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
清代著名醫學家,四大溫病學家之一
葉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號香岩,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葉桂是清代著名醫學家,四大溫病學家之一。
祖籍安徽歙縣,其高祖葉封山從安徽歙縣藍田村遷居蘇州,居上津橋畔,故葉桂晚年又號上津老人。
大事件
1666
出生
公元1666年出生。
1745
去世
公元1745年去世。
葉天士像
葉桂從小熟讀《內經》、《難經》等古籍,對歷代名家之書也旁搜博採。不僅孜孜不倦,而且謙遜向賢;不僅博覽群書,而且虛懷若谷、善學他人長處。葉桂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只要比自己高明的醫生,他都願意行弟子禮拜之為師;一聽到某位醫生有專長,就欣然而往,必待學成后始歸。從十二歲到十八歲,他先後拜過師的名醫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揚俊、王子接等著名醫家,無怪後人稱其“師門深廣”。
山東有位姓劉的名醫擅長針術,葉桂想去學但沒人介紹。一天,那位名醫的外甥趙某因為舅舅治不好他的病,就來找葉桂。葉桂專心診治,幾帖葯就治好了。趙某很感激,同意介紹葉桂改名換姓去拜他舅舅為師。葉桂在那裡虛心謹慎地學習。一天,有人抬來一個神智昏迷的孕婦。劉醫生診脈后推辭不能治。葉桂仔細觀察,發現孕婦是胎兒不能轉胞,痛得不省人事的。就取針在孕婦臍下刺了一下,叫人馬上抬回家去。到家后胎兒果然產下。劉醫生很驚奇,詳加詢問才知道這個徒弟原來是大名鼎鼎的葉桂,心中很感動,就把自己的針灸醫術全部傳授給了他。
葉天士
葉天士
除精通醫術外,葉桂在其它學問的研究中也具嚴謹精細的治學精神,博覽群書、學究天人,使醫術和學術相得益彰。他覺得“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雖身享盛名,而手不釋卷,體現了學無止境的進取精神。後人也說他“固無日不讀書也”。他在醫學中治病救人的仁者之心,也體現在他的待人接物方面,故後人贊其“內行修備,交友以忠信。……以患難相告者,傾囊拯之,無所顧藉。”
葉天士
葉桂在世八十年,臨終前警戒他的兒子們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這是一個對自己的言行極端負責的仁者之言。同時也顯示出他在醫學,乃至人生哲理的追求上所達到的極高境界。因為往上走得越高,就越知道天高遠不可及,越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足言。最聰明的人,大多是謙虛的人。
葉桂生前傷病盈門、日日忙於診治病人,無暇親筆著述。他留給後學者的寶貴醫學著作,全部都是他的門人和後人搜集、整理的結果。其主要著作有《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未刻本葉氏醫案》等。
《溫熱論》
溫熱論 濕熱論合集
臨證指南醫案
《臨證指南醫案》
《臨證指南醫案》則系華岫雲收集葉氏晚年醫案,分門別類集為一書,每一門由其門人撰附論治一篇,門后附徐靈胎評議。書末附所用方劑索引。此書刊於1764年,體現了葉桂治病辨證細緻,善於抓住主證,對症下藥。其中溫病治案較多。後人稱其辭簡理明,“無一字虛偽,乃能徵信於後人。”美中不足的是,案中均未註明每次處方之後,病情的轉變和最後的治療效果。
《未刻本葉氏醫案》
葉天士
令人遺憾的是,《未刻本葉氏醫案》問世以來,其影響力遠不如《臨證指南醫案》,可能因該書其案語過簡,令人不能據證明理析葯,難以領略葉氏妙諦所致。
為使這本書影響更多的中醫愛好者,許多中醫名家對該書進行了評校,如上海中醫藥大學潘華信教授所著的《未刻本葉桂醫案發微》 。
其他著述
《葉桂醫案存真》是葉天士的曾孫葉萬青,取家藏處方驗案編成。此外,題為葉氏所作的醫案和著述還有很多,比如《醫效秘傳》、《葉氏醫衡》、《葉氏名醫論》、《葉天士家傳秘訣》、《女科症治秘方》、《本事方釋義》(有乾隆十年自序)、《葉評傷寒全生集》、《柯氏來蘇集評批》、《景岳發揮》、《眉壽堂方案選存》、《三家醫案合刻》、《南陽醫案》等等。世間所傳葉桂註釋的《本草》,其中頗有心得之言。
提起江南名醫葉桂,可神了!他自號香岩,人稱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連康熙皇帝也感激他治好了自己的搭背瘡,御筆親題“天下第一”的匾額賜給他。因他一生治癒過不少奇疾怪症,連神仙都慕名而來,變做一個平常人請葉天士診斷。葉桂號罷脈后,說了八個字:“六脈調和,非仙即怪。”羞得那神仙看過倉徨逃遁。不管這一傳說是真是假,可葉桂妙手回春,起死復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有幾個這樣的小故事——
有一個人患一種慢性病,經常複發,十分苦惱。他找葉桂診治。葉桂開了一個方,囑他按方服一百劑,就不會複發了。病人服了八十劑,病已好了一個多月,他就再不服藥了。不料,事隔一年,病又複發。葉桂對他說:“我叫你服一百劑,你才服八十劑,當然複發了。從今天開始,你聽我的,再服四十劑,病就永不複發。”事情果真如他說的一樣。
據史載,清代藩憲向為京官,而清代京官沒有多大實權,極想外任,所以藩憲聽說要到蘇州外任,暴喜而盲,急忙差人去請名醫葉桂療疾。葉桂了解他發病詳情之後便說:“我是一方名醫,怎能如此請我?必須備全副儀仗來,方可前往。”差人回稟,藩大怒,眾人相勸,依允名醫要求,若治不好目疾,重罰不遲。於是,令儀仗相迎,但誰也未想到,葉並不去,又說,“去回稟大人,必須由藩夫人親自請!”藩聞后,怒不可遏,咆哮如雷。在這之間,藩大人怒氣未消,而目卻忽明,眾人難解,葉桂已匆匆趕到藩府上請罪了,對藩說:“我並非無禮得罪大人,而是為了治好大人的病。”藩大人由怒轉喜,盡釋前疑,並重禮相酬。葉天士奇術奇在於不藥而癒,於是,葉桂以陽治陰,奇術療暴盲的佳話傳遍蘇州城內外。
葉桂運用《內經》理論,心藏神,過度興奮和喜樂傷神,暴喜將心神盪散,可致暴盲,怒為陽勝,喜為陰勝,陰勝制陽,陽勝制陰,故讓藩大人暴怒,以陽制陰,陰陽平衡,暴盲激怒消散。
葉桂在治療疑難雜病方面,強調心理治療,名醫治奇病,奇術療頑疾,故事趣聞相傳至今,人們無不拍案稱奇。
鄰居的一個婦人難產,別的醫生已經處好了藥方。她的丈夫拿著處方來問葉桂,葉桂在處方上加一片梧桐葉做引子,嬰兒立刻就產下來了。後來有人也仿效葉天士在催產方上加梧桐葉。葉天士笑著說:“以前我用梧桐葉,是因為剛好碰到立秋的時節,現在不是秋天,用了有什麼益處呢?”
還有一個孕婦難產,因別的醫生治不好,勉強支撐著去找葉天士求救。當時葉桂正在下棋,他隨便瞅了孕婦一眼,不屑地哼了一聲,繼續埋頭與人對弈。孕婦流著眼淚,再三哀求,連葉桂的棋友也不忍心了,幫孕婦說話。不料把葉天士說火了,順手舉起棋盤,“叭”的一聲甩到地上,棋子頓時撒得四處都是。然後又聲色俱厲地對孕婦說:“病來如山倒,病好如抽絲,你急什麼?給我把棋子撿起來!”孕婦因有求於他,只好忍氣吞聲地把棋子一一撿起。葉桂此時忽然大笑起來,對孕婦說:“好好好,這回孩子自然會順利地生下來了。”說得那孕婦半信半疑趕回家中,果然應了葉天士的話,順利地分娩了。葉桂的棋友又欽佩又詫異,問起拾棋子居然能治難產的奧妙。葉桂說:“滾動之石,不長苔蘚。我一眼就看出那婦人是捧心胎,當她拾棋子時,佝僂了很久,胎兒的手靠她的運動之力,已離其心窩,所以不得賴在娘肚子里不出來了!”一陣話說的對方啞然失笑:“你剛才好一場真真假假的把戲,連我也給蒙住了。”
葉天士--辨證論治
葉桂的外孫剛滿一歲,得痘症,痘發不出來,抱回家來請他醫治。葉天士覺得很難治。葉桂的女兒氣得直撞頭,對他說:“父親平常都說‘痘無死症’,現在就單單外孫兒不能救嗎?那就讓我和他一起死吧!”拿起剪刀就要自殺。葉桂不得已,低頭沉思了好久,最後把嬰兒赤身裸體地抱到一間空屋裡去,自己出去和一幫人打鬥嘻戲。女兒想看嬰兒,門又打不開,叫了幾批人去催父親回來,父親正玩得高興,不聽女兒的話,女兒哭得死去活來。到了半夜,才去開門看嬰兒,痘出得很好,一粒粒就象珠子一樣飽滿晶瑩。原來那間空屋裡蚊子很多,叮咬嬰兒的皮膚就使痘發出來了。
乾隆某年,吳地瘟疫大流行,郡里設置醫局救濟窮人,給他們免費看病,當地的名醫每天要去那裡看一次病人。有一個更夫,全身浮腫、遍體黃白色,到醫局去看病。名醫薛生白先到醫局,給他診脈后就揮手讓他走,並說:“水腫已經太厲害了,不能治了。”更夫走出醫局,剛好碰到葉桂到醫局來,從他坐的轎子里遠遠地看到了更夫,便說道:“你不是更夫嗎?你這是中了驅蚊帶的毒而造成的,兩劑葯就可以治好。”於是就給他開了處方。據說薛生白因此羞愧成怒,把自己的居處改名“掃葉庄”;又傳說葉桂以牙還牙,把自己的居處改名“踏雪齋”。據他們共同的朋友沈德潛解釋,薛生白確有“掃葉庄”,但其名另有其意,不是為了侮辱葉桂才那樣改的。而葉桂至今也沒有人發現他有“踏雪齋”。
一天,葉桂正在藥房給病人號脈,忽見一個衣衫破爛的人冒冒失失的闖了進來。他不等主人問語,就拱一拱雙手說:“向先生請安!聽說先生是當今的活神仙,能治百病。我有一致命的病症,不知先生能治否?”葉桂說:“只要我能治得好,一定效勞,你有什麼病直說無妨。”那人說:“人不欺病,病難欺人。其實我一無內患,二無外傷,只是太貧窮了,你可會治貧嗎?”葉桂還沒回答,來看病的人卻火了:“我看你這個人是無理取鬧!走遍天下,哪有醫生能治貧的?”不料葉桂捋著長須笑道:“貧也算種病嘛,既無佳肴滋補,又頻添憂愁傷身,可謂有損元氣。不過要治它也不太難。我看這樣吧,我給你一枚橄欖,只許你吃肉,光留核,再把它種下,到明年自然就不窮了。”看病的人聽了這番話,像降到五里霧中摸不著真山實水。來人也覺得種橄欖核與治貧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本當不信,又見葉桂說得誠懇,便拿著一枚橄欖滿腹狐疑地回去了。
那人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照葉天士的話辦了。第二年,橄欖樹就長高了。挺拔的小樹上長滿了綠葉,就是不開花,不結果。那人想:無果樹有啥用?就去問葉桂。葉桂笑道:“到時候了,過幾天自有人送錢來。”那人還是不信,悻悻地回家了。沒過三天,怪事出現了,買橄欖葉的人竟像趕會一樣,後腳跟著前腳地接踵而來。雖然每人只買幾片,價錢也便宜,但一樹濃葉何止萬千,所以那人為此發個小財。再以這筆錢做個小本買賣,不久便成了小康之家。他十分感激葉天士,抽空帶了一份厚禮去向這位神醫道謝,並探問其中的奧妙。葉天士婉言謝絕了對方的饋贈,把買橄欖葉的秘密告訴了他。原來,葉桂早料到這一季節有某種傳染病流行,配治醫治此病的藥物少不了橄欖葉,所以在開藥方時,每方必加幾片。俗話說:“葯不分貴賤,能治病就是好葯。”可滿城的葯肆就是沒有這東西,病家只好在葉桂的指點下,到那人的住處買橄欖葉了。這也是葉天士平時遵循醫德,樂善好施,對貧苦人的一片心意。
在整個中國醫學史上,葉桂都是一位具有巨大貢獻的偉大醫家。後人稱其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他首先是溫病學派的奠基人物,又是一位對兒科、婦科、內科、外科、五官科無所不精、貢獻很大的醫學大師。史書稱其“貫徹古今醫術”,他是當之無愧的。無論其醫學理論,還是治學態度都是值得後人珍惜和學習的寶貴遺產。特別是他那種謙恭好學、改名換姓求師學藝的精神永遠是後世習醫者的光輝典範。
史書稱其“切脈望色,如見五藏”,“治病多奇中”,十分神奇。他自己也說:“病有見證,有變證,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當時的尚書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遠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桂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可見當時其知名度之高。後人對其醫術總結說:診疾深明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藥每有奇效;治療常多變通。史書亦稱“當時名滿天下”,為眾醫之冠。民間則普遍傳說其為“天醫星下凡”。傳記載其處理“疑難證”方法:“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醫之方,略與變通服法;或竟不與葯,而使居處飲食消息之;或於無病時預知其病;或預斷數十年後:皆驗。”雖然史書盛讚其獨一無二的高超醫術,但對於民間廣傳的葉天士治病的神奇案例卻又不敢相信,稱其為“傳聞附會,往往涉於荒誕”,因而“不具錄”。若以當時老百姓的反映而論,葉桂可謂中醫史上醫名最著者。民間傳聞,特別是全國性的,絕非空穴來風,往往有其常人不可知解的原因,而“天醫星下凡”的說法也只有這一回。史官因為自己不能理解和接受,就“不具錄”其超常醫案,實為一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