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都民俗園

國家開放性主題文化公園

閩都民俗園位於閩侯縣城新區,佔地180畝,總投資9800萬元。園區以展示閩越農耕文化為主線,通過各類建築(包括遷建復原、仿建明清時代閩侯民居、新建功能配套建築等)、園林布局、雕塑、實物展示、多媒體運用、互動體驗等手段,反映福州地區明、清時期的民俗特徵,是集休閑旅遊、感悟體驗為一體的文化工程。

建設背景


閩都民俗園位於閩侯縣城新區,全園佔地180畝左右,緊鄰福建省曇石山博物館,將建設生產民俗園、生活民俗園(含民間信仰)、文化教育園3個園區,藉以展示福州地區的古代民俗風情。閩都民俗園除再現福州民俗,保護傳承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外,民俗園還重在互動體驗,讓遊客在坐花轎、拜堂、縛手關等活動中感受底蘊深厚的福州地方風土人情。

歷史沿革


閩都民俗園於2010年11月動工,是一處突出農耕文化,以體現福州地區古代、近代耕讀習俗為主的開放性主題文化公園。公園佔地180畝,主要由生產園、生活園、教育園及仿古商業街等組成。

建築特色


建造規模

生產園佔地約54畝,由農耕廣場、四季農田、農家大院、副業作坊、茉莉花茶坊等組成,園中有農事、採茶等雕塑13組,再現了農事耕作、茉莉花茶製作、副業手工藝製作等農耕生活情景。生活園佔地約57畝,由古民居、福祿壽喜廣場、登高樓、戲台、茶樓、閩越王廟、四季廣場等組成,著重體現百姓人家婚喪嫁娶、節慶賀壽、品茗聽戲、踏春遊玩、登高望遠以及民俗信仰等日常生活俗事。
教育園佔地面積約18畝,由私塾、考試院、曲水流觴等園林景觀組成,展示傳統教育習俗,再現古代兒童訓蒙、科舉考試、雅士集會等情景。
位於園區南側的仿古商業街佔地約34畝,由7棟共11座體現本地民居商鋪特色的2層仿古建築組成。

建築文化

“為讓遊客可以在民俗園感受到閩都歷史文化,園方還按1:1的比例重建了永豐閩越王廟和青口龜山閣兩座具有地方特點的古建築。”據閩侯閩都民俗園副主任徐美文介紹,為真實再現閩都古代農家大院居民的生活景象,園內建築基本以明清時代民居建築為藍本,並按照農家民居特點作相應的生產生活布置,擺上農具等物品,力圖還原最原汁原味的古代風格。

園區位置


閩侯甘蔗甘蔗學院路8號
閩都民俗園
閩都民俗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