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坪白族鄉

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轄鄉

劉家坪白族鄉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東南部,東鄰芙蓉橋鄉,南連瑞塔鋪鎮,西抵澧源鎮,北接洪家關鄉,距縣城僅17公里,總面積38.11平方千米(2017年)。

2017年,劉家坪白族鄉轄6個村,114個村民小組,11691人(2017年),白族人口佔全鄉人口90%。

劉家坪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是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境內有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和紅二六軍團司令部舊址。

劉家坪是一塊綠色的家園,全鄉已實施退耕還林9200畝,生態林1600畝,境內森林覆蓋率達到65%。劉家坪是民族和諧的樂土,以白族為主的各民族在相互交融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沉澱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白族仗鼓舞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沿革


劉家坪白族鄉前為珠璣塔公社,1984年成立白族鄉,並改名為劉家坪白族鄉,1995年併入瑞塔鋪鎮,1998年恢復現有鄉名。

行政區劃


劉家坪白族鄉總面積38.2平方公里,轄13個村,114個村民小組。
2016年原有的13個行政村合併為6個行政村。
珠璣塔村與雙元坪村合併,稱長征村晚田峪村併入關溪澗村
熊家溶村、田兒埡村併入劉家坪村谷家坪村與唐家橋村合併,稱犀牛村
新橋村和朝陽地村合併,稱新陽村鷹嘴山村併入雙溪橋村

經濟


2013年底,全鄉生產總值近億元,財政收入689.76萬元,實現農業生產總值3243萬元,固定資產投資325.5萬元,社會消費品零總額近1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38元,分別是1984年的34倍、27倍、16倍、15倍和15倍,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生活穩定。
產業布局初顯成效。1984年,劉家坪白族鄉以農業種植為主,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薄弱,經過經濟體制改革,第二、第三產業從無到有蓬勃發展,現有各類個體商戶98家,從業人口在200人以上,工企場礦4家,其中年收入200萬元以上3家,年收入50萬元以上1家,從事務工人員在3100人左右,年務工收入在500萬以上,土地流轉近500畝,湧現西瓜、蔬菜、高端苗木、花卉種植大戶6戶,豬、牛及特種養殖7戶。

社會


境內交通設施條件優越,村村組組通水泥路,文化、教育、衛生、敬老院等公共服務功能齊全,農業產業化設施完善,網路通訊覆蓋全鄉。近幾年來,鄉黨委、政府始終圍繞產業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雜交水稻、優質高產玉米等良種對比試驗示範基地2000畝和以柑桔為主導產業的生產基地6000餘畝,同時大力發展蔬菜、葛根、油茶、養殖等產業,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白族文化底蘊濃厚,白族仗鼓舞以古樸明快、粗狂大方的形式展示給世人。祖傳的民間手藝竹編花背籠曾多次獲國家農博會的獎勵,白族七月初七趕會、祭祖等傳統文化節日每年熱鬧非凡。紅色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紅二、六軍團司令部舊址和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恢復建立了紅軍當年的釣魚台、歇馬墩等景點,紅色民歌、紅色舞蹈、紅色服飾等傳統充分展示了當年老區人民的風采。
全鄉全力實施危房改造,讓住房困難戶389戶住進新房,全鄉96%以上人口享受醫保政策,共報銷醫療費用473萬元。2014年,全鄉有1927人享受養老金,79位享受五保政策,55位困難戶享受幫扶政策,231位享受每學期550元伙食補助,全鄉93%的人口飲水距離在20米以內,88%的人口距公路在200米以內,用電人口100%,行動電話人口達60%以上,電視用戶90%以上,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96%以上,30年來新建磚房800多棟。
劉家坪白族鄉
劉家坪白族鄉

特種郵票

《紅色足跡》特種郵票首發式在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湖南省張家界市劉家坪白族鄉舉行。兩位90歲高齡的老紅軍彭俊明、張海清共同啟動了《紅色足跡》特種郵票首發。1935年11月19日,這兩位老紅軍跟隨任弼時、賀龍領導的紅二方面軍從張家界市劉家坪出發,開始了偉大的長征。
《紅色足跡》特種郵票一套6枚,面值7.2元,圖案分別為井岡山、瑞金、遵義、會寧、延安和西柏坡等革命根據地和革命聖地。首發儀式上,張家界市副市長梁碧表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中華集郵聯合會將《紅色足跡》郵票首發式選在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首發,充分體現了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的關心和厚愛,給張家界人民送上了一份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