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傷逝的結果 展開

傷逝

1981年水華執導電影

《傷逝》是水華執導的劇情片,林盈王心剛許忠全黃宗洛王秉林主演。

該片講述在"五四"運動后,知識分子涓生和與追求個性解放的子君無視封建社會的藩籬自由結合,卻因現實生活的殘酷而釀成愛情悲劇的故事。

於1981年紀念魯迅誕辰百年之際上映,片長為97分鐘。

劇情簡介


追求個性解放的子君(林盈飾)闖入了涓生(王心剛飾)的生活,他們無視旁人的冷嘲熱諷,毅然結合到一起。但在黑暗的封建社會裡,幸福總是短暫的。婚前雙方相互了解的缺乏,加上性格的不同,導致二人摩擦不斷。涓生失業后,對曾經的盲目、天真充滿悔恨,子君發現了涓生內心的變化,知道這段荒唐的婚姻該結束了。愛情的幻滅,讓子君走向了死亡。子君的死,把涓生推向強烈的自責和痛苦之中,他譴責自己的無能和怯懦,受過“五四”運動洗禮的涓生陷入沉思。他逐漸明白這個世界不是自己所能改變的,但他又不甘沉淪,整日里苦思冥想,人生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傷逝海報
傷逝海報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林盈 飾 子君
王心剛 飾 涓生
李連生 飾 擦雪花膏的小東西
劉釗 飾 鯰魚須老東西
劉曉華 飾 女傭
李長樂 飾 小官太太
譚天謙 飾 局長兒子
許忠全 飾 子君叔父
黃宗洛 飾 老拔貢
參加演出者陳志堅、勞力、任申、蔡明、曹翠芬、王秉林、韓廷琦、封順、周森冠、管宗祥、黃素影、戚力、張耀德、袁思達、王振榮、鄭保民、李健、王彪、劉宗
職員表
製作人張起、康璇
原著魯迅
導演水華
副導演(助理)馬秉煜、鈕立山
編劇張瑤均、張磊
攝影鄒積勛、關慶武(副攝影)
配樂杜鳴心
剪輯傅正義、延娥
道具楊允銘、張先春、武振山
美術設計陳翼雲、康琳(副美術)
造型設計孫月梅、何兆春、劉秋香
服裝設計姜錦明
燈光徐和慶、張同生、王振華
錄音呂憲昌、蘭帆
布景師姚文義(置景)、劉鍚安(置景)、崔秀榮(置景)、馬兆仁(繪景)
特技攝影金燕茜
特技美工滕春飛、朱革、顏廣仁
技巧印片王松林
特技製作屈允敏
煙火馬德亮
音響效果楊來祥
演奏中央芭蕾舞劇團管弦樂隊
指揮卞祖善

角色介紹


子君
演員 林盈
叛逆的女性,單純、堅強,為了愛情無所畏懼,而一旦獲得愛情的幸福后,她的鬥爭就終結了。與涓生同居后,她再無所追求,陷於煩雜的日常家務勞動中,根本沒有意識到愛情是不能離開社會生活孤立存在的。
涓生
演員 王心剛
受過“五四”運動洗禮的知識分子。他不安於現狀又不明前途,在彷徨中而又不願彷徨。他與子君相愛過,而且愛得真摯熱烈,但出於真誠,他向子君坦白自己不愛她了,卻渾然不知這對子君是多麼大的打擊。對於子君的去世,他真誠地譴責自己。
子君叔父
演員 許忠全
是一個封建衛道士,粗暴地干涉子君與涓生的自由戀愛,當子君勇敢地與涓生在一起后,他大罵侄女敗壞門風,氣憤到不再認子君做侄女。
老拔貢
演員 黃宗洛
涓生家的世交,交遊廣闊。走投無路的涓生到他那裡求助,卻意外聽說了子君的死訊。他是個腐朽的老封建,對於子君的死和涓生的悲痛,他的態度完全是冷漠的,毫無同情之心。
小官太太
演員 李長樂
涓生與子君的房東,與他們同住在一個院子里。為人刻薄、勢利,整天與子君因為各自飼養的油雞暗鬥,還奚落子君家窮得連狗都瘦了,讓子君備覺痛苦。

幕後花絮


在籌備階段,水華一遍遍地讀原作小說,在他讀的《魯迅小說選》中《傷逝》的篇頁上布滿了鉛筆、鋼筆、圓珠筆的不同墨跡的註解,那些筆跡幾乎淹沒了原文。他還寫了十來本創作筆記。
該片片頭的襯底是玻璃窗上的雨,一開始拍的雨點太小,根本看不出,重做后又變成傾盆大雨,水華覺得與影片調子不合,不顧別人的閑言碎語,去求特技攝影重拍。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獲獎獎項獲獎方結果
1982年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導演水華提名
最佳攝影鄒積勛獲獎
最佳美術陳一雲提名
最佳剪輯傅正義獲獎
最佳道具楊允銘、張先春、武振山提名
文化部1981年優秀影片獎《傷逝》獲獎

幕後製作


創作原則
水華拿到張瑤鈞、張壘改編的劇本后,為把握原著精神,開始研究原作小說。除了反覆閱讀原著,他還翻閱了同一時代魯迅的其他作品,對魯迅反封建禮教的思想和時代背景有了感性認識,這增加了他在創作上的信念。接著,他還讀了“五四”時期其他作家的文學作品,以及《民國通俗演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小說(後來影片中軍閥禁街的細節正是從《民國通俗演義》中得來的)。在把握原著精神的基礎上,水華為攝製組確立了一條原則:忠實於原著,既要忠於原著的思想內容,也要忠於原著的藝術風格。
水華敬仰魯迅的人物和作品,唯恐把魯迅的作品拍走了樣。為了保持原著含蓄的風格,他在細節處理上往往點到為止,怕過場細節太多導致結構鬆散。小說《傷逝》中寫子君、涓生同居後有過一段寧靜幸福的生活,水華曾構思過一場戲來表現這些,但因原作在這方面沒有具體描寫,他怕在缺少生活積累的情況下擅自加一些一般化的東西會損害原著,沒有拍攝那場戲。夏衍看了樣片后,也建議增加一場戲表現子君、涓生有過短暫的幸福生活,為此劇組補拍了幾個鏡頭,但經過推敲,因為與影片整體風格不統一,最終還是沒加進去。
剪輯手法
影片開頭從夜雨凄風豁然變為歡快的春天畫面,但拍攝時並沒有拍相應的春天的素材,而完全是由剪輯師傅正義靠資料素材解決的。傅正義與導演討論確定此處的“春天”既要是美麗歡快的,又要是“傷逝”的春天。根據這一創作意圖,他選擇了一組冷暖匹配恰當的鏡頭,景物顏色從淺到深,從冷到暖,以求從明快中透露出幾分淡淡的惆悵。
“涓生”棄狗的戲,原始素材只有狗跑和涓生在荒野中抱狗走去以及空手回來等鏡頭。如果僅就這些素材剪輯,未免顯得平淡。傅正義等人研究后認為,導演從側面描寫主人公經濟地位、精神狀態、夫妻關係變化,在“棄狗”之前全是虛寫,而“棄狗”則是轉機,影片用以控訴“吃人”的社會現實,是從這場戲開始逐步展開的。因此,他們遵循虛實結合、以虛補實的創作方法,從本來棄之不用的鏡頭素材中挑出造型氣氛突出、動態感強的景物鏡頭,經過編剪以烘托主人公的心情。

影片評價


該片總的來說是忠實於原著的,比較深刻、比較完美地體現了魯迅的思想,在藝術風格上也和原作和諧一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影片突出了原作反封建的主題,並增加了反帝色彩。不僅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情節和悲劇性結局,而且在小說提供的基礎上有所補充,有所豐富,有所生髮。影片以震撼人心的藝術畫面,形象地說明了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是封建勢力迫害的結果,比較準確地體現了原作的主題。該片在藝術化、民族化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它保留髮揮了原作含蓄、深沉、人物心理刻劃細膩的特點。該片較多地使用獨白和旁白,不僅能讓觀眾聽到原作中一些精彩的警句和片斷,而且能更好地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影片的整個故事情節都是在濃烈的抒情氛圍中展開的,在篇幅上抒情多於敘事。它沒有過多從正面表現封建勢力如何迫害涓生、子君,而是著重刻劃主人公在遇到打擊后思想、情緒上的變化。整部影片以抒情見長,含蓄雋永,是一部真正的藝術片,是一首電影詩。影片結構流暢而井然有序,豐富的情節和場面銜接緊湊而自然。增加的幾場戲在情節發展上也是合乎邏輯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桑逢康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