孫,爵洋州侯。按系譜:太祖次子燕王德昭→四子舒國公惟忠→長子魯國公從恪→三子洋州侯世昌。趙世昌與神宗趙頊、嘉王趙頵是“五服”堂兄弟關係。
皇孫趙世昌怎麼會從京師開封來到中都縣定居呢?佛牙舍利如此貴重他又如何能夠得到?這裡要介紹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宋太宗規定:宗室子弟只能居住在京城,“賦以重祿,別無職業”。不用參加科舉考試就可以授予雖有職無權、有名無實卻奉祿優厚的官爵;但不準許出京做官,只是衣食無憂、養尊處優——為防止發生“宗室之禍”。到了宋神宗熙寧初,開國百年,宗室已近千戶,這是一筆龐大的財政開支。宋神宗和王安石果斷對宗室制度進行了改革。熙寧二年十一月,下詔“別其親疏,異其等殺”:不再給予五服以外的宗室子弟賜名、授官、拿國家補貼等特殊優待,讓他們自謀生路;但允許宗室子弟通過科舉致仕,量才授官。
這一變革直接觸動了大多數宗室成員的切身利益,使不少遠房的金枝玉葉失去了得到官爵的機會,因而招致他們的強烈不滿。這些宗室子弟不僅向朝廷上書,甚至群起圍攻東府和王安石本人,攔住他的馬叫嚷:“我們和皇帝都是同一祖先,相公不要為難我們。”王安石理直氣壯地厲聲呵斥:“祖宗親盡,亦須祧遷,何況賢輩!”人群才不得不散去。
趙世昌應該是在熙寧三年以後離開京師,舉家遷移到中都的。這符合出土石匣上的記載——銘文只記“中都郭內趙世昌”,而沒有冠其爵位、官職,敘述平淡低調。事實上,此時的趙世昌充其量是個有著皇家血統的“富家翁”而已。
銘文中特別提到他的兒子“進士中”和女婿“進士張瑋”——“進士出身”已經成為宗室遠族延續發達的唯一出路,所以趙世昌極為重視子嗣名祿,連擇婿也要選“進士”,並將“進士”這一功名鄭重刻在石匣上以示眩耀。
趙世昌作為離開京師不久、蕃寄中都的皇族一脈,跋涉六百餘里,匆匆於熙寧六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詣”京師,這個時間正是趕“清明祭祖”,也許還有為兒子求取“蔭補”功名的目的。《續資治通鑒》記載,熙寧六年三月,神宗特賜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等近六百人,其中或許就有趙世昌之子趙中。——趙世昌此次來京師的心情正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兩宮和二王本來對大批宗室成員被“逐出”京師甚為不滿,趙世昌等宗室旁親的到來或許更令曹太后唏噓傷感一番吧。
此時趙世昌年約四十歲,嘉王趙頵時年十八歲。趙世昌雖與神宗和嘉王同輩,年齡懸殊卻有二十歲。這位“外放”的宗室大哥理當受到嘉王趙頵特別優厚的款待。嘉王宮所藏的悟空佛牙在當時的京師朝野是存在著“爭議”的,趙世昌能夠求得佛牙舍利來中都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鋪寶相寺瘞葬佛牙銘文,彷彿為我們重新打開了那幅發黃的《清明上河圖》畫卷:一派車水馬龍熱鬧繁華的帝京繁榮景象,一位風塵僕僕銳意改革的實幹家,一個受兩宮太后和當朝皇帝溺愛的小王爺,一群落魄外放蒼涼感傷的宗室遠族……遙遠的歷史人物栩栩如生,躍然石上。可想見當時廟堂之上唇槍舌劍的正面交鋒,皇宮內室母子之間、兄弟之間、外戚和重臣微妙的宮廷鬥爭和宗室帝胄失去特權后凄涼落寞與奮發掘起的複雜心情……如何不讓九百年後的今人感慨深思呢!

太子靈蹤

寶相寺是我國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從汶上現存北魏銅鎏金佛造像、東魏石刻彌勒造像、北齊文殊般若碑和水牛山摩崖斗字刻石等大量佛教遺存判斷,寶相寺初建應在南北朝時期,已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寶相寺唐時名昭空寺,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重建昭空寺時易名寶相寺。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禪泰山,歸途經曲阜、過中都,真宗住蹕寶相寺,在北宋時期是著名的皇家寺院。寺內的太子靈蹤塔建於熙寧六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073-1112年),是由京師賜紫僧知柔和主管佛教的副功德僧雲太親自監造、仿照京師開寶寺靈感塔(今開封鐵塔)建造的一座典型的皇家佛牙塔(宋真宗嘗迎“道宣佛牙”至開寶寺靈感塔供奉),符合《大般涅槃經後分·遺教品第一》的記載:
佛告阿難:佛般涅槃,荼毗既訖,一切四眾收取捨利,置七寶瓶。當於拘屍那伽城內四衢道中起七寶塔,高十三層,上有相輪,一切妙寶間雜莊嚴,一切世間眾妙華幡,而嚴飾之。四邊欄楯,七寶合成,一切裝校,靡不周遍。其塔四面,面開一門,層層間次,窗牖相當,安置寶瓶如來舍利,天人四眾,瞻仰供養。
1938年,日本侵略者炮轟寶相寺、血洗黃安街,千年古剎夷為平地,塔剎相輪遭劫;1947年內戰,塔身受到炮彈重創;1958年,寺院內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造萬斤精鐵大鐘被砸爛鍊鋼;文革初期,塔基台欄楯被盜挖破壞;七十年代初,裸露的塔基清理後用水泥裙保護起來,地宮寶藏幸運躲過了那個瘋狂年代。直至1994年修塔、剔除水泥裙時,才意外發現了塔基底部的地宮入口。此後這一石破天驚的發現轟動世界,同時也揭開了一段鮮為人知的熙寧秘史和中都皇孫的凄涼故事。
寶相寺瘞葬佛牙的規格是彰顯皇家威儀的“金棺銀槨”;同時還有九百餘顆佛舍利同時出土——被中國佛教協會認定為“數量最大的佛舍利發掘”;出土的水晶舍利瓶和玻璃舍利瓶均為外國進貢的舶來精品,是當年皇家供養佛舍利的珍寶。
寶相寺發現的“雙膝跪姿捧真身菩薩”是專門用來供奉佛牙的特別造像。著名學者、佛學家周紹良先生認為,菩薩呈跪姿,在佛教史上還是唯一的發現,寶相寺瘞葬佛舍利的規格,除了法門寺,還沒有超過或接近這個規格的。
1994年6月3日,《人民日報》頭版以《汶上將成第二個法門寺——新發現佛牙舍利等141件珍貴文物》向全世界發布了這一消息。
太子靈蹤塔地宮牆壁上墨書題記:“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送葬佛牙舍利”。佛牙下葬之時正逢道君皇帝(徽宗)崇道滅佛:詔令天下“寺院”改稱“宮觀”;釋迦牟尼佛改稱“大覺金仙”;大相國寺供奉的神聖“道宣佛牙”流放大海……在這樣的形勢下,趙世昌求得的悟空佛牙只能秘密埋葬,顯得法事匆匆。佛牙入葬十五年後,金滅北宋,改中都為汶上,至今整整八百年。
中國的佛牙在歷史長河中淹沒了。以至後代的元世祖、明成祖等帝王不得不到錫蘭索取佛牙,藉以宣示自己的帝位受命於天。
關於佛牙的形制,不少唐宋史料記錄了作者親自觀察的結果,有其長“寸余”、“餘一寸”和“寸半”等。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迦濕彌羅佛牙伽藍》中記載“佛牙長可寸半,其色黃白,或至齋日,時放光明”; 《冊府元龜》記後唐蜀守孟知祥所獻佛牙“長一寸六分”;日本僧成尋《參天台五台山記》載佛牙“長一寸三分,廣六分,厚四分”等等。按唐宋度制與公制換算: 1寸=10分≈3.1厘米。寶相寺發現的佛牙長約五點五厘米、直徑約三點三厘米,色黃白、璞玉澤、質如臘,具有三隻牙根。經鑒定,系兩千五百年前人類牙化石,位右上頜第二磨牙。從連續不斷的地域流轉,從佛牙的形狀、質地、色澤和尺寸上都與史籍記載的釋迦牟尼佛牙相吻合,確系佛祖真身牙舍利,是佛家至高無上的聖物。
汶上佛牙流傳有序,歷歷可考:唐僧悟空從犍陀羅王城帶回長安,先進入皇宮,后供奉在大莊嚴寺佛牙寶塔;唐僖宗攜至成都;五代後唐至洛陽;後晉由洛陽到開封;北宋仁宗朝曹皇后瘞藏於咸平縣洪福院;沈括過咸平再次發現,執政官王安石取入東府,神宗詔留大相國寺建木塔封藏,輾轉流入嘉王宮;宗室洋州侯趙世昌求來中都縣,建造太子靈蹤塔;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三月十五日瘞葬。公元1994年3月15日佛牙出土——冥冥中應驗了“陰進陽出”的佛家說法。
佛牙舍利在古天竺一千兩百多年,進入中國又有一千兩百多年了。歷唐、後唐、後晉、北宋,經悟空、唐十朝、孟蜀、後唐明宗、石晉敬瑭、曹皇后、沈括、王安石、宋神宗、嘉王趙頵、洋州侯趙世昌等,亂世隱跡近九百年不為人知。今逢盛世,佛牙現世,佛光普照!

流轉記


來到中國

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北天竺罽賓國大首領薩婆達乾和國師舍利越摩來到長安,向唐玄宗獻國書,意願歸附。第二年,玄宗派內侍省張韜光率40人出使北天竺罽賓,當時一位名叫車奉朝的人正任左衛官,而他就是後來的悟空法師。車奉朝一行到達北天竺罽賓國犍陀羅王城后,奉朝因患重病滯留北天竺而未能與同來的人一起回國。病癒后,便投在舍利越摩門下出家,取法名法界。
法界在北天竺巡禮求法30多年,因思念故土,便拜辭恩師。當時北天竺罽賓國異教入侵,大肆毀佛。舍利越摩深感佛教在北天竺日漸衰落,親授法界釋迦牟尼佛牙舍利,作為贈別的寶物。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留有4顆佛牙舍利,其中一顆就是舍利越摩送給法界的這顆。
貞元六年(公元790年),60歲的法界回到長安,將佛牙舍利進獻給唐德宗,德宗親賜法界法名悟空,住持章敬寺。悟空帶回的佛牙從此也得名“悟空佛牙”。

皇帝供奉

歷史上,自南朝陳霸先為始,佛牙祭祀成為中國皇帝特有的法事。後代帝王多以擁有佛牙祭祀權象徵掌握正統皇權。
唐德宗於公元794年將悟空佛牙移奉到長安大莊嚴寺新修佛牙寶塔,作為“傳國之寶”隆重供養。即便到了唐武宗滅佛時期,大莊嚴寺佛牙仍在特別保護之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破潼關,唐僖宗倉皇出逃四川,攜帶了這顆“傳國之寶”,並在成都的大慈寺建佛牙樓供養佛牙。佛牙在成都滯留了近50年,直到後唐蜀守孟知祥把佛牙送到京師洛陽。不久,後晉取代後唐,洛陽左右街僧錄可肇等把佛牙請至後晉京師開封,獻給石敬瑭,石敬瑭為防止契丹人索要,便把佛牙隱藏於宮禁,秘而不宣。
“傳國之寶”與“神授佛牙”
宋朝開國,宋太祖一直在尋找前朝的“傳國之寶”,後來聽說洛陽有一顆“神授佛牙”,便取來“以烈火煅之,色不變”,遂將其虔誠請入皇宮供養。咸平六年(1003年),宋真宗迎請佛牙至皇家開寶寺靈感塔。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曹皇后讓中官清理出前代故宮秘藏的舍利,供奉在咸平縣(今開封通許縣)洪福院,其中就有悟空佛牙。
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他在咸平一座佛寺中觀看了一顆佛牙,這顆佛牙忽然生出舍利,有的飛向空中,有的墜到地上;用手去接,舍利馬上透過手掌;舍利落到床榻上,摘然有聲,然後又透到床下去了;舍利光明瑩徹,爛然滿目。沈括回到開封,在公卿士大夫中講述了這件奇事。不久,有人便把這顆佛牙迎到京師。
然而,“傳國之寶”的發現,讓神宗皇帝感到尷尬——他無論如何不敢對祖宗已經認可的佛牙予以否定,但也未免心存疑問。但悟空佛牙在京師士大夫間廣為流布,影響到當時對“神授佛牙”的唯一信仰。於是,神宗果斷下詔,置悟空佛牙於大相國寺,造木浮圖,試圖永久封藏,防止出現“神授佛牙”的信仰危機。

瘞葬

為了徹底解決悟空佛牙現世可能帶來的“信仰危機”,神宗決定“迎之禁中,遂御封匣”,任宰相處理“歸之”。此時宰相王安石與後宮矛盾衝突幾近白熾化,他要爭取後宮對新法的支持與理解,緩和與嘉王趙頵的矛盾,於是便將佛牙轉贈給趙頵。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寶相寺瘞葬佛牙的石匣上記載佛牙是從嘉王宮中得來的了。
嘉王得到佛牙后,京師朝野充滿了爭議——佛牙供養本是皇帝特權,祭祀乃國之大事,親王不能僭越,嘉王不能毫無顧忌。他初獲佛牙的喜悅心情很快被憂慮、恐懼所替代,他甚至懷疑政敵王安石贈送佛牙的居心。這顆被多位帝王供養了近300年的傳國之寶,成了難以處置的燙手山芋。
而恰在此時,趙世昌赴京為兒子謀取“蔭補”功名。趙世昌是宋太祖第五代玄孫,與神宗趙頊、嘉王趙頵是五世堂兄弟關係。趙世昌此時到中都正合情勢,他便有了秘密瘞葬佛牙的使命。
汶上是我國最早的佛教活動中心之一。寶相寺唐時名曰昭空寺,宋咸平五年(1002年)易今名。太子靈蹤塔建於熙寧六年至政和二年(1073-1112年),是仿照京師皇家開寶寺靈感塔(今開封鐵塔)建造的一座典型的佛牙舍利塔。趙世昌選中了這裡瘞葬佛牙舍利。

驚現人世

寶相寺地宮打開之前,沒有任何歷史資料記載過這座佛塔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甚至連佛塔的名字也無從查考。佛牙舍利是在極其隱秘的情形下瘞葬的。近代戰爭使塔體受到嚴重創傷,直至1994年修塔時,人們才意外發現了塔基底部的地宮入口。
中國佛教協會原副會長兼秘書長周紹良曾這樣評價此次挖掘:“佛舍利一次發掘數百顆,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史無前例的。寶相寺發掘出的佛牙舍利在佛教界是至高無上的聖物,在文物界是稀世珍寶。其中的五色舍利非常珍罕。佛經上有記載,佛陀圓寂后,得五色舍利,而採用石匣、金棺、銀槨函藏的佛牙、舍利,歸葬規格為最高。寶相寺出土的舍利則是採用此種歸葬的葬儀和標準,且如法如律,其所選用的金棺、銀槨,製作精細,工藝考究,足見其所葬之物的尊貴。法門寺佛指舍利是唐代皇室親自供養珍藏的,規格是後世再無超越的。除了法門寺之外,還沒有接近和超過寶相寺佛牙舍利的歸葬規格的,汶上成為法門寺第二。”

流轉年表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年(751年)車奉朝隨團出使罽賓國 圓照《悟空入竺記》贊寧《宋高僧傳》卷三
唐肅宗李 亨乾元二年(759年)舍利越摩為車奉朝取法名法界,於迦濕彌羅受具足戒,瞻禮佛牙 圓照《悟空入竺記》贊寧《宋高僧傳》卷三
唐德宗李適貞元六年(790年)法界攜舍利越摩親授佛牙歸長安,進獻禁中。德宗賜法界法名悟空 圓照《悟空入竺記》贊寧《宋高僧傳》卷三
唐德宗 李適 貞元十年(794年)大莊嚴寺新修佛牙寶塔供奉佛牙。皇帝主持召開佛牙供養無遮大法會 圓照《貞元續釋教錄 新修大莊嚴寺釋迦牟尼佛牙寶塔記》
唐武宗李炎會昌元年(841年)大莊嚴寺開佛牙供養會 日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陳垣《佛牙故事》
唐武宗 李炎 會昌五年(845年)不許供養佛牙,但保留大莊嚴寺等長安四大寺院 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唐宣宗李忱大中七年(853年)大莊嚴寺觀禮佛牙 贊寧《宋高僧傳卷十六 慧靈傳》
唐僖宗李儇廣明元年(880年)攜大莊嚴寺佛牙入蜀王欽若《冊府元龜》、何光遠《鑒戒錄》、李畋《重修昭覺寺記》
後唐明宗李亶天成二年(927年)益州孟知祥獻佛牙至洛,為明宗資壽 《冊府元龜》卷五十二《崇釋氏門》
後晉高祖石敬瑭 天福三年(938年)西京左右街僧錄可肇等齎佛牙至汴 《冊府元龜》卷五十二《崇釋氏門》
宋仁宗趙禎皇祐元年(1049年)曹后將故宮舊藏佛牙舍利奉安咸平洪福寺道霈《鼓山志 建正法藏殿記》
宋神宗趙頊 熙寧五年(1072年)沈括過咸平見佛牙;執政官取入東府;詔留大相國寺西塔造木浮圖藏之;后入嘉王宮。日僧成尋瞻禮大相國寺佛牙堂 沈括《夢溪筆談 佛牙》、《宋朝事實類苑》、《續墨客揮犀》卷五、成尋《參天台五台山記 熙寧五年十月二十三日》、王鞏《聞見近錄》
徠宋神宗 趙頊 熙寧六年(1073年)宗室趙世昌求得嘉王宮佛牙至中都。建太子靈蹤塔 寶相寺瘞葬佛牙舍利銘記
宋神宗 趙頊 元豐四年(1081年)寶相寺鐫刻“瘞葬佛牙舍利記”寶相寺瘞葬佛牙舍利銘記
宋徽宗趙佶政和二年(1112年)寶相寺瘞葬佛牙舍利 太子靈蹤塔地宮題記

法獻流傳


由來

北京八大處佛牙真身舍利
北京八大處佛牙真身舍利
我國佛牙史稱法獻佛牙,原因有二:一是這顆佛牙最初由南朝高僧法獻自於闐請回;二是我國歷史上有關佛牙的記載頗多,如悟空佛牙、道宣佛牙等。稱法獻佛牙意在區別史籍中記載的其它佛牙。《高僧傳·法獻傳》中有法獻請牙經過:(獻先聞猛公西遊,借矚靈異,乃誓欲忘身往觀聖跡。以宋元徽三年(四七五)發種金陵,西遊巴蜀。路出河南,道經芮芮,即到於闐。欲度蔥嶺,值棧道斷絕,逐于于闐而返。獲佛牙一枚,舍利十五粒。佛牙在烏纏國,自烏纏來芮芮,自芮芮來梁土。獻賣牙還京,十有五載。密自禮事,作無知者。)雖然法獻請回佛牙后未敢公開,但十多年後還是被齊武帝第二子竟陵王蕭子良發現。蕭子良因而寫了《佛牙贊》和《佛牙記》。建武末年(四九七)法獻圓寂,佛牙仍保存在上定林寺。

被劫

普通三年(五二二)正月佛牙被騙劫。其經過是這樣的:(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數人並執仗,初夜扣門。稱臨川殿下奴叛,有人告之,在化牙閣上,請開閣檢視。寺司即隨語開閣。主帥至佛牙座前,開函取牙,作禮三拜。以錦手巾盛牙,繞山東而去。今竟不知所在)( 《高僧傳·法獻傳》)。臨川殿下即梁武帝弟弟蕭宏。

劫后復出

佛牙劫后三十五年無下落,直至陳高祖霸先下令詔出佛牙,始知為高祖所藏。《陳書·高祖紀》:(永定元年<五五七>十月乙亥,高祖即皇帝位於南郊,庚辰,詔出佛牙於杜姥宅。集四部設無遮大會,高祖親出關前禮拜。初,齊故僧統法獻於烏纏國得之,當在上定林寺。梁天監?lt;五一九>為攝山慶雲寺沙門慧興保藏,慧興將終,以屬弟慧志。承聖末<五五四>,慧志密送於高祖,至是乃出)。此說有破綻,恐有意掩飾佛牙被劫事。

供奉

陳高祖於公元五五七年詔出佛牙並設無遮大會,此後佛牙當在宮中供奉。陳禎明三年(五八九)年,陳為隋所滅,兵亂中佛牙不知去向。後有豫章王 持佛牙入京<長安>供於禪定寺,禮請高僧法喜專門管理。《續高僧傳·法喜傳》:(喜姓李,襄陽人。隋仁壽元年<六零一>內,文帝敕召入京師,住禪定寺。爰有佛牙舍利,帝里所珍,檠以寶台,寶溢目。眾以喜行解潛通,幽微屢降,便以道場相委)。文帝即隋文帝。禪定寺在唐武德元年<六一八>改名莊嚴寺。佛牙在此一直供奉到廣明元年<八八零>。同年,黃巢起義攻入潼關,唐僖宗攜佛牙西逃入蜀。

自蜀至汴

僖宗攜佛牙至蜀后,佛牙陷沒四十七年。天成二年<九二七>唐明宗生日,益洲孟知祥獻佛牙祝壽,佛牙逐由蜀至洛。事見《冊府元龜·崇釋氏門》:(後唐明宗天成二年<九二七>九月,益洲孟知祥令僧五人持佛牙一寸六分,雲僖宗幸蜀時留之。今屬應聖嘉節,願資壽命,宣示近臣。)又(後晉天福三年<九三八>十一月庚年,西京左右街僧祿可肇等賣佛牙至闕,宣付汴京收掌)。佛牙又從洛陽遷往汴京。

輾轉入燕

佛牙在後晉天福三年(九三八)到汴京,開運三年(九四六)契丹入侵汴京之後,佛牙何去何從,史籍無考。但佛牙被掠而北上當無疑問。一九零零年北京西山招仙塔殘基出土的佛牙舍利沉香木匣上有五代時北漢僧人善慧於天會七年(九六三)親筆所書的題記可為證。陳()先生認為契丹人汴后,曾攜法物而死。至真定,契丹主死,法物星散。劉高起太原,牙當於此時入漢。郭威篡漢,牙又轉隸北漢,曾為僧人善慧所藏。天會末年,宋伐北漢,佛牙遂避入燕京。這推斷大致不差,但尚需確切史料證明。
善慧,山西崞邑人,俗名霍宋乾得賜[宣秘大師]稱號。《補續高僧傳》卷二十三有《善慧傳》,惜無佛牙事。保存至今的佛牙木匣,幾乎每面都有善慧書寫的題記。匣頂書有[釋迦如來靈牙舍利 天會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記 善慧書]。木匣做工粗糙,顯然是在兵亂中匆忙為之。此後佛牙供於何處,史無記載,但百餘年後,佛牙復出。

奉安招

《遼史-道宗本紀》:[(七年)八月辛巳,置佛骨於招仙浮圖]。[(七年)八月指一零六一年;佛骨指佛牙。招仙塔位於北京西山之側,從塔頂石雕露盤上的刻文可知,建塔人是[大遼國公尚父令公丞相大王燕國太大夫鄭氏]。燕國太大夫鄭氏是當時遼國宰相耶律仁先的母親。一九零零年塔為八國聯軍所毀,僧人在殘基中發現一個佛牙舍利石函,石函內是善慧題記的沉香木匣。打開木匣法獻佛牙赫然在焉。從九六三年善慧題記沉香木匣至今,已歷一千零三十八年。由於佛牙始終供奉其內,這顆佛牙舍利千餘年來的歷史脈絡變便基本可以確定。

百年守護

佛牙舍利從一九零零年出土至二零零零年,整整一百年,除出外巡禮供奉和在廣濟寺暫時供奉外,其餘時間佛牙舍利未曾離開過西山靈光寺。一百年中靈光寺歷代住持為守護佛牙竭誠盡忠,功不可沒。今列諸師名號於左,以銘功德(百年以前略)。

始建唐代

初名龍泉寺,后改名覺山寺。經遼、金、元、明、清、屢毀屢建。明成化十四年(一四七八)改今名。一九零零年招仙塔被毀時海山和尚人住持。海山年邁,自知無力振於道場,遂舉承恩寺聖安和尚接任。清理招仙塔廢墟並發現佛牙者,海山與聖安。聖安圓寂,墨林和尚接任住持。墨林之後,()棠和尚接任。)棠和尚接管佛牙后重做了一個較善慧佛牙木匣精緻些的紫檀木匣,將佛牙請入其中並抄寫善慧題記與新木匣。其時無塔可藏,佛牙便連匣供奉於方丈室內的供桌上。故今流傳的佛牙木匣有二,其一為善慧題字之沉香木匣,今供於靈光寺客廳內;另一個()棠所制之紫檀木匣,現供於北京廣濟寺舍利閣上。繼()棠任者為凈朗和尚。凈朗之後為心明。新中國成立后,凈朗、心明相繼離寺下山,遁入紅塵。此後三十餘年無住持。八十年代初,中國佛教協會海圓老和尚住持靈光寺。老和尚於二千年初示寂。

疑問解答


如果你有機會觀瞻過國內各寺院供奉的佛牙,會發現它的大小,形狀都明顯與現時人類的牙齒有所不同,人們為此難免會產生困惑,釋迦牟尼佛不也是2500年前古印度迦比羅衛國的太子嗎?怎麼佛祖的牙齒會同我們的牙齒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疑惑一:這真是佛陀的靈牙嗎?佛陀的靈牙為什麼會有這麼大,而形狀又同人牙有這麼明顯的不同?當然,所有帶有疑問的人們也自然會想到,如果古人是用別的動物牙齒來代替,那麼為什麼不選擇用垂手可得的人的牙齒來代替呢?
其實,佛經上對此有明確的記載:經書上講,佛祖寶相莊嚴,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中,有關於“佛牙”應有以下“三相”和“二好”。
其“三相”是:
(1)二十二相:四十齒相
(2)二十三相:諸齒齊密相
(3)二十四相:牙呈油浸白黃相
“二好”是:
(1)三十四好:齒方整鮮亮
(2)三十五好:牙長光潔
疑惑二:佛牙能有這麼長嗎?佛經上又說釋迦牟尼佛是丈六之身,也就是說佛陀身高是現代人身高的4.5倍。釋迦牟尼的“牙齒”比正常人多了八顆,上下頜各是二十顆。其牙相的特徵應該是方形柱狀端面平整,比例是1∶0.014。由此我們大此可以計算出佛牙的長度應該在6—8公分之間。
從“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記載來分析,有關佛牙的“一相”、“一好”是說佛的牙齒呈“黃白相,方形柱狀,光耀晶瑩”。
又因為佛陀有四十顆牙齒,上下各二十顆,其端面必然平整光滑,否則佛的嘴會合不擾而顯怪相。
按佛教經典來理解,佛陀留下的靈牙,會在牙根牙槽、牙身上生長出細粒舍利子。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迦濕彌羅國》記載玄奘法師在西天印度曾朝拜過佛牙,其佛牙長三寸、油浸鮮亮、熠熠生輝。
依據佛教經典和歷史記載,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珍藏的兩顆佛牙,如法如律,其色澤、大小、形制完全同佛教經典記載相一致。正如台灣大德高僧,非洲佛教導師慧禮法師所說的那樣:“建塔之前,必先有登地大菩薩應現於世,以種種方便,呼引眾生,始能建塔”。
《詩經》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的一雙佛牙,千百年來在人們心目中如高山、如景行(大道),要瞻仰,要身體力行。臨應地而生善意,瞻佛牙而生善心。對於每一個朝聖者來說,生命的意義不正在於此嗎?

電影


主創

導演:李秉光(中國香港)
主演:冷中易
劉永健
尚天瞳
洪連城
李晨熙
蘇 素

上映時間

上映時間2012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