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貽剛

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童貽剛,教授,現任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專家組動物與環境學組中方組長。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童貽剛圖
童貽剛圖
1984年9月-1988年6月,復旦大學,遺傳專業,學士
1988年9月-1991年6月,軍事醫學科學院,醫學遺傳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1997年9月-2000年6月,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2003年4月-2005年4月,加拿大UBC大學,博士后(獲得Micheal Smith獎)

工作經歷

1991年7月-1997年8月,北京軍區總醫院,主治醫師
2005年5月-2018年5月,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
2018年6月---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獲得榮譽


時間榮譽
2020年9月29日被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評為:“北京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2021年6月17日被授予“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主要成就


主要研究領域

生物安全、微生物學、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高通量測序、超級耐葯細菌、噬菌體學。

學術成就

先後在Nature、PNAS、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等刊物發表中英文論文300餘篇,其中SCI論文220餘篇,總引用次數超過3000次。牽頭承擔“合成生物學”國家重點專項項目、國家傳染病科技重大專項項目、國家863課題、國家自然基金課題等十餘項,為國家傳染病重大專項項目首席專家和“合成生物學”國家重點專項項目首席專家。中國援非抗擊埃博拉疫情醫療隊(赴獅子山第三批)首席科學家。國家科技部新型冠狀病毒溯源專班工作組諮詢專家,WHO-China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中方“動物與環境”組組長。在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測序mNGS和噬菌體學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礎。在Nature主刊上發表研究論文三篇,其中關於埃博拉病毒進化規律研究論文被評為2015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之一。2017年初廣東地區發生大規模仔豬腹瀉死亡疫情,課題組在第一時間發現新型冠狀病毒SADS-CoV,並且將其溯源到蝙蝠宿主,該文章在Nature上發表后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首次發現穿山甲體內存在beta冠狀病毒,該病毒與新冠病毒SARS-CoV-2具有高度同源性,全基因組同源達到86%,S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達到92%,該發現為新冠病毒溯源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利用動物來源的類SARS-CoV-2病毒篩選已有的上市藥物,發現高效廣譜抗病毒中藥千金藤素。課題組完成中國輸入性寨卡病毒首例全基因組序列測定,並通過高通量測序發現我國首例輸入性裂谷熱病例,相關研究結果均發表在Lancet ID上。針對耐葯細菌的嚴重威脅,在抗生素替代療法噬菌體治療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基礎研究,創建了噬菌體基因組末端識別的生物信息學方法,可以利用噬菌體的基因組測序原始數據直接確定噬菌體的基因組末端序列,這對於確定噬菌體的基因組及噬菌體複製包裝機制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課題組還建立了在細菌基因組中鑒定功能性前噬菌體的技術方法;目前擔任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細菌病毒分委會委員。建立了一種新的基因克隆技術——“基因組DNA剪接”技術,可以不通過mRNA直接從基因組DNA中克隆任何多外顯子基因的全長cDNA序列;建立了一種簡便的基因定點突變技術(DREAM突變技術)。

社會任職


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細菌病毒分委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病毒學分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微生物學會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生物信息學與計算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雜誌編委
Virologica Sinica雜誌編委
Journal of Bioterrorism and Biodefence雜誌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