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棺

石板棺

石板棺是在台灣考古發現的器物。在學界的報告中,從日據時期台北帝國大學曾針對墾丁遺址發發掘出石板棺以來,歷來就是學者注目的焦點。

簡介


石板棺
石板棺

卑南遺址石板棺


石板棺有時又稱“石棺”、“組合型石棺”、“組合式箱型石板棺”。以卑南遺址石板棺為例,皆出現於當時的生活層面以下,顯示出當時是採取地面下挖坑埋葬死者的方式。下挖的墓穴四周鋪設板岩石板,上面鋪上超過棺口大小的蓋版,棺身大約可以容納一個死者平躺其中,葬式則多采仰身直肢葬,不少系“量身訂做”而成,特別是卑南遺址的墓葬中小於五十厘米的棺木有七十七例,由人骨遺跡來鑒定,大約介於流產胎兒到初生嬰兒之間。

卑南文化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連照美教授認為,卑南文化史前社會存有視胎、嬰、幼兒等已具有生命或“靈”的概念,才以石板棺下葬。另外,卑南遺址出土近一千五百個石板棺,其排列方式呈現出北北東—南南西軸線分佈,約與住房的排列方式一致,有學者推測可能是因為卑南文化人採取室內葬方式之故。卑南遺址另外可以見到型制較為特殊與講究“石板棺墓”,其在石板棺的周圍堆砌大礫石為“槨”。有槨的石板棺墓中有不少是“復體葬”,亦即石板棺被卑南文化人重複利用,陸續埋葬死者於其中,曾有埋葬十二與十四人以上而復體葬的紀錄。卑南文化人雖然大量使用板岩作為石板棺的材料,但是卑南附近並未直接發現有板岩的產地。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石板棺雖有陪葬品,但陪葬品優劣多寡不一,故學者推測卑南文化人可能存在著階級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