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袖套

緙絲袖套

緙絲袖套,明代文物。袖套長45厘米,寬11—18厘米,上方有6厘米長的開口。花紋圖案以“紡間特徵”展現了明代美術學家和紡織工人精妙的技術手段,在明代緙絲中是少見的,經專家鑒定認為是民間所造,為研究明代民間絲織藝術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該品現存省博物館。

文物特徵


緙絲袖套,套分兩段縫製,上段系平放地駝色萬字文緞鑲邊,下段用單色緙色,緙絲兩頭鑲金邊。金邊是先用純金錘打成極薄的金葉,再夾在油煙熏煉的“烏金紙”里,繼續錘打,把金打成金箔,貼於上膠上礬的毛邊紙上,再將金紙磨亮加工成細條金片,直接織於絲織品中,名曰:“明金法。”緙絲用不同深淺的土黃、土紅等色絲線,以“通經回緯”的方法,採用極細的雙股強捻弦線織成,織物密度每根經向15厘米,緯向52.72至108厘米,經緯投影寬度經絲1.2毫米,緯絲0.2毫米。所織的流雲、荷花帶葉、水鳥等圖案逼真,層次清晰,配色技巧顯示了花紋的真實感。從空間看去猶如雕刻,整個畫面形象簡練,色調清秀鮮明。