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現象
初二學生青春發育期發生的現象
初二現象是指初二的學生處於青春發育期發生的一系列現象。身心急劇發展變化,存在著種種發展的可能性,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稱初二階段的學生處在“心理斷乳期”。
初二學生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響、情緒容易激動、暴躁、成績兩極分化普遍、違紀違規頻繁、存在心理障礙等特徵,又具有可塑性、主動、追求獨立等特點。因此,初二階段既是發展的危險期,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成為教育的關鍵期。
初二女生們
初二現象
現在的初二學生,其年齡一般在13到14歲左右,正是他們人生的第二次生長發育高峰。在初一年級,隨著生理髮育的急劇變化,青春心理的萌動,逐漸使他們突破兒童模式的束縛,開始體驗與感受一些新的從來沒有過的東西,但由於學生新到初中,環境的更新以及學校老師家長對入學教育的重視力度,又迫使他們不致於過多張揚由此的渴望和好奇,隨著獨立自我意識的增強,在初二年級,學生個體對新環境的磨合和適應已不再是關注的中心,但建立在“新環境”之上的新的矛盾與衝突又開始左右著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他們開始試圖擺脫父母老師的控制,自已處理自已的事務,開始希望獨立嘗試一切,但又由於他們在很多方面如經濟、生活、情感和學習上還得依賴父母和老師,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已的時間、行為和生活,這就構成了他們內心錯綜對立的矛盾和衝突狀態。
2、從學校的教育環境來看:
面對長時間而不知哪裡是盡頭的應試教育,學生們在繁重的課業任務壓力下,完全沒有了快樂感和良好的心態,與初一年級相比,初二年級的各學科無疑增大了很深的廣度和難度,而新增開的物理學科,毫無疑問又起到了雪上添霜的負效果。學生之中,原先在小學和初一還比較穩定的學習成績,現在開始充滿了動蕩和分化,這是一場競爭更為激烈緊張的重新定位,隨著他們承受力的個性差異和平等意識的增強,他們產生了強烈的自尊心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但由於學習成績的逐漸落伍與分化,老師和學校往往缺乏了一種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習慣於領導和控制學生的教師,也就常常有了隨便打罵挖苦學生,居高臨下的訓斥學生等等變異的教育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平等的待遇與內心深處渴望被尊重平等交流的情感,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3、從社會的教育環境來看:
面對劇烈的社會變革,知識經濟的到來,社會對人才的標準更看重個體的綜合素質與實際能力的高低,與此良性引導相比,社會對學生們的負誘惑又遠遠超過社會對學生們的約束,從充斥於現代文化生活中處於放任狀態的暴力文化中,學生們養成了暴力傾向,習得了暴力經驗;從人類高科技結晶電子遊戲機、網際網路中,學生們在虛擬的夢幻世界里,尋找到了現實中沒有的成就感;從不負責任只求經濟利潤的藥店或地攤中,同學們可隨意購得致人死命的藥物等等;另一方面,在初二階段,對學生們而言,其性意識的覺醒和第二性徵的出現,使他們開始關心自已的容貌打扮,產生了接觸異性,與異性交往的願望,受影視文化氛圍的耳濡目染,很多同學加入了早戀的行列,由於初中學生對自已意志發展不穩定不成熟的特點,他們的情感又有很多衝動和盲目的成份,因此,早戀的結果是多是挫折,這種挫折對於耐挫折精神缺乏的學生來說,往往成為一種意志消沉和致命的催化劑。
4、從家庭的教育環境來看
社會的轉軌也帶給家長們心理上的巨大壓力,導致現在的家庭教育容易出現一些變異和偏差:①負責專制型。現在的初二學生的家長,大都在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他們追隨過綠軍裝紅衛兵的年代,小學階段更多地在勞動中度過,初中好不容易匆忙地讀完幾本書後,進了廠,或讀中專再就業的,才過了幾年的歲月,現在又遭遇到了激烈的競爭和下崗衝擊,所以作為父母,他們可以說將此生全部的希望和理想,都寄托在自己的獨生子女身上,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心呵護,甚至溺愛,心理上,又將孩子當作自己早年理想的實踐者,處處嚴要求高標準,卻沒將他們看成是有獨立人格的平等者。②殘缺不全型。由於社會化分工以及價值觀的重新整合,逐年攀升的離婚率和一些家庭出現的意外變故,使“不完全家庭”(父母離異、一方或雙方死亡、外出打工等)的學生數在逐年上升,在這些家庭中,其直接監護人的失去或不完整狀態以及隔代親情的溺愛,使學生的家庭教育得到了弱化或者乾脆出現真空。③放任自由型。競爭使下崗成為一種窘迫,有調查表明:15.6%的學生家長下崗以後整天忙於打牌、搓麻將或找工作,他們無心過問子女的學業,有54.3%的學生家長整天忙於做生意或應酬,他們無暇顧及子女的學習。另一項調查顯示:在放學以後的大部分時間裡,48.29%的孩子只能獨自在家,有43.7%的家長一周和孩子在一起聊天、遊戲的時間只達4~~8小時,由此說明,有相當多的家長對子女教育採取放任不管的態度,他們不關心,不過問,也很少和子女溝通交流,一切任其自然發展。學生是發展中的生命,一個發展中的生命自然會與環境保持和諧與平衡。面對如此扭曲的家庭教育環境,學生的心理發展必然要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心靈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而在初二年級,由於學習成績分化的結果,這種扭曲更具危害。他們則更容易形成自卑、逆反、閉塞、放縱和報復等不良心理,最後發展成為較嚴重的心理障礙。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組織心理課
形成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時間最長,最重要的外部環境,作為家長,父母要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多激勵他們,對他們的不足要有充分的耐心加以引導,同時調節自身的教育心理,更新自身的教育觀念,不只關注分數,不把過高的期望變成壓力向學生施壓。
組織社會協同教育
要讓學生順利地渡過這個心理和生理的危險階段,還必須有社會的參與,惟有學生、學校、家庭、社會協調一致,合力互動,才能達到好的效果。要清理學校周圍那些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營業場所,精心選擇一些素質高和善於和孩子交朋友的知心家長,組成家長委員會,建立經常性的溝通和交流制度。還可以通過建設德育基地,組織學生參觀訪問,積極參與社區建設,使愛幻想的學生們丟掉幻想,直面社會,增強他們對社會的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